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市違約風險或持續上升 下半年投資應關注企業現金流

近期,中國的違約風險出現了上升的趨勢。去槓桿帶來的金融收緊加劇了規模較小的企業所面臨的流動性問題。對此,業內專家預計下半年可能出現更多的企業違約事件,整體數量或將超過2017年。在此背景下,下半年投資者應重點關注一些現金流穩健的企業,而地方政府債方面,可主要挑選透明度相對較高而且穩健的產品作為投資對象。

債市違約風險或持續上升 下半年投資應關注企業現金流

債市違約事件頻發

圍繞近期違約潮,市場與投資者都感到有些擔心,未來債市會如何演變,投資者又該作出怎樣的選擇?

5月24日,富達國際固定收益基金經理黃嘉誠針對違約問題和下半年債市走向發表了一系列觀點和看法。“四月和五月連續高頻出現的一系列違約事件,引起了市場的廣泛擔憂和關注。此輪違約的一大觸發點在於這些公司在公開市場上很難發行新的債項以償還舊債,銀行取消了給他們的備用信貸,尤其是小型銀行不願放貸。除此之外,有的公司也面臨應收賬款無法回籠的問題,因此出現資金鍊斷裂,導致流動性緊張甚至違約。”黃嘉誠分析道,“自2014年第一起違約事件發生以來,截至目前已有超過50家民營企業出現違約。在打破剛性兌付的大環境下,政府對企業的隱性擔保可能會減少,政府對違約的容忍度也在不斷提升,因此預計下半年可能出現更多的企業違約事件,整體數量或將超過2017年。”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國內債券違約事件頻頻發生,違約事件主角以民企居多,其中不乏大型企業和A股上市公司。公開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以來,已有16只債券出現違約,涉及金額合計超過130餘億元;相比之下,2017年同期僅有9只債券發生違約,合計違約規模為72億元。

即便如此,黃嘉誠認為:“中國市場的違約率目前只有0.1%-0.2%,仍然低於許多地區和市場。比如,以美元計價的亞洲高收益債券違約率大概能達到3%-4%。而違約總額目前達到910億人民幣,這一金額也只佔中國債務總量的0.12%。”

債市違約風險或持續上升 下半年投資應關注企業現金流

投資者應關注企業現金流

雖然預計出現更多企業違約的前景令人擔憂,但債市並非毫無轉機。展望2018年下半年,黃嘉誠認為,囯內政策從“去槓桿”到“調結構”的轉變和中美貿易衝突將為接下來債市走勢重新奠定基調。

他指出,央行在第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已經將“去槓桿”的字眼去掉,而換成了“調結構”。這一提法的改變釋放了非常重要的政策信號,意味著政府的調控重點已經從單純的降低槓桿率,轉向策略性地調整不同行業間的資源配置和資金流向。加上近期推出的資管新規,可以預期下半年中國債市有望迴歸基本面。“中美貿易戰如果繼續升級,可能對高科技和中國製造2025所涉及的關鍵性產業造成衝擊,從而打擊市場的風險偏好。隨著風險偏好的降低,利率債將會獲益。信用債方面,我們會看到受影響行業的信用利差將會拉寬。”

關於投資策略,黃嘉誠表示,下半年應重點投資一些現金流穩健的企業,尤其是國企。行業方面,可考慮一些消費零售業的公司,而對於產能過剩的產業,例如煤炭鋼鐵,則應非常審慎。地方政府債方面,應主要挑選透明度相對較高而且穩健的品種作為投資對象。

業內專家還表示,對投資者來說,現在不僅需要遠離典型的現金流與盈利能力不佳的企業,同時還需特別防範缺乏核心競爭力、自身主營業務不精、高負債率、盲目追求規模的企業,這些企業對外部的融資渠道很依賴,在緊信用的環境下容易出現風險事件。

圖片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