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期的確很重要,但請不要讓其成為孩子的枷鎖!

打破敏感期的枷鎖,既不被敏感期束縛,消極等待孩子發展,也不被敏感期追趕,逼迫孩子學這學那。無論何時都記住,給予孩子適當的支持和幫助。

Tip1:瞭解寶寶發展的共性和差異,才能因勢利導

一部分敏感期的說法簡單概括了某個時期寶寶的發展特點,讓父母對寶寶的一些行為多一些寬容,不去粗暴干涉。不過,很多敏感期概念沒有指出寶寶某個時期的發展共性和個體差異,很容易讓父母只關注表面現象,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有時候難免會出現誤導。

比如很多媽媽深信一歲多是寶寶的吃飯敏感期,這可能會讓她們對寶寶自己動手吃飯更加支持,容忍吃得亂七八糟。但是,很多媽媽並不清楚這個階段寶寶發展的共性和個體差異。

有很多一歲多的寶寶願意自己吃飯,一是因為手部精細動作的發展,他們能夠有效地抓起食物或者使用勺子。二是根據埃裡克森的理論,寶寶在1~3歲這一階段,通過不斷使用自己的各種新能力,建立了一定的自主感。父母要允許他們做一些自己可以做的事,自己做出選擇,比如自己吃飯,自己拿水杯,在黃色裙子和紅色裙子中選黃色裙子,等等。如果媽媽怕寶寶做不好而干預他們,不給他們自己做事的機會,不給他們選擇的機會,或者經常唸叨“你看你看,我就知道你做不好”,就會讓寶寶產生自我懷疑以及羞愧感,影響將來健康人格的發展。所以自己吃飯是建立自主感的行為之一,但不是全部。

有些寶寶在一歲多的時候並沒有太強烈的自己吃飯的意願,這個可能是個體差異。當我們瞭解了這一點,有自己吃飯願望的寶寶就鼓勵他們,並在其他方面也注意培養自主性的發展;而暫時沒有強烈的自己吃飯願望的寶寶,也不必焦慮,在其他方面一樣可以培養他們的自主性,只要媽媽仔細觀察,找到他們的興趣所在。

而有些寶寶一歲多願意自己吃飯或者吃得挺好,到兩歲多為什麼反而不好好吃了呢?這就需要我們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了。有些寶寶也許有了別的興趣,對吃飯不在意了;有些寶寶可能在其他方面經常被父母阻止,自主性被傷害,從而對自主吃飯也喪失了興趣。

所以,當我們被“敏感期”的概念所禁錮時,容易看不清寶寶發展的真相,一葉障目。只有跳出敏感期的框框,瞭解寶寶每一時期的共性和個體差異,才能因勢利導,最有力地幫助自己的寶寶健康發展。

Tip2: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被證實對大腦發育至關重要

其實在正常的環境裡,寶寶都能健康發展。比如,只要在正常的環境裡,嬰兒的視覺就能正常發育,除非被關在小黑屋裡,被剝奪了正常的環境才會破壞正常發育。我們強調父母和周圍的人要對寶寶的需求敏感,有規律地滿足他們的需要。周圍的環境比較豐富,能滿足寶寶的探索需要。生活的點點滴滴都是在促進嬰幼兒的發展,一起唱兒歌、躲貓貓,一起讀一本書,在戶外盪鞦韆等,這是兒童發展的基礎。

如果嬰幼兒的日常生活有規律且豐富多彩,父母提供穩定的愛,就不必擔心會錯過什麼敏感期,而特意培養孩子的某種技能,比方說閱讀、下象棋、拉小提琴、寫作等等。目前沒有證據顯示在人生的頭幾年,掌握閱讀、樂器或者體操等技能有敏感期。這些技能需要大量的訓練,沒有證據顯示必須在人生的頭幾年掌握才能最佳發展。相反,如果早期大量練習,反而會減少大腦對日常生活體驗的敏感度,而這正損害了健康發展的基石。

在每一天看起來平淡的生活裡,和寶寶有質量地互動,給他們關愛和擁抱,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已經被證實對嬰幼兒的大腦發育非常關鍵。即使物質條件不太好的家庭,父母經常擁抱孩子,和他們談話、遊戲,關心他們的感受,在一定程度上也會減少物質條件缺失對大腦發育造成的不利影響。

在日常生活中,讓兒童順其自然、多樣化地進行體驗有利於他們的發展,而不要把兒童的發展割裂,細分成一個一個 “敏感期”。

用“科學”來說話!美國兒童發展研究協會會員、發展心理學博士陳忻告訴你99%的家長都會困惑的13種養育難題背後的秘密,瞭解兒童發展的全局,父母才能站得高、看得遠。糾正目前流行的各種教育迷思以及關於美國教育的種種錯誤傳言,為家長溯本清源,從根本為父母解壓,讓父母迴歸理性和從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