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为什么会发生?

胜利在招手

“安史之乱”可以说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唐朝自从公元618年建朝以来,历经百余年的发展,到唐玄宗李隆基即位时,废除苛法,选贤任能,励精图治,使唐朝走向了“开元盛世”的鼎盛时。

这一时期的盛唐景象,可以从诗圣杜甫的《忆昔》诗中看出:“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斑斑,男耕女织不相失。”

然而这样的鼎盛时期并未持续多久,开元盛世的时间是在公元713-741年。到了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775年),安禄山与史思明所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后来叛乱被平反,唐朝却从此一蹶不振,走向了衰落。

1. 造成安史之乱的原因,跟唐玄宗统治后期宠幸佞臣,施政昏暗有直接关系。

开元中后期,唐玄宗渐渐开始了奢侈糜烂的生活。开元二十八年杨贵妃入宫后,玄宗更是沉溺声色,极尽奢华。政治上不思进取,用人不当,将朝政委任给李林甫、杨国忠等奸佞之臣。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在任相十九年中,排除异己,培植党羽,“公卿不由其门而进,必被罪徙;附离者,虽小人且为引重”,继其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更是腐败无能,“不顾天下成败”,妒贤嫉能,骄纵跋扈,甚至杜绝文儒之臣以战功进而引用藩将,举荐安禄山等任节度使,导致边防兵权落入安禄山之手,为安史之乱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2. 由于均田制的破坏,府兵制的废除也是导致安史之乱的另一重要原因。

《新唐书》记载:“天宝八载(749),停止折充府上下鱼书,是法令正式承认‘无兵可交’,停止上番的事实,折充府的活动乃全部停止”。府兵制是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兵制,均田制的破坏,导致贫富差距分化严重,无人愿意充任府兵,致使中央集权力量的削弱,节度使地位逐渐上升,最终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也为安禄山、史思明等节度使的叛乱埋下了伏笔。

安史之乱后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致使民生凋敝,满目荒凉。

这样的景象在唐诗中多有反应出来,此时的诗风也由盛唐时的豪放雄毅变为抑郁悲凉,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三吏》、《三别》便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刘长卿的诗“春草长河曲,离心共渺然。方收汉家俸,独向汶阳田。鸟雀空城在,榛芜旧路迁。山东征战苦,几处有人烟。”也反映出当时征战连绵,百姓流离的社会现。


煮酒君谈史

政治是聪明人的游戏,但人太聪明了,也容易玩脱了,比如唐明皇。

帝王权术是我们经常听到的词,然而真正善于运用的帝王并不多,唐明皇绝对是其中登峰造极的一个。

作为开元盛世的创造者,唐明皇最擅长的就两字——用人。这点跟唐太宗很像,但不同的是,唐明皇反复强调“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这么看来唐明皇是个英明的皇帝,也是个信任臣僚的皇帝,但其实截然相反。唐明皇对放权和控制这两个概念的操控,是常人无可企及的,对于文臣武将,各个节度使,他总能巧妙穿插,让其互相制衡,削弱彼此的力量,让他们只听自己的话。

太子和宰相,文臣和武将,贵族门阀世家和科举寒门举子,让他们在政治旋涡中争斗,而唐明皇就是天秤两端的砝码,他压在谁那边,谁那边就强。

为了争夺皇帝的支持,双方变着花样讨好皇帝,效忠皇帝。

本来唐明皇不至于晚节不保,然而李林甫和杨国忠作得实在太厉害了,他们两个一个有能力,但嫉妒别人,排除异己;一个蠢的跟猪一样,也在打击异己,让唐朝内部岌岌可危。

唐明皇之所以放权给安禄山,连任三镇节度使,不是信任他,而是想让他背锅,安禄山可以帮他打击其他节度使,而又让皇帝在幕后显示出信任武将的感人的风采,仇恨都集中在安禄山身上;另一方面,杂胡打仗也确实厉害,唐明皇需要他去开疆拓土。

杨贵妃又认安禄山为干儿子,这算是美色上的诱惑了,尽管以母子的感情出现。

唐明皇给安禄山准备了几个同事,朔方节度使安思顺、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这些都是他死对头,而环绕在安禄山周围的节度使、将领,没有一个人看安禄山顺眼,这就让安禄山很抓狂,他虽然有十八万兵力,但没有安全感。

唐明皇挑起安禄山和杨国忠的仇恨,让杨国忠使劲挤压安禄山,安禄山只能拼命讨好唐明皇来巩固地位。

为了讨好唐明皇,安禄山得罪了太子和太子党,安禄山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唐明皇是机关算尽太聪明,他以为让安禄山孤立是唯一不让他反叛的招数,可他没想到,正因为安禄山太过孤立,才会在新旧皇帝交接之际孤掷一注。

因为他必须豪赌一把,不然太子继位,就是他安禄山的死期。

还是那句话,做人可以狠,但一定要留有余地。

所以唐明皇不是死于昏庸,他是死于太过聪明。


静说历史

自来水,

安史之乱的发生有其大背景的原因,也有封建王朝的痼疾作祟,最终以人的欲望所催动。

唐朝廷对河北边境的控制力薄弱

唐开元年间的幽州节度使行迹如下:

赵含章贪功冒进、贪污腐败;薛楚玉瞒报军情,以大败冒大功;张守珪追求名利,渴望出将入相,竟然也瞒报军情,落得晚节不保;到了安禄山,更是利用语言优势假冒军功,最后直接起兵造反。

这几个节度使一个干净的没有,统统有过隐瞒朝廷的记录。

结论:唐朝廷对河北边境的控制力薄弱,历任幽州节度使都认为欺瞒朝廷是个可行的计策。

另外,唐朝后期,为祸不浅的河北三藩镇也说明了这一点。

这一点,是安禄山造反并且得以成功的根本条件和大背景


河北边境战事频繁,且屡吃败仗

河北边境的战事主要是和奚族和契丹族。


早在武则天时代的万岁登封元年(696)年初,对唐朝称臣的契丹因不满当地官员的欺侮,起兵造反。武则天闻警即派鹰扬卫将军曹仁师、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左威卫大将军李多祚等二十八将讨之。结果连番败绩,损失惨重。

开元年间除了张守珪和安禄山时代,前期基本也没讨到好果子吃。


然而开元以后,盛世几乎达到巅峰,唐朝人越来越渴望对外军事上的胜利

而在张守珪之后带给他们胜利的就是安禄山,虽然这些胜利在史书上大多是靠着不光明的手段。


安禄山靠着战功和贿赂,平步青云,又十分会谄媚唐玄宗。诸如为唐玄宗跳胡旋舞,认杨贵妃为干妈等等。


总之,安禄山最终掌握了逆天的权利,他一人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佣兵20万;更可怕的是,唐玄宗对他言听计从,安禄山在河北几乎就是皇帝一般的存在。

而可笑的是,到安禄山真的起兵造反,唐玄宗还不相信安禄山真的造了反,因为在他的脑海里,天下没有比他更得自己的欢心了。

所以,得到一个人的欢心,就可以六宫粉黛无颜色;得到一个人的欢心,就可以权倾天下。这是封建王朝的痼疾。


将相矛盾是压垮悬崖之石的最后一颗稻草

来自杨国忠的压力历来就被认为是安禄山造反的一个诱因。

我觉得杨国忠不过是安禄山造反的一个借口而已。

安禄山之所以造反,是因为他所掌握的力量已经使他的欲望膨胀到了一定地步。

人总是要往上看的,而他的上面,就是皇帝。


驴在飞

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大致有三个原因:

一、表面原因是安禄山和杨国忠为争夺丞相之位的内斗。李林甫为了保住自己的丞相权位,和备受唐玄宗宠爱的武惠妃结盟,并不惜推荐武惠妃儿子寿王李瑁当太子。为了夺取李林甫的相位,安禄山和杨国忠结盟,共同对付李林甫。李林甫死后,杨国忠当上了丞相,对昔日的盟友安禄山进行打击。安禄山为此和在朝廷的吉温结盟,共同进退。吉温被杨国忠杀死后,安禄山在朝廷中没有了盟友,只得起兵。安禄山起兵时,其实就是薛定谔的猫——出于反与不反的状态。这取决于唐玄宗的行为:杀杨国忠,他安禄山就可以登上丞相,自然就不反;若不杀杨国忠而讨伐自己,只能反了。

二、深层原因在于李林甫多年前建议重用胡人和庶人,以继续打击关陇集团和世家子弟。当以安禄山、史思明等胡人和汉人庶人接触崛起后,他们就需要有进一步提升的政治空间。这就是安禄山为什么那么想要做丞相的原因——他安禄山做不上去丞相,他手底下的那些人就不能升官。

胡人和汉人庶人阶层有军功但没有晋升的途径,而世家子弟只有祖上的功勋,但官运亨通,这就是安史之乱前的唐朝阶层矛盾。君不见安史之乱前,安禄山拼死拼活想要得到个丞相的官衔,在安史之乱后,很多节度使都可以随便得到丞相的官衔——还不稀罕!

三、根本原因在于唐玄宗没有能够在旧有文官集团和新兴胡汉集团两个阶层的利益上做到均衡。文官没有军功但官运亨通,新兴胡汉庶人军功累累但看不到晋升的道路。


历史哨声

有人说要读懂唐朝就要看懂安史之乱,杨贵妃也成为了安史之乱的受害者。历史上的安史之乱是指安禄山和史思明的组织的叛乱,在唐朝的历史上他有着很重的历史地位。

在唐朝的天宝十四年的时候,安禄山在唐朝内部空虚的腐败的节点上发动了叛乱。这场叛乱被称为安史之乱,他联合了契丹,突厥等民族的15万之众,号称是20万大军。打着讨伐杨国忠的口号起兵,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旅。

而安禄山无疑是这段历史的主角,母亲是突厥族的女巫。父亲在安禄山年幼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改嫁给了突厥将军安波注的哥哥安延偃。于是他也改了自己的名字,从此就叫安禄山了。而之后他就开始了自己的经商之旅,但是30岁以后的军旅生涯展开了新的篇章。

而军事方面的杰出天赋和不俗的表现,也是要他一直平步青云的原因。而之后在自己军事生涯开始的四年以后,他就成为了平卢节度使。而之后他的才华更加得到了重视,在自己40岁的时候他升任了平卢军节度使。而之后的他的故事更是十分励志的存在,在唐朝的任职年限为背景的升值条件下。 他更是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神话,49岁自己一个人兼任3个职位。三镇节度使于一身的安禄山更是得到了皇帝的信任,他的权利和势力也变的越来越大了。

但是随后他的好兄弟史思明也是成为了他的叛乱的帮手之一,少年时期的友谊和自己的战功也无疑也是史思明参加叛乱的原因。之后他成为了大将军,无数的战功和自己的出色表现也是得到了皇帝的信任。

但是此时的唐朝政局却没有那么好了,唐玄宗这个风流且有才华的君主也开始了自己的表演。 开始的时候对于政事十分的勤勉,但是唐朝孕育了深刻的社会危机。开始的时候唐玄宗对于政务还是很上心的,但是后期更是沉迷美色,对于贵妃家人的偏爱和恩宠更是遭到了很多的嫉妒。杨贵妃的哥哥受到了恩宠以后也是开始把持朝政引发了很大的不满。

于是在叛乱发生了,三镇节度使开始膨胀了。毕竟安禄山对于目前的地位和权势并没有那么满意,在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斗争的大前提下,叛乱就此发生了。

唐玄宗在宫内的《霓裳羽衣曲》被战鼓声打乱以后,他开始布置防御了。战略上本身就十分的被动,士兵也没能敌国安禄山精心准备的劲旅。因此在军事方面,唐玄宗的部队一度受到了打压,安禄山部队节节胜利。

潼关失守以后,他带着杨贵妃开始逃命。 在这个过程中士兵本来就十分疲乏,在加上本身就对杨国忠十分的满意。 不满,迷茫和 失落的情绪开蔓延。眼看就要发生兵变,于是杨国忠就被杀了。但是士兵还是不满意,既然杨家的杨国忠都死了,杨贵妃也一起杀了吧。于是杨贵妃就成了替罪羊,如果没有杨贵妃还会有李贵妃,刘贵妃。一个皇帝的是没有过错的,杨贵妃也成了皇帝政权的牺牲品。


古今事

唐玄宗执政前期,社会繁荣,使唐朝无论是国力、军事、经济都到达了最巅峰,史称“开元盛世”,这看是最繁荣的背后,其实各种社会矛盾的都以出现,以及唐政府之间内部权力斗争矛盾。

经过几代帝王的励精图治,开元年间经济繁荣,百姓安乐,但是中国古代什么最重要,自然是土地,唐玄宗开元年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也慢慢遭到破坏,唐政府无地可授,就这样百姓社会矛盾逐步出现,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新衰大多是因土地兼并而起。

还有就是政府内部权力斗争,唐玄宗后期,因玄宗只顾享乐,使得李林甫把持朝政,排除立自,这样就导致唐政府各势力之间争斗,后来在扬国忠上台后,就更加深内部权力斗争。

这场安史之乱,由于权力斗争,安禄山和史思明对唐政府不满而发起的内乱,在这长达8年的内乱之中,最后以唐军为胜,但也导致唐朝由盛转衰转折点,这也加剧了各路藩镇快速掘起,使唐朝快速衰弱下去。


谈史小书生

不请自来。个人以为有如下几个原因……

首先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盛世,虽然经历了隋唐之交的军阀割据,还有武周之乱,但总体上唐朝的经济、文化、政治都处在巅峰期……尤其是塞北游牧民族这个时代也处在难得的高峰期,就连李唐皇族都有部分胡人血统,所以当时唐朝汉胡杂居、相处的还算融洽……

其次李唐给胡人的待遇也不错,当时唐王朝在塞北设置了几个边镇防御游牧民族,有好几个边镇大将就是胡人血统,安史之乱的主角——安禄山就是个不折不扣的胡人……

再次唐玄宗虽然也算是一代明君,但天下承平久矣,这老小子也就是胡天胡地的乱来,尤其还有那个败家老娘们杨玉环……朝政也被李林甫、杨国忠弄得是乱七八糟……

虽然晚唐时期的一大特点就是藩镇割据,但不能不说,除了遥远的三国时期,李唐对于统兵大将并没有特别放在心上,或者设置什么防范机制,这也使得安禄山迅速做大,一度成了唐王朝北方边境的最大军头,也就是唐朝,这要是搁宋朝或者明朝,这家伙要么是被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要么就是被朱元璋剥了皮作草人了……

可惜呀,李隆基既不是赵匡胤,也不是朱元璋……

君王无道、朝廷无能、边将权力又太大……陈胜吴广还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呢,更何况手握重兵、距离称王称霸就差一步的安禄山呢……

小品卖车中,范伟使劲跺了几下脚,脚麻了。赵本山说“你跺你也麻!”换了任何一个有野心的人处在安禄山的位置上,不动心的真的是少数……

李唐也算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平息安史之乱,但一个安禄山倒下了,好几十个安禄山站起来……晚唐藩镇割据、中央政权委曲求全,那惨状,可不是一个安史之乱能概括的……


搬不动的小强

安史之乱,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当时唐朝在圈外人看来貌似强大,但在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且又掌握了唐百分之五十以上精锐军队的胡人安禄山眼中,只不过一个用点劲便能掀翻的土坯墙,这是唐一贯重用少民胡人的恶果!唐玄宗有钱去供养有四万多宫女,供自己淫乐,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发展用于保家卫国的军人都吝惜,(恶果便是在两次与吐蕃的战争中由于每次出动军队仅十多万人,人数少力量不够,均遭到全民皆兵的吐蕃悉数全歼,吐蕃由此坐大,唐由此衰败局面反转。)安禄山作为一个居心不良又手握重兵胡人将领,时时窥视唐室江山虚实,一旦有隙,必然乘虚而入,这主要责任还在唐玄宗本人,多养女人少养军人,只重淫乐,成天与一帮子无病呻吟的诗人酒棍混得火热,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浮华之风顿起,无视边关烽火和周边隐患,最后落得个渔阳战鼓动地来,他本人极其狼狈落荒而逃……给中华大地带来的是无究尽的民族灾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