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曾有一句話讓人肅然起敬,但背後真相令人傷心

文|李思達

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曾說過一句名言:“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如果光聽此言,想必絕大多數人都會不由得肅然起敬,覺得這位校長真是文士風骨錚錚,有著君子固窮的骨氣,實在是學界楷模,著實令人好生敬佩。

但是,事實的真相往往是讓人傷心的。清華大學的校長之所以敢放言此話,是因為當時的清華有著美國庚子退款做背書,不管是辛亥鼎革,還是北洋南京,從來就沒有為錢發愁過!早在1916年,清華的總支出75萬銀圓,平均到每個學生的投入是1300銀圓,而同期的復旦是738銀圓,北洋大學是341銀圓,同城的北大則只有可憐巴巴的299銀圓,還比不上清華學生的零頭。1925年,清華改建大學,學生人均投入2000銀圓,是北大的4倍。就在清華高喊大樓不重要的同時,其實她正在拿著庚子退款專項基金和美國財團的瘋狂打Call——光洛克菲勒就曾一次性撥款75000美元——猛修四大建築圖書館(今清華圖書館東半部)、體育館(今清華前體育館)、科學館(今清華物理系教學樓)和大禮堂,總共花費了200萬銀圓之巨!

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曾有一句話讓人肅然起敬,但背後真相令人傷心

水木清華,位於清華大學工字廳的北側。

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大樓就已經建得“累覺不愛”。“四大建築”從外形到內部都極力歐美化,為了講究闊氣,大禮堂的軟木地板和座椅就花費18000美元;體育館天窗玻璃、運動機械、更衣室櫥櫃;圖書館鋼書架、鋼樓梯和厚玻璃地板都全套從美國採購,對清華來說,的確大樓沒有什麼了不起,還是大師更加重要。

話說回來,雖然清華這種“大樓不重要”的話討嫌,但這種一有盈餘就將其投入校園建設的做法,卻也無可厚非,甚至可以說是頗有遠見卓識的舉措。1913年,周詒春就任清華校長時,主持改制大學,為清華制定了長遠的建設規劃,力主上馬第一批四大建築。當時,北京教育界不乏反對聲音,甚至認為清華只需興建講堂寢室和自習室即可,不可“妄擬歐美”搞什麼圖書館、體育館、科學館和大禮堂,甚至沒有必要興建學生宿舍、教員住宅和教員辦公室。這些人振振有詞地宣稱,教員嘛,除了預備功課,別無公事可辦,蓋什麼辦公樓?然而,歷任清華校長都胸懷遠大,即便是在積貧積弱的舊中國,仍堅持以美國名校為榜樣追求高品質,因此雖然外界豪華浪費、全盤洋化的指責聲不斷,但清華依然不動如山地著眼未來,堅持按照最高規格建設大學,為日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16年4月,由美國建築師墨菲主持設計的四大工程的第一批圖書館和體育館開工,第二批科學館和大禮堂隨後也開始興建。由於工程浩大,加上主持監工的工程師追求完美,不斷修改需求,使得工程拖延到1920年底才真正全部完結。但這四大建築建成之後,無疑成為當時中國大學最頂配的象徵。英國哲學家羅素在看了之後,感覺“清華學校恰像一個由美國移植到中國來的大學校”,這無疑是對清華校園在硬件建設上已經達到當時國際先進水平的肯定。

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曾有一句話讓人肅然起敬,但背後真相令人傷心

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

今天,人們可以沿著當年清華學子走過的路,從那座具有歷史意義的“二校門”穿進去,路過朱自清深夜縈繞的荷塘,右手邊就是這些中國首次引進西方建築科學技術修建的近代建築。四大建築多為紅磚青瓦,銅門鋼窗,樑柱雕刻精美,穹拱恢宏大度,空間上高大雄偉,盡顯歐式建築風采。其中第一批開工的是圖書館和體育館,以圖書館而言,總面積2100平方米,上層設閱覽室,可同時容納220人閱讀。閱覽室的牆壁全用大理石,書庫則鋪裝厚玻璃地板,樓上樓下可直接看見。館後藏書庫分三層,每層裝置書架數十排,為了通風還在每排書架上設通風窗口一個。整個圖書館收藏圖書多達10萬餘冊。僅在20世紀20年代末,圖書館就藏有中文圖書72000餘,外文書籍36000多冊,另有雜誌400餘種(中文90、日文近20,英法德文300餘種),是其他任何高校都難以望其項背的。

同樣耗費巨資的體育館,也是彼時國內高校中設備最為先進的專用建築,建成肇始就有游泳池、擊劍室、沖水蒸氣浴室等豪華設備。新中國成立後,喜愛游泳的毛澤東還一度因為北京只有此處游泳池條件較好而專程來清華游泳,其設施領先程度可見一斑。三層建築的科學館總面積3550平方米,暗紅磚牆灰色坡頂,大門上方用拉丁文體大書“SCIENCE BVILDING”。清華物理系、算學系成立後,這裡便成為兩系大本營,直到今天仍是物理系教學樓。在這裡,葉企孫、周培源、吳有訓、王淦昌、陳省身、華羅庚、何祚庥等諸多名師高徒坐而論道,說是中國現代理工科學的搖籃,也絲毫不為過。四大建築中,高44米,面積達1840平方米的大禮堂,是最具有西方古典建築風格,穹隆主體為羅馬式,開敞的大跨結構配合漢白玉的愛奧尼克柱式門廊,整個建築上圓下方,莊嚴雄偉,象徵清華“堅定樸實,不屈不撓”的作風。

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曾有一句話讓人肅然起敬,但背後真相令人傷心

水木清華,位於清華大學工字廳的北側。

第一批“四大建築”建成之後,已經讓清華硬件大樓在海內獨領風騷了。但到了20世紀30年代,不差錢的清華又以大禮堂為中心,開始著手生物館(現清華生物舊館)、氣象館(現清華天文臺)、圖書館擴建工程、學生宿舍(明、新、善、靜、平五齋),成為清華所謂的第二次“四大建築”,加上同期陸續建成的西校門、機械館(現清華熱能工程系館)、電機館(現新聞與傳播學院宏盟樓),使得清華建築再度傲視群雄。其中生物館位於清華校園西北部,近春園遺蹟北面,建築面積達4220平方米,規模比第一批“四大建築”中的科技館要大將近1/4,在生物館後面還開闢了植物園、西邊設有金魚場,供生物系遺傳研究使用。直到今天,仍然是清華生物科學和技術系的所在地。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這次新“四大建築”同樣也是西式古典建築風格,但建築設計者卻不再是西方人,而是清華培養出來的中國第一代建築師——1921級的楊廷寶。

在完工80多年後,這兩批“四大建築”以及同期建成的西校門、機械、電機館、五齋等,伴隨著清華大學走過上世紀的各種天災人禍,走過近百年的興衰榮辱,一路跨入了新世紀,時至今日依然在清華園中發揮著各自的作用,為廣大師生生活和學習提供服務。從昔日帝王將相的皇家園林,到最早西學東漸的西方古典建築;從完全由洋建築師打造,到中國自己第一代建築師設計,再到今天校園內日新月異的各種現代化新建築,這一路走來的清華早期建築,印證的不僅是清華的發展,還從側面反映出了整個中國近現代的艱辛路程。或許,當今天的人們走進清華校園,走進這些被指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清華早期建築中,細心感受這些典雅莊重建築的歷史,聆聽它們的呼吸時,還能聽到那些大師先賢、熱血學子的話語,在岑寂的樓道之中,輕輕地迴響傳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