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那些事》A股篇 (2):企業上市這種罪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

公司上市就是為了圈錢嗎?

不論是在網絡上還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在罵“公司上市就是來資本市場圈錢的”,這話罵的沒什麼不對,而且很多中國企業家確實也是把上市當成一個終極目標。但我不得不說:世界就是一個世界,並沒有是非之分,我們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世界也是不一樣的罷了。

披露一個讓你意想不到的事實數據:A股3千多家上市公司,除去實際控制人是地方國資委或中央國資委的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實際控制人通過資本市場減持套現超過五億元的,也就佔比10%,大部分都是通過股票質押融資,這也是能拿到錢的,但這並不屬於套現哦。


  • 企業上市的成本

簡單的認為公司上市就是為了圈錢的人,這一生也就只能這樣罵一罵了,你開家公司為什麼不能去圈錢?而這些公司為什麼能去圈錢? 在我看來,經營的公司能上市,除了勤奮努力,戰略戰術得當,還有運氣因素,而更重要的是能長久承載鉅額財富的人,也必然是厚德載物之人。企業能否長遠發展最終考驗的其實是企業家的人生修為,你看那些有大成就的人,其實都是有自身修為的人,修為就意味著奉獻和付出。

企業上市表面風光無限,其實背後是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和代價的,這個成本就是規範的成本,別人在付出這些成本時,你知道嗎?有多少公司付出了規範的成本,也沒有圈到錢,你知道嗎?那虎哥就說說這些成本到底是什麼?

  • 第一、稅務成本

企業要上市,就要調整真實的財務報表,需要補繳大量稅款,這是擬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問題。很多情況下發生補稅行為是因為嚴格執行會計準則,落實權責發生制,導致納稅義務時點的前移,並非是你們理解的偷稅漏稅,凡是涉及大額補稅的,一般還需要由主管稅務部門出具非偷稅漏稅專項證明。不要說成為上市公司,哪怕是在新三板掛牌,都屬於公眾公司,都需要財務的規範和透明,同時也意味著偷稅漏稅的空間是很小很小的了。

  • 第二、社保成本

在勞動密集型企業,往往存在著勞動用工不規範的問題。比如降低社保基數、少報用工人數、以綜合保險代替城鎮保險、少計加班工資、少計節假工資等等。監管對於企業勞動用工的規範要求異常嚴格,因此,擬上市公司一般均會因此付出更高的社保成本。

  • 第三、上市籌備費用

上市籌備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需要各個職能部門按照上市公司的規範性要求提升管理工作水平,還需要組建一個專業的上市籌備工作團隊,對整個上市籌備工作進行組織和協調,這都是成本。上市籌備費用主要包括:上市籌備工作團隊以及各部門為加強管理而新增的人力成本;為加強內部控制規範而新增的管理成本;公司治理、制度規範、流程再造培訓費用等等。

  • 第四、高管人員成本

大多數中小民營企業,董、監事會成員和高級管理人員,是能少就少,能省就省,但為了符合上市公司的治理條件,不得不安排更多“董監高” 成員,這就是成本的增加,成本增加不說,“董監高”成員發生變化,對企業IPO是有不利影響的,為了穩定住這些人員,企業又需要採取股權激勵,這又是成本。

  • 第五、中介費用

企業上市需要聘請中介機構,在市場準入的落後機制下,中介服務成了一種稀缺資源,這也使得中介費用成為了主要的上市成本。企業上市必需的中介機構包括券商、會計事務所、資產評估機構、律師事務所、諮詢機構、財經公關等等。中介費用的高低取決於合作雙方協議的結果,它的主要影響因素包括融資額、合作方的規模和品牌、企業基礎情況以及業務的複雜程度,當然市場行情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部分中介費用是可以延遲至成功募資後再實際支付,但是股改約50萬、輔導約50萬、保薦費用100到300萬是少不了的。來看組真實的數據:2017年至2018年1月13日,442家新上市企業IPO發行費用平均花費4851萬元,支付給券商的是3590萬元,佔比74%,支付給會計事務所的是521萬元,佔比11%,支付給律師事務所的269萬元,佔比6%。當然在不同的板塊上市花費也是不一樣,上主板平均費用是5216萬元,中小板平均費用是4997萬元,上創業板費用最少,但也需要4214萬元。

有人說,這裡面承銷費用是大頭,但這是發行成功後才支付的,並且是從募集資金中扣除的,募集的資金是企業用股本換來的,可不是大風颳來的。

  • 第六、上市後的邊際經營成本費用

上市給企業帶來品牌效應和信用升級,也同時給企業帶來“為名所累”的問題,企業過去很小的負面消息可能會被放大,需要付出的公關成本增加。再比如業務規範成本,很多企業業務在上市之前存在按照不合規的方式進行的現象,有些業務可能是處於灰色地帶,那麼上市之後這個業務就不可能再做了。

  • 第七、風險成本

企業上市決策面臨最大風險就是上市申報最終不能得到發審委的通過,這意味著企業上市的工作失敗。這一失敗會給企業帶來很多威脅:嚴格的信息披露,使得公司的經營情況被公開,給了競爭對手一個學習、阻擊的機會;另外,中介機構也掌握了大量企業的重要信息,若碰上沒有職業道德的從業人員,可能面臨著商業風險;上市工作的失敗,還使得改制規範過程中付出的稅務成本、社保成本、上市籌備費用、中介費用等前期成本,統統變成沉沒成本,無法在短期內得到彌補;更重要的是對企業形象的損毀,在十七屆發審委之前,通過率有百分之八十到九十,而現在淪為50%左右的過會率,對於沒有過的,利益相關方更容易相信發審委的結論,從而降低企業的美譽度。

另外,還有控制權的風險。成為公眾公司,公眾可以通過二級市場舉牌來購買獲得控制權,如果控股股東本身不是絕對控股,存在著被人從二級市場控制的風險,甚至被競爭對手惡意來操控。同時公司上市後,上市公司會存在著巨大的業績壓力,輿論影響等等經營性的風險。

即使存在這麼多的風險,但仍擋不住企業家們勇攀高峰的腳步。那麼在A股上市到底需要什麼的條件?請關注虎成論金“ ”第三期。


您認為上市公司最大成本是? (單選)
0
0%
A:稅務成本
0
0%
B:社保成本
0
0%
C:籌備費用
0
0%
D:高管成本
0
0%
E:中介費用
0
0%
F:運營成本
0
0%
G:風險成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