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與刀》日本的自殺率怎麼這麼高?

《菊與刀》日本的自殺率怎麼這麼高?

關於本書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徵。本尼迪克特用“菊”與“刀”來象徵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以一個西方人的冷靜視角,通覽日本獨特的文化傳統和民族性格。既抓住了日本文化細緻的地方,又將它置於東方文化與太平洋島嶼文化的人類文化學視野裡。時至今日,《菊與刀》這本書被認為史上描寫日本文化的第一書。本書作者通過大量生動有趣的案例,從報恩意識、恥感文化等多角度的剖析了日本名族性格的成因,通過本書你可以更深入地瞭解日本人的行為邏輯和思想觀念。

《菊與刀》日本的自殺率怎麼這麼高?

關於作者

魯思·本尼迪克特是美國當代著名文化人類學家。提出最早的文化形貌論,認為文化如同個人,具有不同的類型與特徵。本尼迪克特早年學習英國文學,故其作品文筆高妙,並善於作詩以及細膩的描述。她的作品中,尤以《文化模式》與《菊與刀》最為著名。儘管她論述的重要性已被其他理論取代,但其著作中提出的問題與關懷,至今仍受到人類學、歷史學等學科的重視與關注。

《菊與刀》日本的自殺率怎麼這麼高?

一.如本人的恥感文化

恥感文化,是美國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在對大量二手資料分析後,給日本文化類型下的定義,是在區別於西方“罪感文化”的基礎上概括出來的,恥感文化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西方人做錯了一件事,就算別人不知道,他們的內心都會產生一種罪惡感,並會進行內心的懺悔和贖罪,這就是西方罪感文化的表現。但是恥感文化就不一樣,他們不太講究一件事本身的是非,而是看重這件事給自己帶來的羞恥感。換句話說,如果別人不知道,不去羞辱自己,就可以當這件事沒有發生過,而不會自己主動地懺悔和贖罪。所以,當一件不好的事情發生以後,他們想的可能是極力先掩飾和否定,避免讓別人知道。

日本人確實會壓抑自己的天性,但原因是對名譽的重視,而不是像我們所理解的那樣出於心理扭曲。日本人對於名譽極度珍惜,正是因為這種非常敏感的恥感文化,才會為了一點名譽的受辱而選擇自殺,用這種方式挽回名譽。

【案例】

正是因為日本人太看重名譽,自殺率又高,所以日本人常常想出一些巧妙辦法來避免直接競爭。在日本到處都有中間人,防止兩個競爭者直接面對面。一個人因失敗而感到羞恥時,隨時都需要有個中間人。甚至在日本還有一種中間人專門負責幫助求職者探聽僱主意圖,或者把僱員的辭職意圖轉告僱主。

【案例】

每個民族面對侮辱的時候反應都不太相同,我們中國人可能就覺得,被侮辱不算什麼大事,如果反應過激只能說明自己氣量狹小,要反思自己。泰國人面對侮辱會聽之任之,因為這樣可以暴露侮辱者的人格。但日本人面對侮辱,反應就很激烈。他們覺得,只要受到的侮辱沒有報復回去,這個世界就不平穩,必須努力使世界恢復平衡。所以復仇是美德,而不是罪惡。

二、日本人的報恩文化

因為報恩的心理負擔太重,所以整個日本民族都在日常生活中小心翼翼地避免讓別人揹負上一種恩情。他們總希望自己的天平能夠在欠恩和報恩之間保持平衡。否則他們內心會一直處在糾結自責的狀態。明治維新以前,日本甚至有一條法律規定:“遇到爭端,無關者不得干預。”就是出於這種報恩文化的影響,避免因為幫忙而讓人陷入必須報恩的負擔之中。而一旦日本人決定報恩,就幾乎是毫無原則的。

【案例】

比如報答皇恩。在中國,我們經常說“皇恩浩蕩”,但我們報答皇恩有一個起碼的前提,就是皇帝必須是個好皇帝,忠的上頭要有個更高的標準——“仁”。但日本在接受中國文化的時候,把“忠”作為最高價值,而把上面的“仁”給拿掉了。所以,日本人報答天皇的恩情那可是毫無原則的。不管天皇值不值得效忠,一概不管。所以中國更迭了無數個異姓王朝,一有暴君就被推翻,可日本卻幾千年來萬世一系,天皇從來就沒有被推翻過,全是他們家在統治日本,就是這種不加反思的報恩思想導致的結果。

三、日本人的道德觀念

日本人對感官享樂特別寬容。因為在日本人看來,肉體根本不是罪惡。追求肉體的快感沒有任何可以感到羞恥的地方。

日本人就沒有我們這麼強烈的善惡觀。日本人之所以不喜歡善惡觀,是因為他們覺得日本人天性就是善良的,所以善惡論的道德律不適合於日本。在他們看來,有一些國家的人之所以特別強調仁義道德,那是因為,他們的劣根性需要用這種道德觀念加以約束。

日本人把履行義務規定為人生的最高任務。所以,一旦有所需要,他們可以隨時放棄所有肉體的享樂,去完成自己的使命。只要不和最高義務相沖突,任何肉體和感官的享樂都沒有必要加以貶低和排斥。正是因為這些原因,日本才會有那麼發達的色情產業,而且,僧侶也是可以結婚的。

【案例】

二戰後,德國人能深刻反省自己的戰爭罪惡,但唯獨日本人不行。就是因為德國屬於罪感文化,而日本人屬於恥感文化。兩者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對待罪的態度上,恥感文化只有恥辱感,而沒有什麼罪惡感。它本來的文化裡就沒有太多的善惡觀念。哪怕乾的是十惡不赦的大罪,也沒有懺悔和贖罪的觀念,即使認識到自己的確犯了罪,也要想方設法不承認,掩蓋罪行,不讓世人知道。因為只要別人不知道,就可以避免這種恥辱。

日本人行為與思想:

1.對日本人來講,突然受到陌生人的恩惠是最討厭的事。除了警察以外,任何人隨便插手都會使對方背上恩情。

2.中國的“仁”的概念在日本貶得一文不值,從而“孝”在日本就成了必須履行的義務,只有在和與天皇的義務發生衝突時才可以被廢除。

3.復仇是特定場合需要執行的一類“道義”,除此之外,還包括鎮定、剋制的行為。直至今日,仍有人在除夕之夜自殺,只是為了挽救自己的聲譽。(日本的報復行為已經很少)這並不意味著日本人的名譽觀念日趨淡薄,而是意味著對失敗和侮辱的反應由進攻性越來越趨向於自衛性,已更多地以自我心理麻痺來代替挑起不必要的鬥爭。

4.日本人一方面培養肉體享樂,另一方面又規定不能縱情沉溺於享樂,人們的生活變得很矛盾。他們像培養藝術一樣享受肉體,在品位之後,又犧牲享樂,去履行義務。

5.真正的恥感文化是依靠外部約束來行善的,真正的罪感文化則是靠內心的知罪行善的。

6.日本人的人生軌跡與美國人正好相反,是很明顯的淺底U字形曲線,他們國家的老人小孩是最自由、最隨意的,小孩長大了,約束也就多了,結婚前後個人自由度是最低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