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岛:“非遗”传承人张学明编织红席40年,技艺始于春秋战国


“炕上没有席,脸上没有皮。”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泊里镇一带,多数居民都有在炕上铺红席的习俗,其编织技艺更有2000多年历史。然而,受草席、革席等冲击,泊里红席曾一度淡出大众视线。

近年来,在政府扶持和席匠的创新开发下,这项省级“非遗”成功逆袭,变身时尚床品。

“我们的祖师爷可是2000多年前的军事家孙膑。”泊里红席传承人张学明向记者讲述了当地流传已久的传说。早在战国时期,因遭庞涓陷害,孙膑流浪至泊里一带。生活困苦的他便用高粱秫秸劈成篾子,编成炕席保暖。秫秸本为白色,但孙膑膝伤未愈,滴在席子上的鲜血顺篾子流淌,形成了红白相间的席子,泊里红席的名字即由此而来。

色彩艳丽,编织严密,躺在上面清凉舒适。在建国时期,备受民间喜爱的泊里红席便曾作为本土特产,进京参加展览。“不管是过年还是结婚,我们这里都得铺红席。”张学明介绍,泊里红席编织技艺还于2009年被列为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青岛民间老手艺的又一个代表。

张学明,在青岛黄岛区泊里镇三合村自己的家里编织泊里红席。他和村里的红席编织人安佰荣,吴学正一起切磋红席编织技艺;还向前来了解红席传承情况的专家传授红席编织技艺,共同感受非遗文化传统工艺的魅力,忙的不亦乐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