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元明清史籍記載木華黎家族 “親連天家” “與元同族”?

為什麼元明清史籍記載木華黎家族 “親連天家” “與元同族”?

為什麼說這個家族 “親連天家” “與元同族”?

先說“親連天家”。

“親連天家”,是因札剌亦兒木華黎家系在成吉思汗蒙古汗國(大蒙古國)創建過程中功勳卓著,從黃金家族的“孛莎合因赤訥•孛斡勒(《蒙古秘史》,門限內的奴隸)”轉變為“斡脫古•孛斡勒(老奴隸)”,被“黃金家族”視為自己的家人,自己的親人,也是身份和地位提升的表現。其家族成員在整個蒙元社會以“親連天家”的“大根腳”(背景),在政治、軍事、文化等領域地位顯赫、勳貴輩出,後裔襲國王者12人,建國王旗幟者7人,為丞相者3人,發揮著積極而重要的影響和作用,故在“黃金家族”私屬奴隸屬性基礎上兼有新貴的地位與身份。

為什麼元明清史籍記載木華黎家族 “親連天家” “與元同族”?

1217年成吉思汗賜木華黎的”太師國王都行省印“(網絡圖片)

再說“與元同族”。

據17世紀蒙古黃金家族後裔阿巴拉嘎茲所撰《蒙古諸王朝史綱》記載,“他們(即札剌亦兒人,引者注)不稱札剌亦兒,而自謂“乞顏”(也譯作“奇斡溫”、乞袁)後裔。因為那是自由奴隸跟隨主人姓氏的年代。自鐵木真稱汗後,所有的札剌亦兒人都隨那些被俘虜的札剌亦兒人(被鐵木真六世祖海都俘虜成為其奴隸的那一部分札剌亦兒人,引者注)一同自稱為乞顏後裔了。” 即札剌亦兒人自稱是“乞顏”部落的後裔。

元時的“黃金家族”和“朝廷”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據《金華黃先生文集》[1]收錄的朵兒只丞相之《命相詔》記載,“念其帝室之勳臣,賜以國人之氏族。”

即當時的官方對“札剌亦兒人自稱是“乞顏”部落的後裔”是認可的,而且記錄在札剌亦兒部落木華黎六世孫“朵兒只”(父脫脫,祖父撒蠻,曾祖父速渾察,拜氏先祖拜住從弟)的丞相任命詔書裡,無異於歷史上常見的皇帝賜姓,故拜氏後裔至今口口相傳姓氏為皇帝所賜,源頭即在於此。

為什麼元明清史籍記載木華黎家族 “親連天家” “與元同族”?

內蒙古敕勒川景區聖主廣場木華黎塑像(自拍圖片)

元明清的史籍對此也多有記載。

比如元朝元明善《丞相東平忠憲王碑》[2]碑文記載,“(札剌亦兒)親連天家,世不婚姻”(“天家”,即皇帝家族,蒙元時期的“黃金家族”);明朝葉子奇《草木子》載,“元為札剌兒氏”;清代錢大昕《元史氏族表》[3]記載,“札剌兒元之同族”。即史家對此史實也是認可和熟知的。

“與元同族”,不僅是札剌亦兒木華黎家系自稱為蒙古族乞顏部,而且得到了“黃金家族”和元代朝廷官方的書面認定。木華黎後裔對“與元同族”的一些“規矩”或“禁忌”身體力行,嚴格遵守。據元末黃溍《拜住神道碑》載:“上以為知大體,嘗賜以金脊殿車,又賞閱寶玉,於章佩監命惟意所擇,皆力辭。尋詔姻宗室女,又辭。”即元朝第五個皇帝元英宗碩德八剌,因認同丞相拜住對“治理國家”的見解,感念丞相拜住“推進改革”的功績,下詔賜拜氏先祖拜住“金屋豪車、寶石玉器”,拜住不為所動,竭盡力謝辭,後又詔拜住丞相聯姻黃金家族宗室女,拜住恪守札剌亦兒人“親連天家,世不婚姻”的傳統規矩,也婉言拒絕了。此事被作為“當選駙馬”、“拜駙馬”佳話流傳於木華黎家系拜氏子孫後裔。據史料記載,札剌亦兒後裔與黃金家族“世不婚姻”的規矩,直到明朝末年才被打破。

為什麼元明清史籍記載木華黎家族 “親連天家” “與元同族”?

陝西省榆林榆陽區小紀汗鎮井克梁村木華黎“金肯敖包”祭祀前殿(自拍圖片)

“與元同族”,並非傳統的部落、部族、氏族、家族意義上的“血緣關係”的同族。

隨著蒙古部落的崛起,大蒙古汗國的建立,蒙古高原的社會組織結構由原始的“部落、氏族制”向“千戶制”的轉變,受到中原“儒法治國”理念的影響,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社會組織模式,逐漸被以“地緣關係”為紐帶的新型社會組織模式所替代。部落、氏族在大蒙古汗國只剩了傳統的名稱,只是個外殼,裡面的人口不再完全是同族同宗的血緣親屬,而是主人和奴隸,貴族和依附者,統治者和臣僕的社會角色關係。這種背景下,無論從札剌亦兒木華黎家系自我認為的角度,還是蒙元統治階層對木華黎後裔的感情、仕途、賞賜的角度,“與元同族”更多的是政治關係,是一種身份的榮耀或賞賜的榮譽。

再說蒙元黃金家族的源頭。

關於乞顏氏的源頭,一說為白狄,一說為拓拔氏。

為什麼元明清史籍記載木華黎家族 “親連天家” “與元同族”?

“拓拔氏”即為黃帝軒轅氏的北支後裔。遠古蒙古族人的圖騰為“孛兒貼赤那”,形象為“蒼狼“,亦可能為“孛兒只斤氏”的姓氏起源。據明宋濂撰《元史•本紀第一•序紀》載,“蒙古之先,出於突厥。本為忙豁侖,譯音變為蒙兀兒,又為蒙古。金人謂之韃靼,又謂之達達兒。蒙古衣尚灰暗,故稱黑達達。其本非蒙古,而歸於蒙古者,為白達達、野達達,詳見《氏族表》。其國姓曰乞顏特孛兒只斤氏。”“孛兒只斤”,突厥語意譯為灰色目睛,蒙古以灰睛為貴種也。”清代乾隆以後,以“孛兒只斤”譯法有民族歧視故,重譯作“博爾濟吉特”、“博爾吉特”、“博爾吉錦”


據唐朝李延壽撰《北史·高車(勒勒車)》,古書記載“突厥”有十二姓:一曰泣伏利氏,二曰吐盧氏,三曰乙旃氏,四曰大連氏,五曰窟賀氏,六曰達薄氏,七曰阿侖氏,八曰莫允氏,九曰俟分氏,十曰副伏羅,十一曰乞袁氏,十二曰右叔沛氏。“‘乞顏’就是‘乞袁’音譯的不同寫法,‘乞顏(獫狁)’是突厥十二姓之一。”也從另一方面印證了蒙古的源頭為突厥。乞顏部為部落名,孛兒只斤氏為部族名。乞顏的複數為乞顏惕,明人也譯作奇渥溫,故成吉思汗的全名應為“奇渥溫•孛兒只斤•鐵木真”。


[1]元朝末代皇帝,元惠宗妥懽帖木兒朝大學士黃溍撰

[2](元)元明善:《丞相東平忠憲王碑》,蘇天舜《國朝文類》卷二十四,四部叢刊初編本

[3](清)錢大昕《元史氏族表》廿五史補編本,上海,開明書店,1937年


為什麼元明清史籍記載木華黎家族 “親連天家” “與元同族”?

(本文源自《全球拜氏文化研究會會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