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國際」何謂通天家譜?

「家譜國際」何謂通天家譜?

通天家譜意思是普天之下,該姓氏全世界只有一種家譜。有四姓是所謂“通天譜”,這四姓就是孔、孟、曾、顏。

這四家的祖先都分別追溯到孔丘、孟軻、顏回、曾參,此四人被稱作四聖,而這四家的家譜,目前所排的字輩也完全是一樣的。這充分表現了這個民族崇尚文化,重視血統的精神。

在華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中,有且只有四姓是所謂“通天譜”的,意思是普天之下,全世界只有一種家譜的。這件事看起來好像與國家民族無關,實際上充分表現了我們這個民族崇高文化, 重視血統的精神。

在山東曲阜, 孔府詩禮堂,貼著一張乾隆九年二月十七日的告示,是乾隆皇帝賜給孔府的30個字作為行輩,凡孔氏家族都要遵照30個字行輩取名。如果不依字序,隨意取名的,不準入家譜。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 孔子第七十六代孫“ 衍聖公” 孔令貽,上報民國政府批准繼30個字後,又續了20個字。孔、孟、曾、顏 後裔行輩五十字 :

希言公彥承,宏聞貞尚衍,

興敏傳繼廣,昭憲慶繁祥,

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

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根據《 史記》記載:漢高祖 劉邦於高祖十二年十二月“自淮南還,過魯,以太牢(豬、牛、羊三牲各一)祭祀孔子”,以後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唐高宗李治、玄宗李隆基、北周太祖郭威、 宋真宗趙恆、清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為了表示尊重儒學,都到曲阜祭祀過孔子。

自從乾隆皇帝賜字以後,不但孔府族人按此起名,而且孟府、曾府、顏府也都相隨而來,均按此五十個字起名( 曾氏從六十三代開始,用與孔、顏、孟統一的字輩)。自春秋以後,這四家子孫繁衍很多,遍佈國內國外,他們 在他鄉異地相逢,只要一提名道姓,便知是哪一輩,敘罷輩分,定了稱呼,便有酒宴招待,問明情況,如果經濟困難,還要互相資助。

孔孟後人現在取名,正式訂出行輩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賜孔氏八個輩字:公、彥、承、弘、聞、貞、尚、胤,供起名用。後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學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訥先後襲封衍聖公。這樣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為十個字,即:希、言、公、彥、承,弘、聞、貞、尚、胤(後清代為避帝諱,將弘改為宏,胤改為衍)。

明天啟年間,這十個字已不夠用,由六十五代衍聖公孔胤植( 孔蔭植)奏準。後續二十個字即:“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 ”,民國八年由七十六代衍聖公孔令貽又立二十個字輩請當時的北洋政府核准公佈。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因此,不少孔孟後人從名字上就能看出來輩分大小。

這並非是孔孟傳人一直使用的,而是在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禮部調查整理,報皇帝欽定作為孔孟後裔行輩的順序的。在此之前,孔子世家譜非常繁蕪,這個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簡化,又經皇帝提倡,使得 中國其他大家族譜系的也開始效仿這種方法。

孔子嫡系後人叫做衍聖公,現在這個衍聖公居住在臺灣 ,對孔子之後的冊封始於西漢,西漢平帝封孔子後裔為褒侯, 曹魏改號宗聖侯,晉、 南朝宋改號奉聖侯, 北魏稱崇聖侯, 北齊改恭聖侯。 北周時,晉封鄒國公。 隋朝,文帝封鄒國公,煬帝改紹聖侯。唐初,封為褒聖侯,然後爵位上升為公爵, 稱褒聖公, 宋仁宗至和二年改封衍聖公,一直到現在,必須說明,衍聖公不是守墓的!

因為只是儒家學說的“子”級聖人,受封於皇朝,沒有血緣的關係,所以各姓之間相互見面不應對比輩分。而且國家地廣,子孫後代分散居住,一姓氏名派字輩能達到基本統一已經不易。更不用說當時的交通和通訊之落後了。

其中孟氏族譜要求族人要嚴格遵照字輩起名,否則不能入譜,只作“外孟”處理。明代以來,孟氏族人遵從族規,十分講究上下遵卑關係。平時孟氏族人見面,總要詢問對方是“哪一字的?”“哪一輩的?”,就是指系何字派。還有的問“多大的?”“幾世的”,就是指系孟軻的多少代孫。如對方回答不上來,不僅自己感到羞愧,而且也會被對方恥笑為數典忘祖。因此,孟氏族人對此都十分重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