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20~30年还房贷,买房真的是一件愚蠢的事情吗?

不谈利弊、道德或者好坏,只谈现象、规律和选择。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有客观世界的现象,和主观心灵的选择。但前提是,你需要认清客观世界的现象,洞悉背后的规律,保证自己的选择不是基于幻想和假象。

首先说一个观点,这个问题下面有好几个回答,尤其是那个痛陈革命家史的匿名回答,认知都偏差的一塌糊涂。人这辈子最大的错觉,就是把运气和大势,当作了自己的能力。如果真的有能力判断房地产市场大趋势的人,那过往这十几年就不是区区几套房子的问题,最低最低也得是几十套,至于往上至少也是几个小目标,成为上市公司大股东也不是不可能。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真的能够提前若干年就认识到规律的人,他一定会想尽办法在大势里面分一杯羹,而且方法也不是非常难。而没有分到羹,只是凭借投胎在大城市捡了点残渣,这只是运气。是国运上升和个人运势的结合。

靠运气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实际上这是最高深的技术,没有什么技术比投胎更加厉害了,只有八地菩萨以上才能自主掌控。

用20~30年还房贷,买房真的是一件愚蠢的事情吗?

如果借用股票市场的概念,过去十几年的房地产大牛市,是一次典型的戴维斯双击。一方面是中国加入WTO,融入世界经济圈带来的机遇,推动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使得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人民财富迅速增加。而地产的现金流来源——也就是地租——长期来看和居民财富沉淀速度线性相关,或者说的更明确点,土地就是固化的财富,而表现形式就是地租。地租的增长速度,本质上就是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随着人们逐渐认识到这一过程,就好像股票牛市的发展一样,到了市场的后半段,市场认知的本身推动估值上升,租售比、房价收入比等估值指标开始脱离地心引力,从高估区域往巅峰时刻前进——这种估值的典范,在整个人类资本主义历史上也了了可数,而且每一次都最终摆脱不了地心引力,最终跌落下来。

戴维斯双击的威力,就在于其乘数效应,地租上升的速度可以约等于每年的M2增速,在过去的20年里面大概是15%每年,10年下来就是4倍左右;估值的从6.8%(2005年上海)上升到目前低于2%(为了直观,所以用利率形式表示,大概就等于PE从15上升到60多)。两者相乘,大概10多年时间,房价就涨了15-18倍,再加上买房子的都是自带3倍左右杠杆,占个人资产的比例也非常大,所以这个财富效应的确是非常恐怖。

然而,任何牛市都有尽头。

用20~30年还房贷,买房真的是一件愚蠢的事情吗?

中国人大概是世界上最缺乏投资者教育的民族。股民还好一些,早就被中国股市收拾的服服帖帖了,不会出现九几年那种情况。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那年头买股票认购证排队的长龙,比今天排队买房子的情况,更加狂热。同样的,那年头因为股票跌了跑去营业厅闹事的也比比皆是,其情形和今天房价跌了业主去拉横幅闹事也如出一辙。又同样的,碰到大牛市也有很多人一年不到赚了两倍三倍,还有些加杠杆配资的赚了五倍十倍,这些人基本也都是各个都自信满满,觉得自己能力超强,纷纷辞职准备财务自由了。其趾高气昂、自信满满和今天这些搭上房市快车的本地户、拆二代并无差别——他们都不认为这种财富爆炸是运气,而认为这是能力、努力、眼光or勇敢的回报。

用一句老话来说,资本社会不可能有新事物,因为投资/投机就像山岳那么古老。今天发生的事情以前发生过,以后会再度发生。

区别只不过一个是房地产市场,一个是股票市场,本质上没有差别,特性上面有差别。股票市场的特性,好就好在其速度快,涨得快,跌的也快,五六年就是一个牛熊轮回,从哪儿来回哪儿去。市场本身就是最好的老师,它会用血淋淋的亏损强迫你学会投资/投机的真谛。所以你看中国的股民如今多乖,亏的再厉害也只是在论坛雪球发发牢骚,甚至很多人牢骚都不发了,关上灯默默的吃一碗面,眼泪无声的滴落在碗里。只有那些牛市冲进来的新股民才一个个狗屁不懂又牛逼哄哄,最终他们都在熊市被焦作人了,然后他们也变成乖的不得了的老股民,除了偶尔发发牢骚骂一骂证监会没有别的脾气。

而房地产市场就不一样了。学过经济周期理论的都知道,地产周期比存货周期和资本周期可是长多了,所以房地产市场的牛熊市也比其他任何市场都要长。再加上房地产流动性更差,变现困难,所以房地产市场的行情,其持续时间都是十几年二十几年。身处其中,难免给那些地产投资/投机者一种岁月静好,一切照旧,牛市永远可以持续的错觉。所以中国大把大把的人在区区十几年的牛市之后,就开始产生“房价永远涨不会跌”的错觉。他们给自己编造了种种理由,从中国政府的强力控制,到中国人的房子情结,从户口制度到岳母效应,总之每一个看上去都很有道理——就和我在大牛市中看到的那些理由差不多——可惜,这些理由没有一个在熊市里面能够撑得住。这些人真的应该去学学其他国家的历史,那些理由可比他们编的有道理多了。

在资本社会里面,资产价格的变化,归根结底是经济现象和货币现象,除此之外其他任何的解释,都是给自己的心理安慰,或者说给市场的心理安慰。可惜这是一个唯物的世界,大众的狂热可以制造一个又一个估值巅峰和牛市奇观,但是无法真正摆脱地心引力——这个引力,就是估值。

房子和股票比起来特殊吗?并不特殊,那些本质的规律都一样存在,甚至连市场的心理和情绪都是类似的。二者区别在于周期的量度不同,流动性有差别,交易规则不同,交易成本不同。但是他们都是资产,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资本面前也一样平等。

所以,用20~30年还房贷是否愚蠢,这个问题就有答案了。

答案是:看情况。任何资产,都是低估了才值得买,高估了就不值得买,极端高估还去买,就是愚蠢。

同样的股票,同样的公司,经营稳定,增长稳健,那么在15PE买的时候是一笔好生意,但是在50PE买的话就比较差了,在100PE买的话那就相当蠢了。有意思的是,这种蠢事去干的人还不少,不信你看看15年5/6月份牛市巅峰的时候,创业板的成交量是不是最高?那时候平均市盈率大概在170倍左右——所以说,人类的愚蠢、贪婪和无所畏惧,经常超出我们的想象。

同样的,你可以把租售比(利率形式,计算方式很简单,一年租金除以总价)和五年期国债利率对比(通常认为长期国债利率就是社会无风险收益率),如果更高,那么长期来看显然是很划算的投资——不仅租金收入足以覆盖利息,而且中国目前持有房产其他成本非常低。如果租售比稍低于利率,就稍微有点划不来,不过如果是自主刚需或者改善需求,那也无所谓,长期看房产上涨速度和通货膨胀率持平,是普通人抵御通胀最好的办法。

但是如果租售比远远抵御国债利率呢,这就说明房产价格高估了。这时候有人估计就会说了,中国的房产价格高估都已经好多年了,这说明租售比这个指标根本不适用于中国!很多经济金融小白估计开始列出种种“证据”准备证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特殊性,什么租售比什么房价收入比等指标对于中国房地产都是浮云。

呵呵,图样图森破。估值不是那么简单的,刚才说的和无风险收益率对比只是最简单的办法,实际的估值模型和方法很多——当然万变不离其宗,基本就是横行和其他资产对比,纵向和把现值和未来的现金流对比。在股票市场,也一样会出现股票长期高估的情况,其原因排除强庄股,通常都是因为市场非常看好这个企业的未来成长。换句话说,如果大家都认为未来这个企业会快速增长,那么大家愿意付出额外的成本买入。类比到房地产市场,同样的道理,如果大家都预计中国经济会快速增长,一线城市经济会更加快速的增长,并且带动地租快速的增长,那么大家就会愿意给房产更高的估值。

反过来,一旦市场发现这个企业的实际增长速度,比不上之前对它的预期,那么市场就会调低对这个企业的估值。这就叫做杀估值。还记得前面说的戴维斯双击吗,反过来也有戴维斯双杀。一方面是地租(对房产而言)or利润(对企业而言)下降,一方面是市场的估值下降,二者的乘数效应,就是资产价格以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速度下跌。对于成长型企业来说,杀估值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同理,对于高速增长的中国房地产也一样,也一样杀估值。中国经济在2014年2015年有一个巨大变化,就是政府提出了新常态,或者说叫做调速换挡。什么意思呢?说白了,就是中国经济体量大了,已经到了瓶颈期,高速增长无法维持了,要调低到中速增长的状态,政府不再打鸡血强求一个很高的GPD增长率了。这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所有高速增长的企业,在体量大了之后,也都会增速降低,对他们的估值,也从成长股的高估值,切换到蓝筹股的中低估值了。中国经济,更准确的说,是中国地产,也是一样的道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过去的房地产高估值,一部分是靠高速增长的经济支撑,另外一部分是靠市场狂热的“动物精神”来支撑。前者的作用是基本恒定的,后者在

短时间内则可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当年东京地产可以买下整个美国,这就是一个例子)。也就说房产估值的支撑,除了实在的部分(经济增长),还有比较虚的部分(市场情绪or市场预期),越到牛市末尾,后者的作用越大——然而只能短时间有效果。

用20~30年还房贷,买房真的是一件愚蠢的事情吗?

估值方面我们分析了,应该会迎来一次估值调整或者说杀估值,这是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变化带来的,无法抵御。而地租跟着经济增速走,也必须要调速换挡,你看看M2增长率就知道了,短短几年已经降到了9%甚至8%,两三年就跌了一倍。双杀已经是既成的事实。

且慢,如果再考虑货币因素,那就不是双杀,而是三杀。上面已经提到过,社会无风险利率是整个估值的基础。而这个利率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央行调节的结果。大体上来说,央行调低利率的时候,我们称之为放水,资产价格水涨船高;央行调高利率的时候,我们称之为收水,资产价格降低。美联储基本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调节利率的,而中国央行以前靠对银行的指导利率,最近几年逐步市场化了,央行更多的使用存款准备金率和各种货币工具。现在基准利率央行轻易是不动的,但是你关心下市场利率(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余额宝和各种宝),就会发现实际的利率变化情况。对利率最敏感的通常是债市和汇市,股市紧随其后,而地产市场大概是最不敏感的。但是如果利率持续的、趋势性的变化,最终会影响到房地产市场。08年的次贷危机,就是由于美联储的持续加息,刺破了房产泡沫,造成了大量违约,最终引爆的。而伴随着美联储这一轮加息周期,全球的利率趋势是往上的,中国也不例外。货币政策总是最直接的手段,是最快也是最有效率的。

为什么2015年房产价格没有杀估值,反而是来了一波上涨呢?这就要提到中国政府神一般的操作——涨价去库存了。如果对2015年中国经济关心过的朋友,应该记忆犹新,那一年的形势其实是相当危险的。房地产市场库存高企,股票杠杆牛被刺破,千股跌停千股停牌,外汇储备飞速减少,汇改之后汇率连连动荡。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开始了神一般的操作。核心抓手,还是房地产。

涨价去库存,放开政策,减免税费,降低利率开闸放水。Biu的一下深圳房价作为龙头就上去了,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紧跟其后,然后扩散到周边和二线。最后,连三四线城市也在棚户区货币化改造的熙熙攘攘中来了一拨上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房价上去了50%以上。更加精彩的部分还在后面,一系列新的政策开始出台,限购限售,基本把房地产市场高位冻结了,交易量断崖式的下滑。库存去掉了,经济拉动了,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杠杆降低了,居民接盘杠杆率飞速提高(企业可以破产,但是不怕这群刁民未来敢赖账),总体来说,形势一片大好,不是小好,是大好。至于实体经济的供给侧改革,金融行业的清理整顿,那是另外一个故事了,总体方向一致:降低杠杆,理顺结构。短短一两年的窗口期过后,我们迎来了美联储的持续加息,以及今年的贸易战。在这短短的窗口期,我党完成了一次难度系数5.0的操作,拆除了地方债、房地产库存、金融乱象三个地雷,神一般的操作名副其实。在这其中,接盘的中国居民功不可没,显示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利率上升,房地产市场的第三杀,可惜,市场已经进入了保险柜,看得见的大手把它紧紧的攥在了手心里面,暂时杀不到了。

最终结论:在这几年的高点入市,用 20~30 年还房贷买房,的确是件愚蠢的事情。

大概会有人问,那我如果是刚需呢,就不买房吗?我同情刚需,你们是这一场牛市的炮灰,而且还是被迫的。买房当然可以,只要满足一个前提就行:就是假设未来房价十年不涨甚至下跌,你也能hold住月供。我计算了下,按照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利率水平,就算是在现在的高点买房子,过16-18年左右泡沫也会被消化掉。对于有还款能力的自住者来说,长期来看影响其实并不大——最大的风险在于失业!疾病和意外可以靠保险来cover,但是失业的风险是无法cover的。然而,如果你的杠杆很高,现金流绷得很紧,整个买房计划建立在房价未来必须进一步上升的假设上面,那么我真不建议你现在买。尤其是那些把计划建立在房价必须在短期(2-3年)内上升,否则现金流就会断掉的人,我只想说,好自为之。

用20~30年还房贷,买房真的是一件愚蠢的事情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