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約車破局:我們離理想中的網約車還有多遠?

最近兩個月,網約車行業硝煙再起,從一兩家業內巨頭的“爭霸”,激化成“百團大戰”。

各家心急火燎地想率先佈局搶佔市場,其實不難理解。一則,我國網約車行業仍有巨大的市場誘惑力。據統計,2017年,我國網約車用戶規模達2.25億,預計今年將達2.82億。而持證上崗的司機只有10萬名,供需矛盾突出。二則,各家進軍網約車領域都有著看似成立的內在邏輯與優勢,滴滴等業內巨頭自不必說,高德認為“地圖+出行”模式,可以打造一站式出行服務平臺,美團覺得“外賣+出行”模式,符合傳統觀念裡“衣食住行”不分家的認知。

對於跨界者而言,最壞不過是網約車發展不順,但最好的結果卻會實現本業與網約車行業雙贏,何樂而不為?但問題是,盲目入局、過度迷戀和爭奪市場佔有率,會讓商家無視相關法律法規與行業規則,陷入低質混亂的競爭局面,最後的結局要麼“多敗俱傷”,要麼有勝家無贏家,最終損害的還是行業發展與消費者利益。

網約車破局:我們離理想中的網約車還有多遠?

如火如荼的價格戰,讓吃瓜群眾喜聞樂見。畢竟,按理說,“神仙打架”能帶來更為充分的市場競爭,消費者才能享受最多實惠與更好服務。但尷尬的是,多家企業很快被監管部門“請喝茶”。

“神仙們”似乎忘記了“得人心者得市場”這一商業領域的金科玉律,而跑偏了方向,對針鋒對麥芒的行業惡戰樂此不疲。競爭者掀起價格血戰,並不是為了給用戶優惠,而是後來者要搶佔市場、先來者要反抗,為此不惜擾亂市場、侵害消費者利益。每次價格大戰血雨腥風之時,往往就是網約車行業亂象高發之際。

多家企業共存,在一定程度內合法依規競爭,能打破壟斷,給消費者帶來更好的服務體驗,是市場競爭中良幣驅逐劣幣的理想狀態。但如果入局者隨意突破底線與邊界,忽視企業自身專業背景與行業經驗,又缺乏精力、人員、基礎設施等投入,更將消費者拋在一邊,企圖單純依靠價格戰野蠻生長,必然帶來混亂。

網約車破局:我們離理想中的網約車還有多遠?

  那麼未來,我們需要怎樣的網約車?

安全、高效、優質的服務與良性競爭,應當是眼下網約車行業的主旋律。具體說來,當下和未來,我們需要的網約車應當具備以下潛質。

 合法合規是底線。對於網約車企業而言,依法依規才能走得長遠。在此方面,多數企業還是走“先違規,後整改”或“邊做邊改”的被動式發展道路。目前,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認識到這一點,神州專車、曹操專車等網約車平臺開展業務之初就取得了《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許可證》,根據新政要求,進一步保證運營車輛網約車服務的駕駛員持有《網絡預約出租汽車駕駛員證》、車輛具備《網絡預約出租汽車運輸證》,線上線下人員、車輛一致。

用戶思維是核心。用戶的信任與忠誠度是網約車發展的關鍵。各家網約車公司只有真正為用戶著想,不斷推出直抵消費者需求和痛點的服務,才能贏得市場與口碑,增強用戶黏度。

  有創新意識是關鍵。網約車是出行領域依託互聯網而興起的新興產業,更新換代快是其特點,網約車企業只有從自身實際與市場需求出發,主動作為,不斷推陳出新,才能不被拋棄。

 深諳市場又不盲目迎合市場是覺悟。網約車要對行業及市場現狀有全面深刻的瞭解,又要時刻掌握最新動態,依據市場變化佈局和調整戰略。但如果過度依賴市場,受同行影響或行業黑天鵝事件而打亂自身步驟,則會陷入亦步亦趨的被動局面,最後只能屈居人後或徹底出局。唯有深諳市場又與之保持適度距離,才能從容穩妥地發展。這需要網約車企業領導者的眼界與定力,更考驗其決策智慧。

美團點評高級副總裁王慧文曾說,“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需要有兩個打車平臺才能有保障。”其實,這句話只說出了部分事實,完成的表述應當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需要有兩個或多個合法守規,內重服務提升、外重有品格競爭的打車平臺才有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