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離開互聯網金融?

本文字數:2325

閱讀時間:7分鐘

我為什麼離開互聯網金融?

互聯網與傳統金融兩種商業邏輯正在快速融合。

互聯網企業積極開拓思路,想要在金融行業找到立足之地。利用自己的技術優勢,尋求提供金融服務的可能。

金融行業,也主動擁抱互聯網技術,通過互聯網渠道進行升級,大幅度提升其服務質量。

我為什麼離開互聯網金融?


傳統金融行業之尬

我為什麼離開互聯網金融?

行業的融合帶動了人才的流動。越來越多的傳統金融行業人才流向互聯網金融平臺,以期尋求更多的機會。

“我原來的單位已經只剩剛畢業的學生和懷孕的女性了,能走的都走了,

大家都渴望一條更加開放的路。”

Aaron原來就職於一家大型商業銀行,剛進去的時候,他享受著旁人羨慕的眼光。鮮亮的社會身份,遠高於同輩的薪酬,穩固的發展前景。

“三五年之後,我們的薪酬優勢就沒有了。同輩的工資都已經翻了幾番,可我們還在止步不前。”

在傳統銀行,薪酬和能力不是完全成正比的,能讓人漲工資的只有行政層級。

升職了才會加薪,而上升的渠道又很單一。

“你會感覺自己就像一顆螺絲釘,你的功能就是保證自己的正常工作,來維持這座巨大機器的運轉。”

傳統銀行體系成熟,體制固化,運轉流程一成不變,工作內容不具有創新與挑戰性。

這樣的工作狀態無疑是消磨激情的一大利器,無論是工作內容還是發展前景,一眼望到盡頭。


一條更開放的路

我為什麼離開互聯網金融?

2013年開始發展的互聯網金融行業,幾乎是以超出想象的速度爆發進入頂峰期。

據網貸之家不完全統計,截止2017年末,互金公司累計5970家,正常運營1931家。

互金企業與傳統金融機構風控體系的差異化,能有效彌補後者的短板。

傳統金融機構運作體系較為傳統,流程繁複;而互聯網企業更為先進的科技方式則能夠有效降低服務成本,提升服務效率。

此外,以互聯網思維為支撐的互金行業以產品為中心, 更強調的是“產品價值”,放大客戶、用戶的使用體驗,讓產品本身說服客戶,遵循的是以效果為導向的銷售方式。

銀行體系裡以關係為導向銷售銀行產品。

“從前花80%的精力投入在業務運營、客戶關係上,那麼現在這部分精力會全部投入在產品上。”在互金公司,Aaron感覺遊刃有餘。

融360聯合創始人陸佳彥表示,由於缺乏創新,傳統金融的產品同質化嚴重,企業無法靠產品本身吸引客戶,只能依靠維護客戶關係。

的確,在傳統金融業,創新的機會不多,特別是留給年輕人的機會更少。

我為什麼離開互聯網金融?

更重要的是,互金行業提供更多的晉升通道。傳統金融業晉升通道單一,而互聯網企業實行扁平化管理,自由競爭的簡化模式,提供了更多的創新與挑戰。

“你有什麼想法可以隨時提,可以跟任何人談,可以跟比你高几個級別的人談。

只要你的想法夠好,就有機會被採用。”

而在傳統金融業,這幾乎不可能。

“指令從來都是自上而下發布,你根本沒有提建議的機會,久而久之,也就沒有了提出想法的熱情。

Aaron精力充沛地迎接著互聯網金融的新鮮環境,以積極主動的心態學習新技術,接納並適應新的思維模式。

“技術上有了主動創新的動力和機會。視野和思維更開闊了,對金融行業的認識更加深入。

同時,會真正思考自己想要什麼,認真思考自己的未來的規劃,這在之前是從未有過的


監管這把達摩克利斯劍


我為什麼離開互聯網金融?

但是,Aaron最近考慮離職,離開巨頭互聯網公司,回到傳統銀行。

“我已經30幾歲了,我必須要考慮到所有事情,如果我現在20多歲,一定不會這樣離開。但我現在不能冒險。”

他顧慮的是監管問題

互聯網金融因發展速度過快,勢頭過猛而出現一系列問題。

自2016年由銀監會、工信部、公安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四部委出臺《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辦法》開始,互金行業開始受到嚴格的監管。

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於2018年4月3日發佈《關於加大通過互聯網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整治力度及開展驗收工作的通知》更是將監管力度進一步增強。

利用互聯網開展資產管理業務,必須獲得相應的金融牌照。對於不合規的存量資產,通知要求必須在2018年6月底清零。

“我所在的企業雖然是巨頭,但實際上我所在的部門由於限制與企業本身的侷限,其實很難發展出新業務。

傳統金融業的體系成熟,規模龐大,其實留給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空間很小。

一般的互聯網公司在資金儲備與客戶來源上根本無法與銀行抗衡。

互金公司只是在一些銀行未涉足的領域進行嘗試,而一旦發現可行,便可能會被銀行接手。”

在這場競賽中,銀行掌握著更高的話語權,而互聯網金融平臺的命運,誰都不能準確預測。


更多的可能性

我為什麼離開互聯網金融?

行業未來的莫測,造成了小部分的人才迴流。

嚴控之下的確謹小慎微,但互聯網金融企業是否真的始終處於如此被動的局面?

據報道,近三年來,互聯網金融幾乎是風險投資最火熱的領域,在未上市公司的估值排行榜裡,前十名裡有四家都是互金類企業。

雖然國家監管持續緊嚴,但互金行業各類平臺,也都採取了積極的應對方式。

在政策的驅動下,互金行業已經達成共識,即“良性退出,擁抱監管”,主動迎納監管,找準互聯網金融在金融行業的定位。

尋求新的突破方法,讓互金行業更為良性發展。

同時,監管嚴格,就意味著行業清洗之後,留下的多是合法合規的平臺。市場環境得到淨化,波動之後行業趨於穩定。

一個野蠻生長的環境被納入規範,行業未來必然朝著合規的方向發展。

互信度提升,對投資人、用戶以及剩下的平臺來說,無疑是益事。

同時,嚴格監管的壓力必將帶來創新驅動,而這將成為行業人士不斷探索新模式與新機遇的動力。

我為什麼離開互聯網金融?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具有跨領域經歷的從業者具有極大的價值。金融背景以及互聯網思維的加持,將使得互聯網金融人才成為炙手可熱的資源。

“我招人首先看他的金融專業知識有多深厚,其次看他的業務能力,能招進來的前提是,他是否有開放的思維,是否能適應互聯網的節奏,與團隊價值觀的契合度有多高。”融360陸佳彥說。

而互金行業憑藉其自身優勢以及被看好的發展前景,也在吸引著來自各方的人才。

除了傳統金融機構的候選人,甚至一些待遇優渥的投行高管也轉投互金企業任職CFO。

對於他們而言,能夠帶來財務自由的上千萬期權遠比豐厚年薪更具有想象空間。

金融行業資深獵頭邱愷表示,“互金企業的科技化、年輕化、大數據應用等賦予了金融創新天然的活力和可持續的成長性,而且未來上市的前景給予高端候選人更大的職業上升空間。”

當互金行業直面史上最嚴監管,塵埃落定之後,或將告別萬物萌發的春天,迎來成熟穩進的夏季。

我為什麼離開互聯網金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