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與「鄉愁」鄉村游的提質增效

炒笨雞蛋、睡古村居、採摘蔬果是城市中的人嚮往的休閒方式,農家樂一方面連接著消費者,另一方面承擔著農民增收的大任。旅遊業進一步規範,要素資源湧入鄉村旅遊,落實農業綠色、創新、供給側改革的理念,鄉村遊也進入品質化、品牌化、定製化的新階段。

“鄉土”與“鄉愁”鄉村遊的提質增效

消費拉動,促進鄉村遊向品質化發展

鶴壁市緹香谷園區在清水池旁將農旅結合做的有聲有色、農業發展也齊頭並進。園區種植果樹萬餘棵,品種覆蓋北方蘋果、梨、桃、杏、桑葚、草莓等等,還有雜糧和油料作物。消費者從春天的椿芽開始可以在園區接連嚐到四級水果,看到四時不同風景。林下散養不同畜禽,為餐飲發展與三產融合提供原材料保證。

“鄉土”與“鄉愁”鄉村遊的提質增效

緹香谷園區以種植為基礎延伸出酒、醋、茶、油、面、蜂、粉條等多樣化的產品種類,將產品系列與同類的採摘園區拉開差異,向日益擴大規模的城市消費者提供多元化服務。

“鄉土”與“鄉愁”鄉村遊的提質增效

前幾年,園區以採摘為主而隨著政策與消費的轉型,園區將文化體驗、種植方式、商標認證等全方位融合產品與服務,向消費者傳遞生態、綠色的鶴山區去大環境和安全、無公害的產品理念。

政策東風,農業有了彎道超車

土地還是原來的土地,上面多了果樹、畜禽、雜糧、牧草,修了道路、水電、蓄水池、生態廁所等配套設施,土地還是屬於農民,但運營主體已成為公司。緹香谷園區提供種植種苗、投資建設,而附近的村民有了就業崗位,除去土地流轉收入,還有工資收入,對於全年考評較好的員工,年底還有鼓勵分紅。

“鄉土”與“鄉愁”鄉村遊的提質增效

“鄉土”與“鄉愁”鄉村遊的提質增效

通過鄉村遊建設,將美麗鄉村、產業扶貧等惠民政策落地,讓留守在村中的居民有了獲得感和幸福感。產業發展讓他們有了安居的保障,同時吸引在外務工人員回鄉創業,帶動整個鄉村地區的發展活力。

“鄉土”與“鄉愁”鄉村遊的提質增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