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宛城区官庄镇忽桥——忽必烈后裔忽姓

忽姓属稀少姓氏,多见于云南、河南等地,蒙古族、回族、汉族均有忽姓。忽姓在云南,以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最为集中。

姓氏渊源

  • 第一个渊源

源于蒙古族,出自宋朝、金朝、元朝时期蒙古族的汉称,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文献《新编·太祖本纪》记载,谓蒙古名称之旧译“蒙兀”、“蒙骨”,后来成为氏族名,即忙兀氏,或作汪古氏、芒忽氏、忙忽氏等,其族人有以为姓氏者。

元朝时期及其以后,蒙古族忙兀氏、汪古氏、芒忽氏、忙忽氏等皆有取汉姓为蒙氏、忽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 第二个渊源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世祖皇帝忽必烈的庶支子孙,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孛儿只斤·忽必烈(1215~1294年),即元世祖,又称薛禅汗,是蒙哥汗的弟弟。忽必烈是大元帝国的真正缔造者,1259~1264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此间,名义上,阿里不哥仍为大蒙古汗国唯一大汗。1264~1294年在位。1294年,孛儿只斤·忽必烈病逝,在位三十五年,终年八十岁。

除了察必皇后,孛儿只斤·忽必烈有数位妻室,其庶子忙哥刺任陕西省奉元府辖地长官(公元1272~1280年在职),其后得罪了权臣巴邻·伯颜,结果被被贬斥到“天然之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地区),其后裔中有以其祖之名“忽必烈”的首音为姓氏者,后有取汉化谐音为姓氏者,称忽氏、湖氏。

  • 第三个渊源

源于回族,出自元朝时期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及其子孙,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忽氏源于中国元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及其子孙。赛典赤·赡思丁有五个儿子:长子纳速剌丁,官至元朝云南省平章政事、陕西省平章政事;次子哈散,官至广东道宣慰使都元帅;三子忽辛,官至云南行省右丞、江西行省平章政事;四子苫速丁兀默里,官至云南省平章政事。他们的后裔分衍有赛氏、纳氏、哈氏、速氏、忽氏、马氏、撒氏、沙氏、丁氏、闪氏、穆氏、杨氏、郝氏,子孙分为著名的“回回十三姓”,主要集中在云南地区。回族忽氏取自祖上回回名首字谐音汉字“忽”为姓氏。其得姓始祖,据史籍《元史·氏族表》

记载:忽氏出自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的第三子忽辛、以及纳速剌丁的第四子忽先,其后裔都有以忽为姓氏者。

清朝学者张澎在《姓氏寻源》中指出:“陕西蒲城多忽氏,当为元忽都、忽辛之后。”

南阳宛城区官庄镇忽桥——忽必烈后裔忽姓

在南阳宛城区官庄镇忽桥等自然村的忽姓则认为自己是蒙古族忽必烈的后裔

《元史》和清朝道光千年所立的墓碑记载

《元史》黄金家族世系记载:铁木真四子托雷,托雷次子忽必烈,忽必烈十子忽都鲁铁木儿王的儿子阿八也不干王,孙子八鲁朵只王即忽必烈的重孙

南阳宛城区官庄镇忽桥——忽必烈后裔忽姓

官庄工区

南阳宛城区官庄镇忽桥的忽姓说:八鲁朵只王的曾孙是忽大宝,忽大宝生于1446年。1476年携妻子、弟弟全家五口人从湖北荆襄地区向北逃迁,定居在人口稀少的南阳宛城区官庄镇的一个桥的附近,以姓为村取名为忽桥村。

当地公认始迁祖就是忽大宝。至今,已繁衍十五代,1700多人,分布在忽桥、东忽桥、河湾村和田李庄4个自然村,其中也有迁出到陕西、山西、湖北、和台湾的。

忽姓的辈序诗自忽大宝始为“大条显明成,学宗景志恒,顺中俊云天,金银太宝生”。

自始迁祖忽大宝始辈序诗目前已用了15个字,现在大都是按此辈序起名,有的虽不是,但也知道自己是几世几代人。

至今这支忽姓仍保留不少蒙古族的习俗特征

一是从忽大宝至今,凡忽姓男女不通婚

二是凡有老辈亡人,亲朋好友和忽姓同族必于当晚为亡人“送路”至村北十字路口,以示送亡灵魂归故里——蒙古

三是服饰穿八字型的鞋,女人头上裹各色头布,身穿长袍,脚穿绣花鞋,系有鞋带。   

这支忽姓族人,忽大宝的四世孙忽成魁自幼聪敏好学,官至清朝侍郎。因勤于改务,政绩突出,逝世时,按清朝惯例于墓碑顶部赦刻“圣旨”二字,其碑文清晰,刻着“忽系忽必烈后裔”,“忽系南阳左八人氏”。

新编《南阳民族志》记载:公元1636年,清太宗,天聪九年把蒙古隆众与原先编入的八旗蒙古人,分编为八旗蒙古,有“左八旗、右八旗”之分,清代人公认左八人氏为蒙古族人的别称。 

2007年,在南阳成立了蒙古族历史文化研究会,忽姓也被吸收为会员。

  南阳市蒙古族历史文化研究会简介

南阳市蒙古族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于2007年8月22日,是经由南阳市民政局注册登记,南阳市民族宗教局主管的民间组织。

南阳宛城区官庄镇忽桥——忽必烈后裔忽姓

南阳蒙研会王建龙会长

研究会筹备期间主要发起人是王文献原南阳教育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已病故)王云清;王建龙原南阳市**局副局长;王淑辉(女)南阳市残联副理事长等十余位发起者。

研究会成立后,主要任务是对南阳蒙古族的历史文化不清的问题进行研究调查。特别要解决王姓蒙古族从清代中期以来以讹传讹家史混乱的问题。从由一村一支的分散研究变成在全市、全国范围内进行研究的高层次研究机构。以达到搞清历史本来面目,为子孙后代有一个明确交待的历史责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