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心中的“鄉愁”:新鄉村建設四個“不能少”

院士心中的“乡愁”:新乡村建设四个“不能少”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院士心中的宜居鄉村是一幅怎樣的圖景?如何建設新鄉村才能讓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科技應該如何與新鄉村建設相結合?院士大會期間,本報特邀兩院院士講述他們心中的新鄉村。

一項長期歷史任務

■ 孫九林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鄉村振興戰略關鍵問題是農民問題。2009年以後,農民收入增長快於城鎮居民,城鄉收入差距在不斷縮小。但其增長較大程度上不是靠農業,不是靠農村,而是靠城市的產業支撐。實際上,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這種農民的增收模式有可能會帶來農業的衰落、農村的凋敝衰敗。所以,從鄉村振興的角度來看,一定要建立一個更多的依靠農業、農村,可持續的、穩定的農民增收長效機制。

目前鄉村人才短缺現象明顯,農民的素質以及農業農村的各方面人才遠遠不能滿足鄉村全面振興的需要。所以如何吸引、培育各種人才,彌補人才的缺口,是鄉村振興需要破解的難題。不僅要培育當地的能人,還要積極吸引優秀人才迴歸鄉村、建設鄉村、發展鄉村。

農村基層幹部身處農村改革發展第一線,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執行者,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中堅力量。但農村基層幹部數量龐大、需求多樣,文化程度、社會經歷、從業狀況各不相同,部分農村基層幹部整體素質和工作水平不高,對新變革、新技術及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認識水平亟待提高,需要加強對農村基層幹部培訓,並提高培訓質量,培養一批有能力、懂技術的農村幹部,使其成為農村發展的領路人、群眾致富帶頭人,增強服務群眾的意識和化解矛盾的本領。

同時,要提高農村基層幹部工資待遇和報酬,拓寬晉升和流動渠道,並把到鄉村一線工作鍛鍊作為培養幹部的重要途徑,激發基層幹部的工作積極性。

鄉村振興的基礎是產業。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不僅存在於城市,也存在於鄉村。但目前鄉村集體經濟和鄉鎮中小企業由於規模、資金和管理經驗等限制,其技術創新能力遠遜於城市中的企業。政府需要支持引導本地中小企業在鄉村振興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不難看出,鄉村振興不是三五年就能實現的,它是一項長期的歷史任務。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鄉村是一個可以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四個“不能少”

■ 褚君浩

這是我想象的關於宜居鄉村的一幅圖畫,這幅圖景實際上是以鄉村經濟發展、文化傳承、管理加強和人才聚集為基礎。經濟上,鄉村發展出結合了當地特色的支柱產業;文化上,鄉村傳承了歷史,保留了文化記憶;管理上則是現代的管理方式;人們也願意留在鄉村幹事業、謀發展。

目前我國農村發展的主要問題是不平衡不充分。有一些農村比較偏僻,人比較少,交通不方便,經濟沒有發展起來,土地利用得也不好,青壯年常年外出打工,只有老人和孩子生活在農村,生活還比較艱苦,這應該是我們鄉村發展的重點。

而我國有一些地區的農村已經發展起來,這種發展的趨勢肯定會逐步地向相對落後的農村蔓延,尤其需要進一步通過政策頂層設計來引導發展。

鄉村要發展,不能少經濟。經濟發展是基礎,所以一要發展特色的農村經濟,二要引入現代化的生產方式,三要增加農業農村的收入。

鄉村要發展,不能少“人氣”。農村發展必須依靠人才支撐,一方面,要建設基礎設施、完善基礎條件,加上好的環境,鄉村“人氣”就會高一點;另一方面,人才政策應該向鄉村傾斜,吸引、帶動、引導人口到鄉村工作和生活。

鄉村要發展,不能少科技。現代科學技術和農業的結合,是大有可為的。比如LED技術照明讓植物照射其生長所需要的特定波長的光,縮短植物生長週期,增加產量;比如部分有條件地區對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資源的利用,通過滿足附近工業用電的需求,從而增加收入;比如現代信息技術和物流技術相結合,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把農村經濟帶動起來。

農村發展還不能少文化和管理,有了文化傳承和良好管理,鄉村才能“活”起來。

“五位一體”生命共同體

■ 李文華

擁有自然良好的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保護完好、尊重自然規律堅持有機勞作、人民富裕社會和諧文化深厚……這是我們尋覓多年的宜居鄉村的模樣。

然而,我國農村分佈廣、自然與經濟條件也比較複雜,加上國外可參考經驗不多,農村的環境問題一直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特別是在城鄉交錯帶,這個問題尤為突出。宜居鄉村的建設是一場持久戰,需要充分的心理準備。

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的解決與生態友好型新農村建設,需要堅持“五位一體”的生態文明戰略的指導,從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綜合角度出發,使得鄉村更加美麗、更加宜居。同時,也需要用生態先行的觀念來發展生態產業,讓農民富足起來,通過統籌協調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激勵農民更好地參與到生態友好型新農村的建設中去。我一直在強調,一個地方發展經濟要講生態,保護生態也要考慮經濟效益,只有將生態和經濟有機結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實現雙贏。

除了生態保護、環境治理與產業發展,農村的宜居問題還要重視文化的復興與傳承。在建設宜居的生態環境時,也要保持每個鄉村原有的特色文化,注意挖掘並竭力保存這種文化裡好的寶貴的部分,也就是保住鄉村的根與魂,讓農民真正有幸福感和獲得感。

中國的農業發展擁有獨特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傳統經驗,為發展特色農業模式提供了基礎,豐富的傳統經驗中蘊涵著值得今天借鑑的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意識。在此基礎上,依託科技創新,融合傳統經驗與現代科技,共同助力鄉村振興。

一直以來,我們都在倡導生態農業模式,構建複合的生態系統。這體現的是人類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與大自然所形成的一種和諧與平衡,更強調人與環境共榮共存、可持續發展,蘊含著深厚的生態哲學理念、有效的農業生產技術以及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傳統文化。

鄉村振興是系統、全面、長遠的戰略,是一篇大文章,涉及到農村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方面面,需要持之以恆的努力,久久為功才能完成。要做好這篇“大文章”,還需做好頂層設計,同時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長短結合、統籌謀劃,一定要有計劃、科學地來推進。

關注農業生態脆弱區

■ 山侖

幾十年來,我一直從事旱地農業和節水農業研究。鄉村振興,我最關心的還是我國西北黃土高原地區,特別是丘陵地帶的發展。

這裡是典型的半乾旱地區,年降水量在300毫米~550毫米間,灌溉少,是農業生態中最脆弱的地區。很長時間裡,由於糧食不夠,該區域利用丘陵地區的地形地貌,發展了果樹種植、草地畜牧業等多種經營。

丘陵地區的農民主要發展羊養殖業,畜牧業雖開始發展了,但發展速度比較慢 。國家提出重點發展草食畜牧業,但是配套措施沒有跟上,加之產銷問題沒有很好解決,因此當地畜牧業發展仍有待加速。

另一個問題是農村人口的轉移和外流。這些地區的青壯年大都外出務工,農村只剩下老人、孩子,從長遠來看,人口的外流讓當地規模性、集體性經營的發展受到阻礙,進而影響了農村的未來發展。

促進當地發展,招才引智十分必要。對於西北貧困地區而言,不僅高水平人才稀缺,實用型、技能型人才亦同樣缺乏。

在人才配備和人才吸引上,不能單純追求學問大、知識高,更需要能接地氣、留得住、能紮根的掌握實用技術的人才,讓這些人才跟當地農民一起發展農業,改變農村面貌。相比於高大上、戴帽子的高科技人才,後一種人才的需求更為迫切。

人才為鄉村發展提供支撐,科技為鄉村發展注入動力。從技術上說,一個品種或者某一實用技術的突破固然很重要,但是更為重要的,是整體的發展方向和技術體系。在該地區,農業、林業、果業、畜牧業等各種產業應該如何合理佈局?各產業如何進行結構性調整?這些問題非常值得科研人員深入研究與探討。

此外,關鍵技術仍需要攻關。西北黃土高原地區大部分是旱地,可灌溉面積不足20%。少量的水,如何做到精準灌溉?這需要從科技創新上尋找答案。

品種問題也是一樣,節水、抗旱、抗逆品種的選育,也亟待科技攻關。適宜乾旱地區種植的、抗逆性強的品種的選育應該被提至更高的議程。

當然,科技投入並非“一日之功”,這些不是一兩年能夠解決的,需要科研人員長期的努力和堅守。

綠色防控讓鄉村更美

■ 吳孔明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總體來看,我國鄉村發展是不平衡的,主要體現在區域不平衡,東部發展相對較快,而西部還有部分地區沒有解決基本的貧困。目前鄉村振興的關鍵是要解決貧困的問題,解決區域性貧困。

國家提出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植保是實現農村美的一個重要方面。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升,對食物的追求不再停留在溫飽階段,而是更加安全、健康。新形勢下,農業生產也要求更加綠色、環保。

實際上,不同階段的植保工作有其階段性特徵。改革開放前,我國整個農業生產水平低下,基本溫飽還沒有解決,再加上工業基礎比較薄弱,農藥的使用相對較少。改革開放後,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推進,農業生產水平也隨之快速提高,當時解決的社會主要矛盾是總量供給不足的問題。很長一段時間裡對病蟲害的防控主要依靠農藥,然而過度依賴農藥嚴重影響了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生態環境。

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要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而植保與產業問題、生態問題、社會問題息息相關,是鄉村振興中亟須解決的重要問題。要實現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提高病蟲害防控的效率、保護生態環境,必須大力發展綠色防控技術,促進傳統化學防治向現代綠色防控轉變。

綠色防控是植保的內在要求,也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實踐證明,綠色防控技術的應用推廣帶來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現階段植保正尋求從量變到質變,不僅要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還要助力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最終目標是按照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任務,通過綠色生產模式推動鄉村全面振興,農村更美。

《中國科學報》(2018-05-30 第8版 特刊,原題《院士心中的新鄉村》)

院士心中的“乡愁”:新乡村建设四个“不能少”
院士心中的“乡愁”:新乡村建设四个“不能少”

請按下方二維碼3秒識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