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良渚文化村瞎逛时,我想到的一直是雁鸣湖!

在良渚文化村瞎逛时,我想到的一直是雁鸣湖!

1

今天,我们来说一说小镇!

在郑州有一个地方,是我觉得最适合做小镇的地方。开车距离距离郑州45分钟,有湖有河有公园有高尔夫有温泉,这个地方就是雁鸣湖。

但是过往的遭遇,结果的一地鸡毛让一个城市都非常失望,也让这里成了很多人的伤心之地

利海雁鸣湖一号,烂尾遗迹!

在良渚文化村瞎逛时,我想到的一直是雁鸣湖!

数年来,郑州楼市已经数次调研雁鸣湖,探寻这个曾经被寄以厚望的,自然资源异常丰厚的,最有条件作为郑州的后花园、但一直被委屈的片区的现状和改变。

在良渚文化村瞎逛时,我想到的一直是雁鸣湖!

每次去雁鸣湖,我总会想到一个人,就是《红楼梦》里的英莲: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本属富贵之家、官宦子弟,前途本应大好,但是忽逢劫难,又被卖给粗鄙之人为妾,平生遭际实堪伤!

雁鸣湖,甚至就连这个名字也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一汪湿地性湖泊,长满了芦苇,吸引了众多大雁栖息,得名雁鸣湖。

在良渚文化村瞎逛时,我想到的一直是雁鸣湖!

我每次去这里,一直在想的一个问题是,如果将雁鸣湖打造好了,那在今天将会是一个什么形态?

上个月,我去杭州考察,看了一个不管是位置和自然形态上都和雁鸣湖差不多的版块,良渚文化村。

但是和雁鸣湖不同,这里现在是被当做明星盘供各地的朝圣者瞻仰。

良渚文化村是一个万亩大盘,总占地一共有12000亩。但是如果拆开来看,结果是这样的:

山地占了5200多亩,

旅游用地又占了1200多亩,

公共建设用地占了680亩,

最后房产用地只剩下了3400多亩。

但是就这3400亩土地,至今也已经开发了18年。

2000年,杭州南都地产拿下了整体的地块,然后开始开发,持续开发了6年后,南都就整体被万科收了,于是这12000亩的巨无霸楼盘,就整体归属到了万科旗下。

万科刚接手时候,是懵逼的。之前六年,在南都的开发下,已经交房了2000户。但是万科忽然发现,这么玩不行啊,完全没办法居住啊。

虽然已经交房了几千户,但是入住率极其低,之前很多已经入住的居民,也纷纷搬走了!

这么大个体量的项目,南都起步是按照惯常的路径依赖,大量开发住宅。

后期尽管已经交付了2000多套房子,但与居住直接相关的交通、医疗、教育、吃饭,等等一系列的配套问题,却几乎完全没有,虽有一些底商,但却难言生活。

这告诉我们的真理是,只知道卖房子,却不做生活配套的远郊小镇,都是骗子!

但其实,不得不承认,前期的南都也是有苦衷的。由于这是个远郊大盘,在开发之初基础配套只能依靠远郊的政府行政职能。

但常常,这些远郊区域的行政区划分,可能仅属于县政府,甚至乡政府或者镇政府。

但是很明显,

这些基层的行政部门的能力,是不足以支撑整个项目数万人的运营的。这是所有的远郊盘的都必须要面对的矛盾。

不仅这个盘如此,放眼全国的远郊地产项目,没有一个是不需要面临这种状况的。

而在这个时候,在基层行政部门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最终考验的,只能是开发商。所有的缺陷,必须由开发商自己补足。

这也正是告诫我们选择远郊盘一定要选好的品牌大开发商的原因。

因为远郊盘一般都会很大,巨无霸。对于这样一个动辄运营长达十年二十年的远郊盘,是细水长流的功夫。考验的是开发商整体的资本厚度和运营耐心。

是卖完房子走人,还是当一个案例来运营,这直接关系着你买了远郊房子后的居住问题。很多时候,大概率下的情况是,买了房子,却没法住,只能去主城租房。这就亏大了!

就像雁鸣湖一样,因为自然环境优美,所以在前期规划上,良渚就以低密居住为主。主要是4-5层的建筑高度,整体人口预计会达到3-5万。其实这个人数,完全是达到一个小镇的人口规模了。

其实在今天看来,虽然是无心插柳,但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远郊小镇

在万科2006年接手了这个项目后,至今已经运营了12年。最开始时,虽然已经交了2000户了,但是整体居住率并不高,因为生活配套基本没有,完全没法住。

没法办,万科只能开始做加法,补补丁。

在十年的时间内,万科在这里凭借一己之力执行了医疗、教育、宗教、交通等职能,兴建了学校、教堂、寺庙、图书馆等一批公共设施,开通往返城区的业主班车,甚至还开通了地铁。

如今,这里已经完全超越了楼盘概念,以小镇的尺度、步行的时距、主题村落式的布局,成为远郊小镇最典型的模版。

多大50000人的人口规模,这已经夯实地达到了一个正常小镇的人口规模。万科将整个居住空间分为了七个自然村落,这是房地产的承载主题,剩下的就是大量的公园和村民公共区域。

首先,万科在这里做了一大批城镇级配套。

为了构建这些公共空间,万科请了全世界的设计师来参与,于是,今天,在这些设计师的描画下,我们看到了:

良渚文化博物院:由世界级建筑大师戴卫·奇普菲尔德设计,被评为中国最佳公共建筑奖第一名。是其标志性建筑,构成了良渚文化村的精神内核。

良渚文化艺术中心:由建筑大师安藤忠雄设计建造。包含了图书馆、美术馆和小剧场三大功能。最近很火的是高晓松在良渚开了一家杂书馆,就是在这个艺术中心内。

良渚博物院:由英国设计师戴卫·奇普菲尔德设计建造。这里代表了良渚古文化的最佳展示。

美丽洲教堂:这是一座精致小巧的木结构教堂,由东京津岛设计事务所设计既有西方教堂建筑的神圣、也有东方禅意的安宁。这是良渚人精神殿堂。

教堂▼

在良渚文化村瞎逛时,我想到的一直是雁鸣湖!

在良渚文化村瞎逛时,我想到的一直是雁鸣湖!

博物院▼

在良渚文化村瞎逛时,我想到的一直是雁鸣湖!

在良渚文化村瞎逛时,我想到的一直是雁鸣湖!

其次,万科在这里做了完美的商业配套。

经过10年经营,良渚逐渐形成了四大中心产业:

以玉鸟流苏创意产业园和良渚文化艺术中心为核心的文创产业;

以良渚博物院和城市远郊自然景观为核心的旅游产业;

以安吉路良渚实验学校、万科学习中心、万科假日营地、良渚国际艺术学院为核心的教育产业;

以随园为核心的养老产业。

幼儿园▼

在良渚文化村瞎逛时,我想到的一直是雁鸣湖!

食街▼

在良渚文化村瞎逛时,我想到的一直是雁鸣湖!

客栈▼

在良渚文化村瞎逛时,我想到的一直是雁鸣湖!

五星级酒店▼

在良渚文化村瞎逛时,我想到的一直是雁鸣湖!

文化产业园▼

在良渚文化村瞎逛时,我想到的一直是雁鸣湖!

在良渚文化村瞎逛时,我想到的一直是雁鸣湖!

最重要的是,万科是以学习者的心态在打造这里,于是在无形中,这里也成为了整个万科的实验田。

万科从2015年开始提出转型,宣布从房地产开发商转型为“城市配套服务商”。

但是人们不知道的是,万科其实在十年前就已经开始了配套服务商的实验和尝试,而这个试验田正是这个2016年收购的占地多达12000亩的远郊大盘。

一切都是从0开始,可谓是一张白纸上描绘未来。边做边探索,边探索边实验,用十年的十年慢慢做成了今天的样子。

如今这里有六个公园、一个博物馆、一个文化艺术中心、一座寺庙、一个教堂、两个创意文化产业园、一个儿童游乐天地、一个集中商业街区、一座五星级酒店。

万科更是史无前例地在这里组织发起社区文明公约《村民公约》,这个措施后来被绿城学到、运营到自己的小镇里,从而名扬天下。

正是这些,让良渚文化村的入住率超过了60%,成为很多人的第一居所。放眼当前,又有哪一个远郊盘能到达了这个数值!

在良渚瞎逛的时候,我一直想到的都是郑州的雁鸣湖。我想的问题是,良渚为何能成?雁鸣湖又何时能成?

是啊,良渚为何能成?

是因为万科,当然,这是必然的。但肯定不至于万科。后来,我读了一本万科的员工写的一本书,叫做《走进梦想小镇》,在里面我读到了这样的故事:

2014年的时候,我(作者)陪同良渚文化村的早期规划师,加拿大CITITAS事务所的Joseph Hudra,事隔十年之后再访良渚文化村。

当我们走到竹径茶语的临湖轩会所,对着一汪湖水,我问老Joe:你作为十年前良渚文化村的规划师,如今来到这里,感觉最为成功的地方在哪里?

他没有回答我,而是把一只手的食指放在嘴边,做出「嘘」的姿势,另一只手放在耳朵边,示意我不要说话,用耳朵仔细聆听。当我领会了他的意思,神奇的一刻出现了:嘈杂的环境突然安静了下来,空气像凝固了一般,我听到了树枝上鸟儿的叫声,仿佛它们在进行着对话;我听到了风吹动竹林的婆娑声,仿佛是竹林在与风嬉戏。

理想主义的建筑师往往会评估自己的项目进展如何,良渚文化村当然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老Joe的得意之处在于「绿色手指」,这是一些绿色的「廊道」,不但成为小区之间的绿化公园,而且每当下雨的时候,这条走廊还能起到泄洪的作用。

我随着他走遍了他规划的每一根「绿色手指」。老Joe会站在一个地势相对高的地方,然后沿着「绿色手指」向远处看去,随着他的指引,我们可以看到远方的城市轮廓,原来绿色手指不仅仅是绿廊,更是一条视觉的线路,一个呼吸的间歇。

当我们走到春漫里商业街的时候,老Joe忽然纠结了起来。在原本的规划中,这里也是一段「绿色手指」,在最早的规划中我们叫这里「鲤鱼的肚子」,是一条「水街」,从风情路一直延伸到毛家漾港的河流。因为种种原因,这里被分割成了现在的「春漫里」商业街,楼上是酒店式公寓,后面的一大块区域成了住宅「柳映坊」。

老Joe纠结的当然是这里的绿色走廊被篡改,他一时无法接受,在春漫里的「胡同」里面乱窜,他走到一处相对还开阔的走廊,问我:「前面的房子有可能拆除吗?」

我摇摇头,他指的是新建好的「柳映坊」。

「那是否可以把这条道路拓宽一些?从这里可以看到远方。」

我面对他执拗的表情,无从回应。这或许也是理想主义中无法避免的一些遗憾。

也许这就是良渚能成的原因。无论从规划师,还是建筑设计师,抑或开发商,都是理想主义者,大家都是怀抱理想的人。

但也正是怀抱理想,才会让这个项目前期非常艰难,迟迟无法盈利,一直到万科运营了11年后,才出现了利润,来自于房地产大盘的升值。

也因为怀抱理想,导致这个项目成为孤例,至今没有在任何地方复制!

但可以肯定,虽是孤例但并不是绝响!因为在这个世界上,理想主义者永远存在!


郑州楼市(zzloushi),拥有50万粉丝的郑州本土房地产自媒体大号,专注于郑州房地产、教育、装修等领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