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衣宰相姚广孝的诗你读过吗?带你赏析他的《独庵老人自题赞》

黑衣宰相姚广孝的诗你读过吗?带你赏析他的《独庵老人自题赞》


姚道衍,就是明成祖朱棣时期,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姚广孝。

元末明初之时,许多人不得不出家躲避祸患,如同明太祖朱元璋,也曾当过和尚。而姚广孝年少时也被迫出家为僧,道衍则是他的法号,后自号独庵老人。

黑衣宰相姚广孝的事迹就不详细介绍了,用通俗的话说,这是一位猛人。智谋不下刘伯温,精通儒释道三教,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永乐大典》的最高编纂官,以“臣奉白帽著王”结识朱棣,更是三宝太监郑和的老师,以燕京区区一地助朱棣登帝,这不简单吧。

这里,解析下“臣奉白帽著王”的含义。王以白帽为冠,是为“皇”字,据说朱棣当时因这句话大喜不已。


姚道衍的这首《独庵老人自题像赞》,应是在他辅佐朱棣登上帝位后于燕京崇国寺时所作。

这首诗有几个不同字的版本,因没有去过北京石景山崇国寺,也未曾见过真迹,可能会有所偏差,但不妨碍这首诗的悠然韵味。

黑衣宰相姚广孝的诗你读过吗?带你赏析他的《独庵老人自题赞》


独庵老人自题像赞
明·姚道衍(姚广孝)
看破芭蕉柱杖子,等闲彻骨露风流。
有时自把龟毛拂,只得虚空笑点头。

诗题一目了然,独庵老人就是姚道衍,自题像就是人的自画像。

结合背景来说,姚广孝深得朱棣信任,也可以说他是朱棣一生唯一的朋友也不为过,他的政治贡献在此不言,评价很高。

说起来姚广孝也很独特,功成身退,拒绝朱棣为他大修宝刹的提议,可见他不仅智慧,也对名利不看重。


黑衣宰相姚广孝的诗你读过吗?带你赏析他的《独庵老人自题赞》


①.看破芭蕉柱杖子

这里“柱”还有版本为“拄”。而“柱杖子”的表意是说拄拐仗或僧仗之意。

选择“柱杖子”,是由于与佛语“你有柱杖子,我与你柱杖子”去妄念,修佛法有关。姚道衍是僧人,而观他的作为,功成则退,与“去妄”相合。

芭蕉:植物。但自古芭蕉与孤独寂寞,离愁别绪相辅相成。李清照《添字采桑子》有云:“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以芭蕉来喻离绪。

结合整句,意思就是姚道衍早已看破这红尘的离情别绪,心欲妄念。看破一词,足见洒脱。


②.等闲彻骨露风流


不要等到头发白了,身子骨老了,才后悔年壮时没能显露风流之姿。与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陆游的“雪中僵卧不须悲,彻骨清寒始解诗”,以及苏轼的“大江东去,千古风流人物”,有同妙之感。

既是一种劝诫,又是功成名就后的一种风流洒脱,知足人生。他不仅实现了对朱棣“臣奉白帽著王”的诺言,也实现了他的心志,故而洒然。


黑衣宰相姚广孝的诗你读过吗?带你赏析他的《独庵老人自题赞》​​​


③.有时自把龟毛拂

这里“自把”另有版本为“摇动”,选择“自把”是由于结合整句来说,更具有一种洒然的趣味。

姚道衍是受戒和尚,一般印象里和尚是没有头发的,而一词“龟毛”形象的比喻他自我打趣“拂”的动作。

和尚的光头戒疤,与无毛乌龟很形象。而龟生毛更是一种不可能存在,有名无实的存在。

这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除了有无聊之会心一笑,也是他对于人生的洒脱。于权势不争而争,既深得朱棣敬重,又实现了他的心志。


④.只得虚空笑点头

这是姚道衍“自把龟毛拂”这个有名无实的动作的哑然失笑,是他在看画,也是画在看他。

姚道衍与姚广孝在虚空里的自我对视,他究竟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或许,唯有虚空才知。

这种“虚空笑点头”的空间画面感,从一个“笑”字,点出了你知我知的洒然意味。许是,君臣际遇般如鱼得水的一笑;许是,实现心中志向后的会心一笑。


读完姚道衍的这首自题诗,不难发现这其中满满的风流洒脱。

由“看破”一词,说他的心境如水;由“露风流”表述他的心情怡然;而一个“拂”字,见他的风趣幽默;又由一个“笑”字,观他的风流洒脱。


姚道衍安享晚年病故后,得以安葬皇家太庙的这种尊贵殊荣,可见他的功绩、智慧及独特。

以上是对这首诗的自我赏析,若有不足,欢迎大家指正。抛除种种因素,单从诗的本身结构来说,一口气读之,就是给人风流洒然的感觉。你觉着如何呢?

黑衣宰相姚广孝的诗你读过吗?带你赏析他的《独庵老人自题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