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应用题该如何搞定呢?

加菲猫233828754

您好,我是翼翔老师,教育是我的主业。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学习中需要面对的一个比较大的难点,在给很多同学做学习情况分析时,我总结了常见的几个问题和解决办法。

下面,就让我们来聊一聊如何来解决应用题,有哪些方法是需要咱们要掌握的!

一、家长如何点拨孩子做应用题的四大原则

1、从孩子熟悉的,感兴趣的东西入手

2、给孩子适当地搭建桥梁,提几个关键的问题

3、将问题拆解为几个小问题

4、尝试着用画图法形象化来帮助孩子理解


二、家长指导孩子做应用题的三大方法:

1、让 孩子反复读题--至少读两遍

许多题目并不难,只是孩子缺乏耐心阅读题目,往往只看了一遍,就感到不会做,很难,这是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一开始,这部分孩子会遇到问题马上寻求大人的帮助。如果大人立即告诉孩子如何做,甚至将算式都列好了,就会使孩子养成遇到问题不想思考,依赖他人解决的坏习惯。

正确的方法是:鼓励孩子:“你很聪明,相信你只要多读几遍题目,你会做得出来的。”引导孩子至少读两遍,同时第二遍开始,要用笔试着把重点划出来。

当孩子自己能够正确地做出题目以后,要及时地高兴地称赞:“我就知道你一定行的,只要仔细一读题,就会做了。”

孩子不会做的题,我们要坚持让他“再读一遍”、“再读一遍”……不要轻意告诉他具体的过程,这种鼓励式的读题法是能够“逼”出孩子主动学习的兴趣,从而获得自信。

2、用改编的例题作辅导--让孩子学会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

对于孩子经过思考实在不会做的题目,也不要直接告诉原题的解法,最好的方法是根据题目,编一个相似的例题,与孩子一起分析、讨论,弄懂弄通例题,再让孩子去做原题。这里需要以孩子熟悉的事物为编题的载体,比如孩子喜欢的人物,物件等等。一般地,孩子对自己熟悉的东西会比较容易理解。

一旦弄懂了例题,孩子很可能就会做了。如果仍然不会做题目,那么应再回到例题的讨论与计算上。反复几次,直到孩子掌握为止。这个过程需要家长有足够的耐心,这种做法,虽然大人要麻烦一些,但能够训练孩子举一反三的灵活的运用知识的能力。否则,孩子总是处在做一题只会一题的读死书的局面,很难建立学习的思维迁移模式。

3、只讲关键点--用画图的方式来讲解

对于有些数学难题,一时也编不好例题,那么就直接引导孩子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并且利用画图的方式,找出已知和未知之间的逻辑关系。让孩子根据提示,去思考、去列式计算。家长要切记不能将算式直接列出来,或告诉孩子第—步做什么,第二步再做什么……如果这祥辅导孩子,那么他的解题思路永远打不开。


4、尽快让孩子独立起来--让孩子尽快以书为师

真正我们能够给孩子讲解的,都是有限的。一个孩子想要快速的学习,主动地从课本,参考书,各种资料上面学习是最快的途径。

所以,家长在引导孩子学习的时候,终极目的应该是让孩子能够收获独立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方法。

翼翔老师的儿童教育

小学数学相对简单,同学们想要考高分,前提就要在于将数学基础知识掌握好!再一个拉分的题型就是数学应用题,翻看同学们的数学试卷,发现同学们的主要丢分点就是在应用题上。

同学们想要跨过应用题这一难关,就需要同学们搞懂每一类型应用题的做题思路和方法,这样同学们做应用题就容易得多。

今天,我们就给同学们分享小学数学常考的30类应用题详解,每一类型都有两道例题,希望同学们能先自己做一做,再去看例题详解。希望这份资料对同学们有帮助!


教育无垠

小学数学应用题如何搞定,这是个大命题。我是王老师,致力于小学数学的精品问答!小学应用题涵盖的范围之广,影响范围之大,题型变化之多,可以说是一个大分支。当然对应的分数也不低。王老师整理了下小学常见应用题分类及知识点如下。

基本的审题,提取有用信息,各种工具方法(图示)辅助分析,列算式求解,验算,作答是基本步骤。我就不过多表述了,基本技能肯定要掌握。

小学应用题分类


一学堂王老师

学霸是怎么搞定应用题的?

其实很多学霸很熟悉经典类型的应用题,如果这些经典题型熟悉了,再多的应用题也都是换汤不换药而已。

熟练掌握了这些经典题型,基本上就能搞定 80% 的小学数学应用题了:

一、

已知一张桌子的价钱是一把椅子的 10 倍,又知一张桌子比一把椅子多 288 元,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各多少元?

思路:

由已知条件可知,一张桌子比一把椅子多的 288 元,正好是一把椅子价钱的(10-1)倍,由此可求得一把椅子的价钱。再根据椅子的价钱,就可求得一张桌子的价钱。

解题:

一把椅子的价钱:

288÷(10-1)=32(元)

一张桌子的价钱:

32×10=320(元)

答:一张桌子 320 元,一把椅子 32 元。

二、

3 箱苹果重 45 千克。一箱梨比一箱苹果多 5 千克,3 箱梨重多少千克?

思路:

可先求出3箱梨比 3 箱苹果多的重量,再加上 3 箱苹果的重量,就是 3 箱梨的重量。

解题:

45+5×3=45+15=60(千克)

答:3 箱梨重 60 千克。

三、

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相对而行,经过 4 小时,在距离中点 4 千米处相遇。甲比乙速度快,甲每小时比乙快多少千米?

思路:

根据在距离中点 4 千米处相遇和甲比乙速度快,可知甲比乙多走 4×2 千米,又知经过 4小时相遇。即可求甲比乙每小时快多少千米。

解题:

解:4×2÷4=8÷4=2(千米)

答:甲每小时比乙快 2 千米。

四、

李军和张强付同样多的钱买了同一种铅笔,李军要了 13 支,张强要了 7 支,李军又给张强 0.6 元钱。每支铅笔多少钱?

思路:

根据两人付同样多的钱买同一种铅笔和李军要了 13 支,张强要了 7 支,可知每人应该得(13+7)÷2支,而李军要了 13 支比应得的多了 3 支,因此又给张强 0.6 元钱,即可求每支铅笔的价钱。

解题:

0.6÷[13-(13+7)÷2]=0.6÷[13—20÷2]=0.6÷3=0.2(元)

答:每支铅笔 0.2 元。

五、

甲乙两辆客车上午 8 时同时从两个车站出发,相向而行,经过一段时间,两车同时到达一条河的两岸。由于河上的桥正在维修,车辆禁止通行,两车需交换乘客,然后按原路返回各自出发的车站,到站时已是下午 2 点。甲车每小时行 40 千米,乙车每小时行 45千米,两地相距多少千米?(交换乘客的时间略去不计)

思路:

根据已知两车上午 8 时从两站出发,下午 2 点返回原车站,可求出两车所行驶的时间。根据两车的速度和行驶的时间可求两车行驶的总路程。

解题:

解:下午 2 点是 14 时,往返用的时间:14-8=6(时)

两地间路程:(40+45)×6÷2=85×6÷2=255(千米)

答:两地相距 255 千米。

六、

学校组织两个课外兴趣小组去郊外活动。第一小组每小时走 4.5 千米,第二小组每小时行3.5 千米。两组同时出发1小时后,第一小组停下来参观一个果园,用了 1 小时,再去追第二小组。多长时间能追上第二小组?

思路:

第一小组停下来参观果园时间,第二小组多行了[3.5-(4.5-3.5)]?千米,也就是第一组要追赶的路程。又知第一组每小时比第二组快(?4.5-3.5)千米,由此便可求出追赶的时间。

解题:

第一组追赶第二组的路程:

3.5-(4.5-?3.5)=3.5-1=2.5(千米)

第一组追赶第二组所用时间:

2.5÷(4.5-3.5)=2.5÷1=2.5(小时)

答:第一组 2.5 小时能追上第二小组。

七、

有甲乙两个仓库,每个仓库平均储存粮食 32.5 吨。甲仓的存粮吨数比乙仓的 4 倍少 5吨,甲、乙两仓各储存粮食多少吨?

思路:

根据甲仓的存粮吨数比乙仓的 4 倍少 5 吨,可知甲仓的存粮如果增加 5 吨,它的存粮吨数就是乙仓的 4 倍,那样总存粮数也要增加 5 吨。若把乙仓存粮吨数看作 1 倍,总存粮吨数就是(4+1)倍,由此便可求出甲、乙两仓存粮吨数。

答题:

乙仓存粮:

(32.5×2+5)÷(4+1)=(65+5)÷5=70÷5=14(吨)

甲仓存粮:

14×4-5=56-5=51(吨)

答:甲仓存粮 51 吨,乙仓存粮 14 吨。

八、

甲、乙两队共同修一条长 400 米的公路,甲队从东往西修 4 天,乙队从西往东修 5 天,正好修完,甲队比乙队每天多修 10 米。甲、乙两队每天共修多少米?

思路:

根据甲队每天比乙队多修 10 米,可以这样考虑:如果把甲队修的 4 天看作和乙队 4 天修的同样多,那么总长度就减少 4 个 10 米,这时的长度相当于乙(4+5)天修的。由此可求出乙队每天修的米数,进而再求两队每天共修的米数。

解题:

乙每天修的米数:

(400-10×4)÷(4+5)=(400-40)÷9=360÷9=40(米)

甲乙两队每天共修的米数:

40×2+10=80+10=90(米)

答:两队每天修 90 米。

九、

学校买来 6 张桌子和 5 把椅子共付 455 元,已知每张桌子比每把椅子贵 30 元,桌子和椅子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思路:

已知每张桌子比每把椅子贵 30 元,如果桌子的单价与椅子同样多,那么总价就应减少30×6 元,这时的总价相当于(6+5)把椅子的价钱,由此可求每把椅子的单价,再求每张桌子的单价。

解题:

每把椅子的价钱:

(455-30×6)÷(6+5)=(455-180)÷11=275÷11=25(元)

每张桌子的价钱:

25+30=55(元)

答:每张桌子 55 元,每把椅子 25 元。

十、

一列火车和一列慢车,同时分别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快车每小时行 75 千米,慢车每小时行 65 千米,相遇时快车比慢车多行了 40 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思路:

根据已知的两车的速度可求速度差,根据两车的速度差及快车比慢车多行的路程,可求出两车行驶的时间,进而求出甲乙两地的路程。

解题:

解:(7+65)×[40÷(75- 65)]=140×[40÷10]=140×4=560(千米)

答:甲乙两地相距 560 千米。


洋葱数学

小学数学,特别是五年级和六年级,应用题的题量特别多。而且小学数学应用题抓好,孩子很容易的找到题目里的数量关系,对于初中的方程和函数应用题的学习,都有非常好的基础作用。

那么,小学数学应用题该如何搞定呢?方老师有以下几个建议:

1、应用题都是文字描述类的题目,首先得提高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这其实也不是很深奥,只要多读几遍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只要耐心,阅读理解是没有问题的。

2、生活常识,比如买苹果,5元钱一斤,买了10斤。那么就是单价x数量=总金额,5x10=50元。再比如,汽车每小时开60千米,开了2个小时,共行驶了多少千米。就是速度x时间=路程,60x2=120。像这些,数学应用题里的公式,就是生活常识,你说公式理解不了,记不住,难道说很难吗?

3、平时生活里多让孩子算账。比如买东西,付多少钱,让孩子算。比如家里的水电费给怎么付,让孩子算一下。比如你们生活的城市打出租车,是怎么收费的,应该让孩子算一下。比如商场有促销活动,怎么买怎么参与活动更划算,让孩子算。比如去公园或者看电影,有团体票优惠,怎么买票更划算,让孩子算。比如去哪里怎么走更省时间,孩子要有概念。等等,这些生活里的问题能解决,应用题还难吗?

方老师不讲那些高深的,也是结合自己的使用的经验,告诉大家结合生活实际,让孩子来理解数学应用题的常见公式。快速的读题,审题,找出数量关系,应用题就是容易题。

我是初中数学老师,班主任,学校中考科普专员。方老师数学课堂,专门讲解初中数学和中考科普,欢迎大家关注。


方老师数学课堂

我是一名小学数学老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小学应用题相对而言还是比较简单的,但是它是对孩子综合能力的考量,对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第一步,审题。认真审题,画出题目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这一步比较简单孩子基本上没有问题但是很重要,为后面做好准备工作。

第二步,找出数量关系。找出题目中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这一步是核心非常关键。可以利用画线段图,象形图,小棒等方法去尝试。


第三步,列出算式。只要能够准确的找出数量关系列算式没有问题。

第四步,准确计算

最后别忘了单位和答哦

认真身体,沉着思考,细心计算一定没问题。


米米教书育人

数学这门学科因为题量多,各种各样的资料多,没有目地的学习肯定不行的,而大部分学生对应用题都感觉难,没有思路,在此根据自己教学生的经验和事例总结出一些建议。

1.现在都说课本知识简单练习题难,其实不是的,练习题是在课本的基础上巩固和提升的,做练习题不会说明课本是没有学透彻的,根本的原因还是课本。每个学期末考试成绩末会发现课本上全会的学生成绩不会太差,课本上不会的越多,成绩越不理想。

2.应用题不会,不全不是做的题不够,见的题型少,我认为关键是课本没有学到位,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课本是关键,所以我的学生都是把课本上的题做烂了,达到一个题目在哪页第几题的地步,然后去做练习题不管是课本配套练习还是拔高练习,都能够快速的想到属于课本上的哪个题类似,然后去思考,最终做出来

3.数字思维很重要。有的可能就是学的快有的就是反应不过来,这可能和孩子思考的方式不一样,所以打开思维很重要,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举一反三。学习数学关键就是思维。思维的培养不是一招一夕就可以的是一个长久坚持的过程,其实说白了就是在孩子能熟练掌握课本之后,根据孩子程度找一套孩子学习不轻松同时不会太吃力的资料,每天坚持学习,思维慢慢自然会开。

4.学习习惯。应用题很考验水平,既要求学生要有一个好的思维习惯同时也要求学生要有一个好的书写习惯,所以习惯很重要,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配合,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自然越做越好。


笛芦飞快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它要求学生要有 一定的生活经验,并将生活经验与数学应用相结合。这就要 求教师在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时,不只是从教学角度,还要 从生活角度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作为一名小学数 学教师,我结合自身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总结出一套培养 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的教学思路。

一、抓住细节,精心阅读

二、应用经验,形成通感,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题往往取材于生活,这就对学生的 生活经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不仅要多去体验生活,更 重要的是,要把生活中经历到的问题与数学联系起来,同时 数学问题也要与生活经历紧密相连,做到“生活问题数学 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三、围绕典型,建构模型

数学应用题中有很多问题模型,通过对这些模型的构 建和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解题思路,更快更好更准确地 完成数学应用题的解答。


经典歌曲影视


东篱广袖

我一直教语文,没有教过数学,不过,我一直清楚地记得一个学龄前儿童是这样学加法的。开始家长教他1+2=3,后来教他认识10,是1后面加一个0,他马上举一反三,20是2后面加一个0,对吗?得到肯定之后,他运用类推的方法,马上认识了几十的数字。他又说,1+2=3,是不是10+20=30?就这样,他顺利成章地学会了基础的加减法。

数学大抵雷同,应用题也一样,都是分类型的,每一类型掌握了其特质,困难不攻自破。作为数学老师。不要盲目引导孩子做题,要有目的有规律去做,这样孩子们容易摸索出规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