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经理总是说非保本理财产品至今都是按照预期利率给的,没有风险,真的吗?

王乾

理财行业有一个就是审慎原则,需要你更加专业性的去看待一个金融产品。除去发行方以外,更多的就是产品本身,我个人原来就是银行理财经理。对银行产品深有体会,按照产品说明书讲述投资于股权,债权,公开市场发行的债券,票据以及大额存单,协定存款等可以投资的项目,且股权占比20%以下,货币市场渠道及债权占比70%以上,其他投资10%以下。这样的内容无人能够解读出其产品具体的盈利能力。且不说明和提供假定亏损的任何补救和处理措施。所以剩下的只有往期业绩参考了。所以经理说都兑付了,是没错。那么就没风险吗?恰恰不是,这款理财风险揭示书一定注明了(中等风险或者中低风险R3评级,本金有轻微损失或无法达到预期收益的情况)所以,单纯说他有无风险是不负责任的。

但这恰恰反应了目前很多主做货币市场或者债类市场的银行理财的共性。

银行理财更多在于其在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同业票据等)的影响力从而抓住机会为客户创造效益。但是在现在这个大环境下还是应该为客户说明应有的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但是市面上还是很多客户愿意投资银行理财,毕竟有品牌。但现在专业投资机构私募,信托,资管子公司等的出现,给客户提供了新的选择空间,还是有更广阔且符合国家预定规划的更优质产品出现的,也是我们广大客户一个全新的平台,希望我国金融市场稳健前行。


你的理财师张帅

这种说法肯定不对,属于误导销售,可以投诉!

银行理财产品可划分三大种类:保本固定收益型、保本浮动收益型、非保本净值型。

保本固定收益型。顾名思义,银行提供理财本金及收益保障,此类产品不但安全,而且保收益。

保本浮动收益型。此类产品银行保障投资本金,但不保障理财收益,即在收益方面,用户需承担一定风险,但从历年此类理财产品到期收益结算来讲,很少出现产品的最终收益率低于产品预期收益率的情况。

非保本净值型。与开放式基金类似,净值型产品,为开放式、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没有预期收益,没有投资期限。产品每周或者每月开放,用户在开放期内可以进行申购赎回等操作。适合有一定投资经验的客户购买。

所以,正确的理解应该是,保本浮动收益型,保本,不保收益。非保本净值型,本息都不保!

…………………………………………………


史晨昱

当然是假的,个人认为这位银行理财经理不但对客户极不负责任,在监管越来越严的今天,也是对自己极不负责任。

交通银行“得利宝•至尊16-1号”私人银行理财产品2017年到期,预期收益8%实际收益4%。
广发银行挂钩沪深300指数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为4%-8%,2015到期收益4.7%。
平安银行的“平安财富结构类(100%保本挂钩ETF)资产管理计划(2014年147期)人民币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为3.5%-13%,2015到期收益3.5%。
农业银行金钥匙如意组2014年第86期看跌沪深300指数人民币理财,预期收益2%-6.3%,到期收益2%。

2012年东亚银行理财产品如意宝4 5年零收益,利财通则巨亏70%。
2007 年中信银行代客境外理财2号,亏损高达近40%。

从结果看,还是有蛮多的银行理财达不到预期利率,银行理财并不一定就安全。

银行理财分两种,一种是自营,一种是代销。代销理财不太靠谱,真心不建议买,这里就不说了。自营理财按照风险一般分为5个级别,即PR1-PR5,一般在理财产品第一页风险等级栏中很直观可以看到。

PR1指的是保本产品,预期利率很低,承诺保本,从未出现过问题。

PR2开始就是非保本产品了。但是PR2型产品对投资对象进行了限定,一般不会投资到高风险区域(股票期货等),我买银行理财7年,还没有听说过PR2级理财拿不到预期收益的。

PR3以上就很难说了,上面达不到预期收益的均为PR3以上的。

所以购买银行理财一定不能听理财经理忽悠,有能力的话自己研究条款和理财投向,不会研究的直接看PR等级,按照自己的接受能力购买,以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我是好人卡,欢迎与大家交流沟通。


好人卡的理财经

非保本理财产品分为三个等级。

1、平衡型产品,理财吸收的资金由银行专业人士管理,投资渠道70%为低风险产品,如债券类产品。30%投资挂钩型股票、混合型基金等,以小博大来获取高收益,高风险投资比例并不大。按2017年机构统计能达到预期收益的占到95%左右,有5%左右的没有达到预期收益,但本金是安全的。

2、进取型产品,理财资金所投资渠道为50%投资低风险产品,50%投资高风险产品。风险等级加大,按统计来看,能达到预期收益占比80%-85%,其中有15%-20%的达不到预期收益,有一部分可能产生本金亏损。

3、激进型产品,理财资金全部投资高风险产品,30%投资挂钩型股票产品、混合型基金等,70%投资QDII,就是海外投资,风险巨大,非理财专业人士、理财精英们莫属。一般人就不要参与了。按统计能达到预期收益占比65%-70%,其中有30%-35%就达不到预期收益,肯定里面亏损本金的也不少。

投资非保本理财产品,应该看清投资渠道投向,监管部门要求各商业银行打破刚性兑付后,按理财净值来申购赎回,理财产品更加透明、清晰。购买理财产品不应该听信银行理财经理一面之词,重要的看合同、说明书,还应学习一定的理财知识,只有自己真正懂了害怕理财经理们忽悠吗?





职场老油子

非保本理财,肯定是有风险的!但是这个问题得分开来谈。

首先得说清楚,理财产品究竟是怎么在运作。比如说有一家地产公司,急需钱来开展业务,那么他可以发行一个企业债,比如说给银行8个点的利息,用他的地来抵押。如果这个产品出了问题,那么可以收回地来拍卖还钱。但是如果拍卖的情况不理想呢?

又或者某个公司希望借一笔钱炒股票,他可以成立一个信托产品,银行是优先,公司的资金是劣后,如果运作的好,付给银行8个点的利息。如果运作不好,那么就产品清算,主要赔公司的,但是如果出现穿仓呢?那也只能银行认倒霉。

这类的情况很多,理论上确实是会有问题的,只是出现的概率很低。并且最近一段时间清理信托产品,将这类资金更是逐渐的挤出了高风险的行业,未来的银行理财可能更多的只有参与各类的企业债,公司债还有地方债,投入一些长期性项目。只是这些项目的回报会比较低。

说完全没风险是不可能的,未来对于某些大银行可能需要维持形象,对于出现问题的产品还有可能兑付,可是某些小银行,特别是地方性银行,是一定要小心的。

就目前的情况看,大银行在项目中还是比较的强势的,这个还是可以放心的。


瞌睡虫的窝

我也在买非保本理财。但是从未出现过少息或亏本金。央行发布不得刚性兑付后。就此专门问过理财经理。他们的说法是在2019年6月30前。有个过渡期。这之前的非保本理财产品应该都没有什么风险。买理财的应该都是穷人。几万或十几万而已。银行要的是声誉。如果哪家银行的理财亏了本。传出去估计就没人去买理财了。所以在过渡期结束前就算理财产品出现亏损。银行也会抹平这个亏损。而不会让客户承担损失。


海烟3

许多银行理财,就与存款一样,形成一个资金池,再贷出去,只是贷出去的利息高于理财利息,银行就不会亏损。但银行若出现其他损失或花钱过多,比如高工资、高福利,坏帐等,有时也从资金池挪用,这时就会亏损。已知出现问题的理财产品,多出在资金被挪用上,并非投资失误。在这种情况下,让购买理财者承担风险,根本是没有道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