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证明:教育孩子不能只看成绩!父母更多地应该关注这一点!

之前看到有一家长,就因为孩子期中成绩不理想,在大马路上就开始骂孩子,说孩子笨,学习不努力。当着那么多同学的面,孩子无地自容,眼泪止不住地流。


事实证明:教育孩子不能只看成绩!父母更多地应该关注这一点!

有不少家长都非常在意、看中孩子的学习成绩,严格督促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最好可以给家里考一个状元回来。但是,高考状元有用吗?

中央教科院的调查结果:“我们调查了恢复高考到2011年以来的3300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见《上海教育》2011年12A期第34页)。不止如此,他们还有另一个调查结果:“调查了全国100位科学家、100位社会活动家、100位企业家和100位艺术家,发现除了科学家的成就与学校教育有一定关系外,其他人所获的成就和学校教育根本没有扯上关系。”

这说明了什么?

事实一:1977年以来,全国34年的高考状元(高考分省计分,3300名÷30个省市区÷34年≈3.2名,应该一个没漏啦),都没成为社会活动家、或企业家、或艺术家,也没在任何一个行业成为领军人物。

事实二:不知科学家的工作属不属于一个行业?如果属于,那就意味着:高考状元们也没成为一流科学家。

事实三:社会活动家、企业家、艺术家能获成就的大小跟他所受的学校教育并非正相关——即是说,学习成绩优秀的不见得能成这些“家”,而学习成绩不怎么样的则不见得不能成这些“家”。

事实四:科学家的成就与学校教育有一定关系——“一定关系”是多大的关系?强正相关、弱正相关、不同层次的科学家正相关程度不同?文章里没解释——不过我们都知道,爱因斯坦读书的时候成绩并不怎么样,而且这样的例子还不少。

综合结论:中央教科院院长袁振国教授认为 ‘创新根本不是靠教育出来的’。”请注意:此中的“教育”是指“中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到2011年6月的教育”。

事实证明:教育孩子不能只看成绩!父母更多地应该关注这一点!

这几十年的教育怎么了?为什么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

这是一个值得所有父母深思的问题。这无非就是传统的教育总是以填充的模式灌输给孩子们,限制了孩子们自由发展的空间。可惜的是,在应试教育的沉重压力下,别说文科课程、就是数理化生等理科课程,能有几个老师认真、扎实地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0年1000余高考状元的悲惨下场

中国相关机构对中国从1977年到2006年30年间1000多位“高考状元”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这么多数曾经让人惊羡的高考状元,却没有一位成为顶尖人才。他们如今都过着平凡的日子,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

原因一:高考只是有限度地反映了学生学习应试能力,而应试能力不能衡量一个人在其他方面的发展能力。

原因二:高考状元们在考试中过分看重分数,使思维处在了僵化的神经质般的模式上。这种思维反映到将来的工作上,却严重影响到了他们在事业上的发展。

原因三:许多高考状元们对来自上方的指令,往往能够苛刻地按要求完成,而在完成任务时往往缺乏自己独到的见解。

原因四:高考状元们只是在应试上取得了暂时的成功,而他们却又往往以这一次成功引以为一生的骄傲。过分地回顾过去,却丧失了以后为更高远目标努力的动力。

原因五:高考状元们的家庭背景往往不太理想。他们在学习上心元旁顾,梦想摆脱某种困境。一旦实现理想,却又陷入了没有目标的窘境。而在就业上却又得不到家庭和社会的更为理想的指导。结果好多人也就听天由命。

事实证明:教育孩子不能只看成绩!父母更多地应该关注这一点!

父母是该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还是注重孩子的个人品质?

这又是一个值得所有父母深思的问题。部分高考状元的父母都表示,孩子高考之后的那几年,他们总感觉很风光,人人都会向他们投去羡慕的眼神。然后孩子就业之后,这种骄傲却成了失落。

孩子的已被传统的教育模式所禁锢,很难创新,导致就业过程中屡次遭遇挫败。然而那些曾经成绩不好的同学却“混”得很好。

教育孩子是一门大学问,掌握正确的方法尤其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