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当时烽火里”——毛泽东诗词:井冈山“黄洋界上炮声隆”

“犹记当时烽火里”——毛泽东诗词:井冈山“黄洋界上炮声隆”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出版了的《毛泽东诗词集》,收录毛泽东诗词67首,其中他生前正式发表39首,28首未正式发表。

毛泽东一生都在创作诗词,井冈山斗争和中央苏区时期是他诗词创作的一个高峰时期。毛泽东的67首诗词中,有三首以“井冈山”为题,分别是:

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犹记当时烽火里”——毛泽东诗词:井冈山“黄洋界上炮声隆”

1928年7月,湘赣敌军向井冈山发动第二次“会剿”。为打破敌人“会剿”,在敌前锋逼近永新时,毛泽东率31团在永新附近将敌围困在永新县城30里内达25天之久,而朱德、陈毅则率领红军主力28、29团向敌占区茶陵、酃县进攻,迫使来犯之敌慌忙回援茶陵,因而击破了敌人的首次“会剿”。但正当此时,28、29团向湘南冒进,结果在郴州先胜后败,红29团几乎全军覆没,剩余部队同28团一起向桂东转移。毛泽东得知消息后,亲自率31团前往桂东迎还红军主力,这时留守井冈山的仅剩31团的一营,敌人正是乘此机会纠集4个团向黄洋界哨口进攻。黄洋界,距当年红军总部机关的茨坪约25华里,是宁冈、永新、酃县进入井冈山腹地的必经通道。当年红军在井冈山设有五大哨口,分别控制了井冈山的五条道路,其中黄洋界哨口最关键。敌我力量虽如此悬殊,但井冈军民凭险抵抗,最终以少胜多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

“犹记当时烽火里”——毛泽东诗词:井冈山“黄洋界上炮声隆”

这首词匠心别运,画意盎然。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善用古语和成语,描写景象宏伟,叙事清晰凝练,极富感染力,典型与高度概括了井冈山斗争的形势和特点。典型概括是这首词一个突出的写作手法。作者在词里热烈赞颂了井冈山的黄洋界保卫战。黄洋界保卫战是红军以弱克强、以少胜多的一个战例,虽然这次保卫战只是井冈山红军军事战争中的一次战斗,却具有十分典型的意义。它是整个井冈山斗争的一个缩影。

念奴娇·井冈山

参天万木,千百里,

飞上南天奇岳。

故地重来何所见,

多了楼台亭阁。

五井碑前,黄洋界上,

车子飞如跃。

江山如画,

古代曾云海绿。

弹指三十八年,

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

犹记当时烽火里,

九死一生如昨。

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

风雷磅礴。

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

“犹记当时烽火里”——毛泽东诗词:井冈山“黄洋界上炮声隆”

《念奴娇·井冈山》作于1965年5月在重上井冈山之时。这阙词写回到阔别三十八年的井冈山后,所看到的“天渊翻覆”的变化,以及由此所引发的回忆与感慨。歌颂往昔视死如归,奋战不息的战斗豪情,歌颂井冈山斗争的胜利,表达了词人对过去非凡峥嵘的岁月的追忆,同时蕴含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豪迈气概和雄心壮志。

综观这首词,上阕写景,作者用平直、真切的语言描绘了井冈山的美景;下阕议论抒情,在深情回忆昔日的战斗往事中,抒发着革命者的战斗豪情,同时也展现了作者丰富的想像力和奇特的构思。这首词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一是用白描写景,用比喻抒情;二是把古典诗句熔铸在作品里.该词既有宏伟壮丽的革命内容,又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给人以思想启迪和美的熏陶,是作者晚年少有的气势磅礴之作

“犹记当时烽火里”——毛泽东诗词:井冈山“黄洋界上炮声隆”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

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

更有潺潺流水,

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

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

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

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1965年5月22日至29日,毛主席在巡视大江南北时重上了井冈山。他抚今追昔,一口气写了两首以“井冈山”为题的诗,一首是《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另一首就是《念奴娇·井冈山》。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最早发表在《诗刊》1976年1月号。作者采用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以登井冈山为题材,在忆旧颂新中将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实践精神相结合,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熔于一炉,慷慨激昂,表达了作者要继续革命的英雄气概。

上阕首句如陨石坠地,似鸿鹄凌空,起笔突兀非凡,气势博大,意境高远。“凌云”二字,不仅形容巍峨的井冈山之高,而且形容伟人志向高远。自从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开创了中国革命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乃至重游井冈山(1965年5月),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已有38年了。这38年,神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诗人从“坐待时机自主张”少年,到“风华正茂”上学时期的“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青年学生,以至经长征、驱日寇、灭老蒋、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重上”不仅照应上文“久有”重访井冈山夙愿,而且表达了诗人盼望故地重游迫切心情。

全词笔调明丽、轻松,挥洒自如;节奏优美欢快,巧妙运用谚语、古人诗句。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一体,意境开阔、高远。可以说其艺术性和思想性高度统一,是现代诗词宝库中难得的瑰宝。

《念 奴娇·井冈山》与《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写同一感受的两阙游记之词,堪称姐妹篇、双胞胎,这在毛泽东诗词中是仅见 的。两词相比,难分秋色:前者较重气势,思想性和艺术性都略高一筹,发表较早,因而流传更广;后者写得更为具体一些,语气较为平实,蕴含着浓厚的韵味。

“犹记当时烽火里”——毛泽东诗词:井冈山“黄洋界上炮声隆”

三首以井冈山命名的诗词又同时提及“黄洋界”,分别是“黄洋界上炮声隆”、“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这一现象绝无仅有。黄洋界海拔1343米,群山巍巍,云雾茫茫,形势其险要,又名汪洋界。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诗人以轻松、舒畅的情怀来到黄洋界哨口,攀登鬼斧神工般“鹰隼难度,猿猴难攀”黄洋界,其他“险处”岂能阻挡雄姿虎步,何须再看?诗人由眼前景色,荡开一笔,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黄洋界是井冈山五大哨口(桐木岭、朱砂冲、双八石、八面山、黄洋界)最险要的一个,是从宁冈进入井冈山的必经之路。1928年8月30日,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至今保留着当年的哨口工事、红军营房以及毛泽东、朱德和红军战士从宁冈挑粮走过的小路及路边的荷树。

1929年2月,国民党反动派占领大小五井,烧毁了大井的全部房屋。此屋仅存一堵残墙和屋前毛泽东平时读书看报时坐过的读书石以及屋后毛泽东常在树下观看红军练兵的两棵常青树。1960年,按原貌修复大井毛泽东同志旧居时,将保存下来的残墙镶嵌在新墙中以作历史的见证,并对屋后两棵常青树精心施肥培植,对毛泽东坐过的那块石头也加以保护,并命名为“读书石”。

“犹记当时烽火里”——毛泽东诗词:井冈山“黄洋界上炮声隆”

无论这两阙词的具体写作时间孰先孰后,井冈山是革命的山,毛泽东的井冈山情结是政治家的情怀。毛泽东的思想和人格,还有他的诗词,已经汇入到中华民族的精神长河,成为一个民族的意志、情感和文化的象征。岁月推移,不会磨灭永恒的诗篇。

“犹记当时烽火里”——毛泽东诗词:井冈山“黄洋界上炮声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