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亡後一群人躲進深山,恪守先祖特殊職責,三百年後被日本人發現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眾所周知,中國這片土地上,從古至今孕育了無數民族,其中有許多都逐漸與漢族融為一體,因為漢文化與儒家學說的同化能力十分強大。不過今天,咱們卻要來說一個發源於漢族卻自成一家的未識別民族。

明亡後一群人躲進深山,恪守先祖特殊職責,三百年後被日本人發現

▲貴州屯堡遺址

一切要從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說起。日本學者鳥居龍藏對清朝統治下的中國內陸非常好奇,於是隻身一人來到貴州考察。沒想到,他卻在貴州深山中遇到一群服飾、習俗與清朝百姓截然不同的山民。興奮不已的鳥居龍藏特意向當地人請教,得知這些人俗稱“鳳頭苗”,因住在屯堡周圍又被稱作“屯堡人”。

回到日本後,鳥居龍藏埋頭寫書,將自己在中國的發現公諸於世,在日本引發了軒然大波——曾經無比強大繁盛的明朝,竟有一批名為“屯堡人”的遺民藏在深山。鳥居龍藏相信自己找到了“活化石”,其中必然蘊藏著大明王朝的別樣歷史和秘密,因此也掀起了日本對明朝史的研究熱潮。事實上,想要弄清楚“屯堡人”的來源,其實並不複雜。

明亡後一群人躲進深山,恪守先祖特殊職責,三百年後被日本人發現

▲鳥居龍藏舊照

在明太祖朱元璋看來,養兵需要消耗大量糧草,會對國家產生嚴重負擔,因此“養兵莫如屯田”。從此,“屯軍”和衛所制度在明朝各地紮根。士兵們到達指定地點後,就負責防禦、打仗,其家屬親眷則在當地駐紮,開墾耕種以自給自養,此舉給大明王朝節約了數以萬計的白銀消耗,而“屯堡人”恰恰就是明朝初年被派往雲貴地區的漢族士兵。

為消滅盤踞雲南的元朝梁王把匝剌瓦爾密,朱元璋派大將藍玉、沐英等率20萬人出征。戰後為防止原有勢力死灰復燃,許多將士受命駐守,子孫與當地女子結親繁衍開來。雖然處於深山老林之中,但他們仍牢記自身職責,守護著大明邊疆。隨著時間推移,他們逐漸接受當地少數民族的一些習俗,自認與漢族有別,成了所謂的“土人”。

明亡後一群人躲進深山,恪守先祖特殊職責,三百年後被日本人發現

▲明太祖朱元璋劇照

清朝入主中原後,由於此地存在大量喀斯特破碎地貌,與外界往來非常不便,他們又不願接受清朝統治,於是就被迫作為“蠻夷”向各大土司上貢、服役。雍正皇帝改土歸流後,土司制度雖然已成過去式,卻依然存在著為數眾多的“土目”,這些特權階級依舊將屯堡人視作奴隸使喚。

對他們而言,“大明”二字蘊含著複雜感情。他們在清朝初年,曾有大批年輕人出山抗清,起義失敗後他們又躲進深山為犧牲的明朝將領守墓,至今香火不斷。在水西地區,屯堡人穿著明朝服裝、恪守自家祖訓,與旗人嚴格保持距離,每當滿人的範圍擴大一點兒,他們就往更偏僻的山林遷移,儼然是不共戴天的仇敵。

明亡後一群人躲進深山,恪守先祖特殊職責,三百年後被日本人發現

▲現代穿青姑娘

此外,他們也與清朝統治下的漢族保持距離,但這卻是無奈之舉——當地漢族極度鄙視這些“蠻夷”。因此即便一些屯堡人的村落緊鄰漢族村莊,彼此之間也是“老死不相往來”。建國後,為便於人口統計和民族認定,屯堡人全被當作漢族進行登記。對此,不少屯堡人喜極而泣,覺得終於實現了祖先夙願。但也有一些人數次向國家反映,最終成功被國家認定為新的民族——穿青人,總數約67萬。

參考文獻:

《清史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