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此恨绵绵无绝期

《长恨歌》:此恨绵绵无绝期

一般认为,安史之乱是大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我们今天再看这段历史,大家也总会把目光投向三个人:唐玄宗、杨贵妃、安禄山。这里面有个关键的点,安禄山起兵怎么宣告天下的?就是清君侧。翦除皇帝身边的小人,他指的这个小人是谁呢,正是当时的宰相——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因为玄宗宠爱杨贵妃,杨国忠才能当上宰相,玄宗荒废朝政,杨国忠和手握重兵的安禄山政治矛盾愈演愈烈,于是安禄山和史思明联手搞了这么一场大造反运动。

所以从表面上看,最终源头在杨贵妃那。杨贵妃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她本名叫杨玉环,是玄宗之子寿王李瑁的王妃,也就是玄宗的儿媳妇。玄宗看上了自己的儿媳妇,这事放在今天也要受千夫指。玄宗怎么办呢,跟他爷爷用了一样的办法,先让杨玉环出家为道,待时机成熟,再接入宫中。可见皇权永远都是凌驾在道德标准和伦理架构上的。玄宗至此对杨玉环万分宠爱,我们知道那句“三千宠爱在一身”。而中国人偏偏有个毛病,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杨贵妃受宠,她的家人也在政坛上活跃起来。所以你看为什么民主在中国实行起来那么难,因为中国首先是个人情社会,什么法治、公正,都要给人情让位。为什么当年张艺谋导演的《秋菊打官司》很火,因为他揭示了中国社会,秋菊是为了公道告了村长,可是在村里人眼里秋菊成了白眼狼,成了异类。村长帮助过秋菊,但秋菊告了他,于私大家不理解,于公人家是国家干部,你秋菊一个老百姓告国家干部,简直是“反贼”。这就是大多数老百姓的态度,每个中国人心里自然而然就有一个阶级制度,就有一本人情帐。

再说回来,那么安史之乱的发生,是跟玄宗晚年的荒淫有关的,这是政治因素。而文人在看这段历史时往往会发掘它的文学价值。我们上一讲说白居易提倡现实主义,因此安史之乱就是个很好的题材。白居易创作《长恨歌》,把更多的笔墨放在了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上,他要通过这个爱情去表现政治,爱情通俗易懂,老百姓也能看懂,也愿意看这个。

《长恨歌》在白居易乃至整个唐朝诗歌创作中都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不论是从文学研究还是历史研究角度,都值得大家读一读。“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诗歌开篇就给安史之乱定下了一个论调,是因为皇帝好色看上了杨玉环,从这里埋下了后来悲剧的种子。接下来白居易要表现杨玉环的美,他写得很讲究,“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这几句写得太漂亮了,我们后来想象杨玉环的美貌,研究她的长相,这几句是重要的材料。我去华清宫时,见到杨玉环的雕像,觉得就是白居易笔下的那个杨玉环。我们看古代文学把美女刻画的很传神的往往都是男作家,这个很有意思,可能男性观察女性本身就细致,或者往往脑海里有一个理想的形象,比如曹雪芹的《红楼梦》。这几句把杨玉环的美艳和娇贵,以及地位都表现了出来。“侍儿扶起娇无力”我总觉得有点讽刺意味,就像安徒生笔下的豌豆公主,太娇弱。

《长恨歌》:此恨绵绵无绝期

我们往后看,“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这里明显有白居易的怨气了,玄宗为了杨玉环不早朝,宠爱也集于一身,这已经是个昏君的表现了。“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门户生。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杨家飞黄腾达了,百姓们都看到了这个“榜样”,于是家家都开始重女轻男了。这在古代可是了不得的观念转变,如果后来没有安史之乱,杨玉环倒也算为女权做了点贡献。“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终于,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踏上了逃亡的路。于是发生了马嵬坡事件,军队哗变,杨玉环兄妹身死,玄宗欲救不能。这一段写得很感人,白居易是带着同情去看马嵬坡事件的,我们通常觉得皇帝高高在上,是绝对的权威,其实不是的。你看这时的玄宗,只是一个普通的老人,想要保护自己的爱人却无力回天,爱情和权力发生碰撞,他选择了权力,葬送了爱情。我想大家读到这里一定不会再苛责玄宗把江山弄成这样,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无助的场景,我们也难以怪罪玄宗为保住帝位做出的选择,读历史一定要把自己放在当时的环境里,有些人喜欢以今天的眼光去衡量古人的做法,是不对的。

诗歌后面继续写到玄宗对杨玉环的思念,“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玄宗的思念已经到了如此地步,要请方士来召回杨玉环的魂魄。你可以觉得这里有讽刺,但也表现了玄宗作为普通人的感情,在爱情面前,有时贵为天子也无能为力。接着看,“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这是白居易加入了一些传说,一些想象,在一处仙山,杨玉环和玄宗相见了。我们看这里,写得很凄凉,很动人,白居易虽然写的是政治事件,但把它通俗化了,浪漫化了,有着丰富的情节。诗的最后就是非常著名的那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我们看《长恨歌》,他其实是以一个政治事件为背景的,但是我们读的时候往往更关注这里的爱情。为什么呢?因为白居易创作的时候把焦点放在了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传奇上,他是有意这么做的,把统治阶级普通人的感情还原,其实是放大了这个悲剧,很聪明的写法。为什么我们现在有很多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总把名人的普通一面展现出来,像当年的《走下神坛的毛泽东》,道理是一样的,老百姓不要看高高在上的东西,老百姓就喜欢能和自己产生共鸣的感情。

但是白居易是不是单纯为了写爱情呢?肯定不是。我刚刚讲了他是利用爱情把悲剧放大。你玄宗做皇上又怎么样,把江山搞成那个样子,即使贵为天子也救不了心爱的人。但是白居易在这首诗里也多少有点替玄宗辩护的意思,他还是把杨玉环当做了安史之乱的罪魁。这是典型的儒家男人的思维。中国历史对女性是可以任意书写的,也往往有这样的事:打了败仗,把女人推出去和亲。这简直是这个民族的耻辱。安史之乱,杨玉环不过是个替罪羊罢了,她在华清池洗净了身躯,却溺死在封建政治的深潭中。

《长恨歌》:此恨绵绵无绝期

读《长恨歌》,我总会想到另外一首诗,是李商隐的《马嵬》,里面有这么一句:“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这里面的情感和《长恨歌》相似。所以今天我们有些人往往会问究竟什么是幸福,是不是有十几亿的身家就一定幸福呢?是不是出门开豪车就是幸福呢?我们今天的财富、权势跟玄宗是不能比的,但玄宗幸福吗?我想,通过这首诗,我们会对幸福有一个重新的定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