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 只有系得住 才能記得住

“新農村建設一定要走符合農村實際的路子,要留得住青山綠水,系得住鄉愁。”習總書記強調說。這句話深刻闡明瞭新農村建設的本質要求,為當前我國的新農村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也側面道出當前少數地區在城市化進程中簡單粗暴的發展思路和建設手段,遊子歸來後只有滿目高樓,不見翹角屋簷、只聽汽車轟鳴,不聞流水潺潺,故鄉已成“故”鄉,讓鄉愁無處可寄。讓作為農村子女的我深受震撼與鼓舞,從此銘記於心。

我認為,新農村建設要符合農村實際,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保留好鄉村風貌,保持住綠水青山,保護好“鄉愁”、“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走出一條“新農村”與“舊事物”和諧共存、互促共生的“對路子”。

繫住鄉愁,與改善居住條件不衝突。改善居住條件、提升生活品質是群眾的剛性需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具體體現。建設,是現代化進程的要求;規劃,是村莊建設的靈魂。保留好鄉風原貌不是不要建設、不要發展,而是在尊重歷史載體、尊重社情民意,將鄉村原貌載體納入到新農村建設的整體規劃,該拆除的拆除,該保護的保護,該修繕的修繕。相關負責人應充分聽取社情民意,提前做好村莊規劃,將能體現農村特色的硬件和依靠硬件開展民俗風情的軟件科學保留,續存下文化基因。

繫住鄉愁,不該讓鄉村被城市吞噬。一直以來,有一對數據正喚起人們對古村落的強烈關注:全國每年有300個自然村落消失;在二三十年時間裡,有600多個城市變得一模一樣,可能有數十萬甚至數百萬人永遠離開了生他養他的農村。在“所謂的故鄉找不到記憶,在鋼筋叢林裡找不到家”並不是危言聳聽,載體被毀,記憶容易逐漸模糊;載體如舊,記憶只會愈發深刻。沒有“系”的物件,就失去了“記”的基礎。失去鄉愁載體,一代人也許會記得,但幾代以後終究會忘記,口耳相傳的回憶遠不如親眼所見的記憶來的難忘深刻。鄉村消失有著諸如人口下山、自然災害、政策搬遷等原因,而鄉村失去原味的原因主要來自於城市化進程,城市化帶來現代化,但決不能以失去“鄉愁”為代價。鄉愁仍在,尚能遠行;記住鄉愁,至愛故鄉。

繫住鄉愁,是一條可持續發展路子。好在人們正逐漸明晰鄉村風貌的重要性,很多城市都保留著自己獨特的歷史風貌,許多鄉村已及時保留地域的歷史感,叫停粗暴的“拆蓋”模式,走出了符合農村長遠發展的新路子。現代化城市高效、便捷、舒適,但喧囂、枯燥、單一。鄉村寧靜、美麗、自然,可以讓城市更向往,作為城市的“後花園”功能同樣不可或缺。諸如桐廬荻浦村、奉化滕頭村、金華花園村等等例子數不勝數,憑藉其獨特的村容風貌、優美村莊環境、特色的風俗民情,將現代化的新農村和原生態的老鄉村互融共通,每年吸引著數十萬甚至數百萬遊客紛至沓來,帶來了經濟也帶來了活力,可持續的腳步愈走愈實。毀水開山的時代已經過去,綠水青山終究會轉化為金山銀山。

本文轉自:溫州網 66wz.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