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管三問

资管三问

资管三问

《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已於2018年4月27日公佈,立即生效。後續,還有待相關的其他業務管理辦法出臺,大家翹首以待。但在相關管理辦法落地前,大家的心總有些懸著,坐立不安。

近期,我們收到不少提問,主要可以歸納為最要害的三個:

一、剛性兌付有何不好?

李大媽退休多年,有點積蓄留著養老,不敢做風險偏高的投資,就買了點銀行理財,這東西是剛性兌付的,她每年能獲取3-5%不等的收益,還算不錯,用來改善生活。這正響應了黨和政府“提高居民財產性收入”的政策,有什麼不好的?為什麼要反對這種好事情?

確實,理財業務為廣大居民帶來不錯的財產性收入,也為實體經濟提供了融資支持,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大好事,其貢獻不可否認。但是,看問題還有別的角度,剛性兌付,從整個金融業的角度,卻存在重大風險隱患。

金融機構(以銀行最為典型,下文也以銀行為例,銀行理財也是此次資管整治的重點)都有資本充足程度的管理,意思是,有多少本錢做多少生意。如果銀行股東出本錢10元,假設資本充足率是10%,那麼這銀行最多能做的風險加權資產是100元。這背後的含義是,萬一風險加權資產虧損10%以內,那麼就只虧股東的,而不會虧到存款人。因此,這個指標的本質是保護存款人的,資本是保護存款的一道防線。

但是,如果銀行在表外又發行20元的理財產品,聲稱是表外資管,但其實是剛性兌付的,一旦理財資金的投資發生損失,並不是投資人自擔風險(表外資管業務本質天然要求投資者風險自負),其實還是銀行承擔損失。因此,銀行實際持有的風險加權資產,其實是120元了,而資本金仍然是10元,那麼真實的資本充足率其實只有8.33%(即10/120)。此時,一旦資產發生損失超過8.33%,那麼就會影響存款人和理財投資人(他們也是以儲戶的心態來的)的安全了。

銀行這麼做的動機,自然是為了多盈利,畢竟他們也揹著很重的利潤指標,我們深表理解。但這種行為會導致存款人和理財投資人(實質是儲戶)暴露在風險之中,不再有充足的資本的保護,一旦出風險,那李大媽王大媽陳大媽好多人的養老錢安全都會可能被波及。所以,這是不允許的。因此,剛性兌付可以,但請回表,表內是合法的剛性兌付,有資本保護。表內若資本不夠了,也允許發展表外資管,但那就不允許剛性兌付,要做真正的資管,不受資本保護,投資者風險自負。但你不能一邊聲稱是表外,卻偷偷做著剛性兌付的事,這叫規避監管。

因此,打破剛兌,表面看似導致李大媽不再賺到財產性收入,而實質是保護李大媽的養老錢。

(資本充足率是最核心的監管指標,但還有其他監管指標,原理同上)

二、《意見》將如何影響金融市場?

原來那些實施剛性兌付的理財產品(稱為“老產品”。現有的22.17萬億元表外理財中,不全是剛兌的,有些本身就已符合《意見》要求,這次不用整改,一邊玩去吧),要慢慢收縮,2020年底前壓縮完畢。同時,銀行開始按照《意見》及相關管理辦法的要求,發行新的理財產品(稱為“新產品”)。目前已有銀行試水了,比如(廣告位置出售),我們祝他們取得好的成效。

但是,由於買老產品的客戶,風險偏好極低,大多是指著銀行剛兌才買的,所以他們是不會全部轉去買不剛兌的新產品的。也就是說,新產品規模,大概率要小於老產品規模,兩者沒辦法實現規模上平穩交接,會有缺口,甚至缺口還不小。

而新老產品壓縮過程中的這一缺口,代表著一大塊資金供給的收縮,可能會對金融市場產生一些影響,這也是大家關注的。

我們基於一些大致的金融統計數據尋找答案。根據《據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2017年)》,截止2017年底,表外理財總額約22.17萬億元。報告中只披露了全部理財(含表外和表內)的投向,我們假設表外理財投向與全部理財類似,那麼其投向結構為:

资管三问

按此估計,42.19%是債券(對應表外理財約9.35萬億元,後同),16.22%是非標(3.60萬億元),13.91%的現金及存款(沒什麼影響),9.47%的權益類(2.10萬億元,不全是直接進入股票二級市場投資,還包括配資的優先級,總額不大,因此對股市影響預計不大)。因此,受影響較大的是債券和非標。

其中,3.60萬億元的非標,按要求,要在到期後不再續做,自然到期。按媒體報道,大約有70%的非標(約2.5萬億元)會在2020年底前到期,不再由老產品續做(到期收回,或者回表,或者由新產品接收),剩下30%左右(約1萬億元)將來2021年初回表。眼下最頭疼的事情是,通過那2.5萬億元非標獲取資金的企業,如果到期不再續做,而它又找不到其他融資渠道接續負債的話,難免會發生違約事件。如果到期了償還不了非標,還會進而引發銀行的損失。

再看9.35萬億元的債券,更頭疼。這些債券中,約1.80萬億元的主權債券(政府債券、政策金融債券等),7.56萬億元的商業金融債券和企業債券。有些債券會在2020年底前到期(面臨和非標一樣的處境),其餘沒到期的,也要在2020年底前陸續處置,包括回表或拋售,這個拋售壓力較為巨大,而若回表,除主權債券之外,其餘債券也將消耗資本,壓力也不小。

再考慮新產品能否較快上量。如果新產品發行量能上來,它們能夠去接收老產品拋售或到期的債券或非標,整個市場不至於太大波動。但遺憾的是,前文已述,新產品預計是做不到老產品22.17萬億元這麼大規模的,新老產品缺口較大,因此會有一部分資產要拋售或回表,給債券市場、非標融資市場或銀行資本佔用帶來一定壓力。

资管三问

不過債券拋售的事情好解決,人行可能適當放鬆銀行間市場的流動性,來對沖這一影響。但是非標和債券一級市場的事(涉及企業融資),就不好辦了。非標到期若找不到替代融資方式,申購新債的資金也少了,可能會導致企業違約事件繼續時有發生,請大家注意信用風險。但也別風聲鶴唳,畢竟去槓桿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效,預計後面繼續爆的雷還是有限。

還有一個小問題。即使新老產品缺口不大,但也不能完全保證,新產品買的資產和老產品是完全一樣的。

新產品不能剛兌,但依然是偏低風險的產品,因此去買高等級債券的可能性更大,“口味”有點重的債券或非標可能不好放進去。因此,資產調整依然發生。

三、未來居民的投資資金如何配置?

老產品壓縮過程中,必然先回存款,然後再尋找其他替代的投資渠道。因為理財意識已經被啟蒙,所以這些資金大部分還是會做點投資的。雖然大家都很關心“投什麼”這一問題,但其實這個問題不難回答,因為我國資本市場還不算髮達,擺在我國投資者面前的投資選項,其實沒幾個。換成你,你會買啥?

大部分指著銀行剛兌的資金,風險偏好最低的,大概還是要找其他剛兌的品種。在《意見》和相關管理辦法落實之後,合法剛兌的品種,只有保險和銀行存款。因此,會先分流一部分去保險和銀行存款,收益率必然比原來的理財低一些。按照境外有些經濟體的經驗,買保險的其實會不少,長期看對保險公司構成利好。而且,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實質上剛兌的結構性存款,未來若迴歸本源,也很難再100%剛兌(只能說較大概率保本),因此將來的吸引力也會下降。

而風險偏好稍微高一點的資金,可能會選擇公募基金或新理財產品。當然,新產品和公募基金將來也差不多是一碼事了(《意見》要求資管行業要監管公平)。包括貨幣市場基金、債券基金、混合基金等。這時,銀行理財子公司(或資管部門)和基金公司、證券公司資管會處於一個“競爭+合作”的格局之中(競合格局),因為提供相類似的產品,必然有競爭。但大家優劣勢又不同,銀行擅長產品分銷等,基金公司、證券公司則擅長投資管理,所以在競爭中又有合作空間,有些中小銀行自主投資能力不足,但有客戶,就可以發行產品,委外操作。所以,業務空間其實還是有的。

其他風險偏好更高的資金,可能就去做別的事情了,比如買房、買信託、炒股。當然,理財餘額中這樣的資金可能不多。

而且,這老產品的規模實在是太大了,20多萬億元,可能任何一個投資選項都沒有能力吃下大部分。以貨幣市場基金為例,本身也受到監管制約,不是想發多少就發多少的。保險也有資本充足性等指標管理。因此,沒辦法,估計一大部分,只能一開始先回表待著了,再慢慢找出路。注意,這期間,暫時無合適東西可投時,可別讓騙子理財騙了去……

资管三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