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她是我国临床内分泌学界的第一位院士,从医近60年,与我国垂体研究事业紧密相连

她是中国临床内分泌学界的第一位院士,

从医近60年,

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内分泌学事业;

她从无到有地建立了一整套垂体瘤诊治方法,

首次发现生长抑素类似物有形成胆石的副作用;

她主编的《协和内分泌和代谢学》,

是我国该领域的鸿篇巨著,

被广大同行视若宝典。

她,就是我国杰出的临床医学家、

医学科学家和教育家,

中国现代内分泌学奠基人之一、

中国工程院院士、

史轶蘩

【致敬】她是我国临床内分泌学界的第一位院士,从医近60年,与我国垂体研究事业紧密相连

史轶蘩,江苏溧阳人。

溧阳是史姓的郡望所在。

公元59年,将军史崇被加封为溧阳侯,

成为溧阳史氏之祖。

史轶蘩的祖父史国桢,

就是溧阳侯史崇的59代孙,

曾任溧阳公署衙门会计,

兼任溧阳高山女校校长。

崇尚教育的风气让史家人才辈出。

叔祖父史国纲,

早年就读于哈佛大学,

回国后曾任中央大学政治系主任。

父亲史恩灏在海关工作,

讲一口流利的牛津腔英语。

按照英美惯例,

史恩灏每三年就要调到另一个城市的海关,

因而他的子女也就降生在不同的地方。

1928年,史轶蘩出生在广东江门。

幼时被送到江苏金坛的外婆家生活,

日本全面侵华进入长江下游,

她辗转来到父母身边。

1940年,史轶蘩进入青岛圣功女中读书。

圣功女中以教育质量出众而著称,

尽管学校的要求很高,

史轶蘩的成绩却非常拔尖。

父亲亲自训练的英文和

自幼大量阅读小说练就的语文能力,

为她未来的中英文写作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6年,史轶蘩考入燕京大学医预系,

目标直指北京协和医学院。

协和的学制包括三年的医学预科和五年的本科,

预科阶段在综合性大学完成,

然后再参加协和医学院的入学考试;

燕京大学的医预系是向协和输送学生最多的综合性大学,

但淘汰率也是相当高,

而且进入协和以后还会继续淘汰。

史轶蘩在残酷的“淘汰制”中游刃有余。

1950年夏,因成绩优异且全面发展,

史轶蘩被授予国际菲陶菲荣誉学会颁发的金钥匙奖。

学业完成时,

她又和张之南、孙瑞龙一起被授予优等生称号。

通常也是默默无闻的。

然而史轶蘩很快就在内科脱颖而出,

在医生和医学生中颇有名气。

比史轶蘩低两届的师妹、

后来的心内科教授吴宁回忆当年的情景:

“每次我听像史轶蘩这样的上级大夫查房,

都会深受触动。

他们的问题永远是启发式的,

每个问题和问题之间,

都贯彻着清晰的思维。

有时,他们为了给我们提问,

隔夜就开始准备,

就是为了让我们学得更生动,

印象更深刻。”

【致敬】她是我国临床内分泌学界的第一位院士,从医近60年,与我国垂体研究事业紧密相连

史轶蘩在查房

成为我国第一个内分泌专科。

史轶蘩根据自己的兴趣,

选择跟随著名的内分泌学专家

刘士豪教授进入内分泌领域,

到上世纪60年代初,

史轶蘩已经在内分泌科的临床工作中起着骨干作用。

1970年1月5日,

云南发生“通海大地震”,

国家紧急派出一个大型的医疗队去灾区。

在那里他们碰到一个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病人,

当时没有胰岛素,

史轶蘩就带领医护人员守在病人身边,

靠用盐水一点一点地输液,

在严密的观察下,

花了不到两天的时间,

把这个人的酮症酸中毒给缓解过来。

【致敬】她是我国临床内分泌学界的第一位院士,从医近60年,与我国垂体研究事业紧密相连

史轶蘩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进入新时期,为学科发展需要,

协和内分泌科进行了分组,

几乎没有起步的垂体组由史轶蘩负责,

从此,中国内分泌学界的垂体研究

就和史轶蘩的名字紧密联系起来了。

作为垂体组的负责人,

史轶蘩重点抓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方法学。

她带领垂体组对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和分泌不足的经典疾病——

巨人症/肢端肥大症和矮小症的诊断方法进行了临床研究,

建立了相应的功能试验,

确定了这两类疾病在中国人群的诊断标准,

可靠性和及时性均达到了国际水平。

【致敬】她是我国临床内分泌学界的第一位院士,从医近60年,与我国垂体研究事业紧密相连

史轶蘩(中)在实验室

克服种种困难,

史轶蘩带领的垂体研究组

在国内率先建立了7 种垂体激素的测定和

11 种下丘脑-垂体-靶腺的功能试验,

使垂体疾病的诊断全部进入了定量评价的阶段。

由于功能试验需要一批正常人来进行试验,

以便确定正常参考值,

史轶蘩总是首当其冲,

先在自己身上试验。

史轶蘩的长期合作伙伴邓洁英教授曾回忆当年的情景:

“第一个实验是胰岛素耐量实验,

当时谁也没做过胰岛素耐量,

打胰岛素都是按照文献。

胰岛素一打,史大夫反应特别厉害,

满身大汗心率很快,

低血糖的反应很明显……”

多年的辛勤努力终结硕果,

自1989年起,

以史轶蘩为主要完成人的三项研究

相继获得卫生部级和国家级的科技进步奖。

其中,由她带领内分泌科,

联合神经外科、放射科等九个科室,

历时14年完成的

“激素分泌性垂体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获得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该研究成果集中体现了她注重多学科协作、

紧密结合临床需要开展基础研究、

提高疾病诊治水平的转化医学研究思路。

【致敬】她是我国临床内分泌学界的第一位院士,从医近60年,与我国垂体研究事业紧密相连

史轶蘩(左二)主持博士生考试

史轶蘩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临床药理研究,

她主编的《协和内分泌和代谢学》,

是我国该领域的鸿篇巨著,

被广大同行视若宝典,

极大地深化了国内同行对相关内分泌疾病的认识,

提高了我国内分泌疾病诊治水平。

创新性的临床科研是史轶蘩团队取得成就的重要条件。

在使用生长抑素类似物

史轶蘩团队发现胆石症的患者有明显增加,

而这一现象在全世界均未曾报道。

他们就此进行了深入的实验设计和系列临床研究,

最后得出结论:

奥曲肽确实使胆石症发生增加,

建议肢端肥大症患者在

【致敬】她是我国临床内分泌学界的第一位院士,从医近60年,与我国垂体研究事业紧密相连

1996 年,史轶蘩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1996年,史轶蘩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她是临床内分泌学界的第一位院士。

此后,史轶蘩继续在内分泌学领域开拓创新,

对肥胖和青春发育的研究

在她晚年的研究里占了很大的比重,

不仅为未来年轻一代的科研工作指明了方向,

而且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2013年2月13日,

史轶蘩因病与世长辞,

享年85岁。

本文根据《中国科学报》印刻改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