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泥巴是孩子顺应天性,回归自然的真实表现

阳光大大课间,看到很多低年级的学生操场南边在玩沙土,制作城堡,挖战壕,缺人坑,衣服上脏兮兮的,却玩的不亦说乎,对于大人们来说,这些沙子,水,泥巴,我们觉得是很脏和无聊的游戏,但确实孩子对自然的初步认知,初步感受。

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任何人也无法剥夺,所以不论什么年代,也不论有没有钱去买玩具,总之一句话:有条件玩,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玩!也许正是在这种不利条件下,孩子们才“穷则思变”。即使一块泥巴,一块沙土地,一小洼水池,也会有无限的乐趣。

孩子们玩沙土,采摘几片叶子,就是盘子,用土捏成条条,就是菜,揉成“丸子”“面包”,再撒一些“调料”,好几种“美味”的饭菜就成了。

玩泥巴是孩子顺应天性,回归自然的真实表现

想想,孩子真是聪明啊,经常开动脑筋自己发明玩具。我小时候最喜欢玩的就是“摔胶泥”。先找一些黏性比较好的泥土,用力反复揉捏,然后在水泥地上使劲摔打。泥会越摔越结实,越摔黏性越好。然后就可以根据各自的想象力塑造成各种形状的泥人、汽车、轮船、飞机等。不起眼的材料,在孩子的手里最终都成为一件件“艺术品”。

另外还可以把泥捏成一个圆形的饼,叫摔锅。就是把泥捏成锅状,往里面吐口唾沫,然后用力往地上摔,一般要找平且硬的地方,记得那时在村头的几个石磙上玩的时候较多,比谁摔的响,谁的泥粘在地上粘的结实,摔得开口大。胶泥,谁摔得洞大补得就多,有时候一不小心就会被爆一脸泥,威力还是不小的。

玩泥巴是孩子顺应天性,回归自然的真实表现

看似普通的游戏,却蕴含着人生的大道理。其实做人不是和“摔胶泥”一样吗?不经过生活的摔打与磨砺,是不会轻易取得成功的。同样,没有缺失的人生也是不完善的。正因为这种缺失与不完美,才使我们想办法努力改变,从而获得更多。

想起中国的神话故事说,人就是女娲用泥土造出来的,那些小人能说话,会玩耍,陪着女娲娘娘,而小孩子跪在地下玩泥土,冥冥中好像就是对泥土的一种喜悦的感谢,感谢泥土上生长出粮食,制造出建造房屋的砖瓦。

孩子们,去野外赤脚玩沙土,玩泥巴,去感受大自然吧!

玩泥巴是孩子顺应天性,回归自然的真实表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