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需要培育外源動力

鄉村振興最大的特點是鄉村本土不經歷工業化、城鎮化的過程,而是在整個區域工業化、城鎮化後期,由於外部先進要素的溢入和外部市場的拉動,在較低的發展水平上實現本地綠色資源與先進要素的結合,實現一種以綠色農業為基礎的全新的產業“躍升”,從而帶動鄉村全面發展,形成城鄉一體的發展格局。

鄉村振興需要培育外源動力

當前,我國正處於城鎮化、工業化過程中,在現階段和未來一個時期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並最終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必須以城鎮化水平的提高為引領,以產業轉型和構築現代產業體系為支撐,以較高的市場化水平和適宜的政策支撐體系為保障,以合理的區域分工為條件,在城鄉工農互動融合中探索同步發展、同步現代化的路子。

鄉村發展必須與新型城鎮化相結合

城鎮化主要是指農民向城鎮轉移並融入城鎮的過程。在城鎮化發展的不同階段,城鄉關係是不同的,當城鎮化處於較低階段時,城市對周邊地區的影響以極化效應為主,表現為周邊鄉村地區和小城鎮的要素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向城市集中,城鄉差距拉大;在城鎮化發展的較高階段,由於城市生產生活成本增加,城市要素開始向周邊次一級城鎮和鄉村地區溢出,出現逆城市化現象,城市對周邊地區的影響以擴散效應為主,城鄉差距逐漸縮小,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城市對周邊地區的影響遵從空間距離遞減規律,離城市越遠,影響力越小。不同城市形態對鄉村發展的影響也不相同,一般來說,由於大城市的極化效應較強、輻射區較大,而且與鄉村的距離較遠,對鄉村腹地的影響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而小城市(鎮)由於空間距離較近,具有較好的益鄉性。我們必須在充分認識城鎮化和城鄉關係一般規律,充分借鑑先發國家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通過有效的制度安排和道路選擇,探索城鄉融合、共同繁榮的發展道路。

鄉村發展必須與產業轉型升級相結合

城市是工業化的空間載體,城鎮化水平和質量,從根本上取決於其承載的產業規模和結構。在城鎮化過程中,農村人口能否順利並徹底轉移到城鎮,除了制度因素外,主要取決於兩個方面,一是進城農民的收入水平是否能夠承受全家移居城市的生活成本,二是城市地區的財力是否能夠承擔農民變市民的公共產品支出。如果區域內的產業規模大、結構層次較高,處於全國乃至全球產業鏈的高端,必然帶來高利潤、高工資、高稅收;產業結構層次較低,帶來的必然是低利潤、低工資、低稅收。因此,促進產業升級,尤其對於我省來說,使產業層次進入全國乃至全球價值鏈的高端是鄉村振興的基礎條件和根本途徑。

鄉村發展必須與農業現代化相結合

鄉村是農業的載體。要讓居住在鄉村的農民富裕並文明起來,必須以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為前提。在農村土地數量既定的情況下,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有兩條途徑:一是通過轉移農村人口,減少“分母”,擴大經營規模來實現;二是通過引導城市現代要素下鄉,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進而做大“分子”來實現。

而這兩條途徑分別對應於城鎮化較低階段的“集聚”和較高階段的“擴散”,因而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的結果。如果農村人口不能穩定實現向城鎮轉移,城鎮化要素不能順利下鄉,在土地資源不能隨著其他要素投入的增加而增加的情況下,農業的發展會很快達到邊際收益遞減的臨界點,即在土地產出率達到一定水平後,出現成本上升、效益下降、質量難保、資源環境透支等情況。這正是當前我國農業的現狀,在我省尤為突出。農業現代化是鄉村發展的核心內容,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必須雙管齊下。

鄉村發展必須與深化農村改革和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相結合

實現鄉村振興必須走市場化道路,充分發揮市場在要素配置中的決定作用,實現城市要素與鄉村資源的融合。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城鄉要素的融合有幾個前提,一是產權必須界定清楚,二是交易主體必須具有經濟理性,三是城鄉一體的產權市場必須發育起來。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勞動力的市場化程度得到了有效提高,但農村大量的土地、房屋、山水、傳統文化等資源還依然處於沉睡狀態,產權界定不清,缺乏應有的流動性;同時農戶小規模經營呈現出兼業化、副業化的趨勢,在資源配置中缺乏應有的經濟理性,這是城市要素下鄉的最大障礙。

因此,實現鄉村振興,必須加快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培育市場化的新興農業經營主體,激活農村沉睡的資源,真正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同時,由於農業天然的弱質性,這一過程又不可能自動實現,要素總是自發地向效率高的二、三產業和城市流動。因此,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還必須通過完善與之匹配的農業政策支持體系,來矯正市場失靈,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

鄉村發展必須與合理的區域分工相結合

不同區域由於資源稟賦、功能定位、區位交通和發展水平的差異,有不同的價值功能和發展路徑。從城鄉之間來看,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推進,鄉村特有的鄉土性、文化性、生態性和健康、休閒、可持續的田園化生產和生活方式逐漸成為稀缺品,鄉村的價值會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而逐漸凸顯出來。

從不同鄉村地區的功能看,一些鄉村位於丘陵山區,綠色生態資源較好,具有提供生態產品的便利;一些鄉村位於平原腹地,土地資源豐沛,具有生產大宗農產品的條件;一些鄉村距離都市區較近,有發展都市農業的優勢。不同區域由於比較優勢不同,會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形成合理的區域分工。

鄉村振興需要培育外源動力

從發展水平看,鄉村之間也不平衡。一些鄉村發展基礎較好,具有率先發展、振興的條件;一些鄉村發展水平低,或者長期處於貧困狀態,在市場化條件下有掉隊、脫節的趨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鄉村發展,必須因地制宜,綜合運用市場手段和政府手段,促進城鄉區域合理分工、協調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