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孩子在這裡

四個三口之家的熱鬧聚餐,接近尾聲。其中一位爸爸帶著早已吃飽喝足,開始躁動的娃們出去玩了,其餘的家長繼續旁若無人地嗨聊起來。

嗨,孩子在这里

見孩子們不在身邊,爸爸媽媽們便無所顧忌地聊起一些你知我知的“敏感”話題,聊起孩子與聖誕老人的故事,聊起孩子探究精子卵子的可笑問題。當然家長們越聊越有共同語言,越聊越覺得開心。我忍不住悄悄提醒了其中一位媽媽,旁邊好幾桌都有小孩子。果然家長們一下子心領神會地安靜了下來,不好意思地笑了。

我們成人常常會像這群可愛的家長朋友一樣,“看不見”眼前的孩子。所謂“看見孩子”是一種意識,“看見孩子”並不是指用眼睛看著孩子,而是用心眷顧孩子的存在。一個文明程度較高的社會,“看見孩子”應該成為成人世界的普遍意識,不僅看見自己的孩子,也看見別人的孩子。

比如兩個成人之間起衝突了,如果雙方因為看見有小孩子在場而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努力不讓事態升級。不管那是自己的孩子,還是別人的孩子,這都說明這樣的成人有著“看見孩子”的意識。不僅避免失控的情緒嚇著孩子,也避免成人之間彼此吵架的暴力言行對孩子造成不良影響。可惜我們身邊有太多的成人還沒有這樣的意識。即便在溫馨有愛的小寶寶早教機構,都有家長為了一點小事,一語不合大打出手,全然不顧雙方已經嚇哭了的小寶寶。能因為“看見孩子”而控制情緒的成人,內心一定更成熟更有愛。

也有很多時候,我們成人一方面對孩子無比關切,而另一面卻對孩子“視而不見”。

比如辛苦帶娃的媽媽們一碰面十有八九聊的都是孩子。小寶寶的吃喝拉撒,脾氣性格,大孩子的作業成績課外班。家長們議論孩子長長短短的時候,孩子常常就佇立一旁,被動而無奈地聆聽著大人們對自己的議論,那滋味一定不好受。

再比如孩子上幼兒園上小學,家長老師間要交流孩子的情況,即便當著孩子的面,也免不了有這樣的對話:

家長:“老師,他今天表現好嗎?“

老師:“今天他很乖的,吃飯睡覺都挺好!“

家長:”我就擔心他太內向,不知道有沒有跟小朋友玩?“

老師:“他是有點害羞,不過沒關係的,慢慢來。平時要讓他多練習表達,有什麼想法儘管告訴老師。“

家長:“寶寶,聽到老師說的嗎?有什麼事一定要大膽地說出來,告訴老師。”

再比如像這樣的對話:

家長:“老師,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他就不肯抓緊做作業,只要不盯著,就會磨蹭。”

老師:“男孩子都比較貪玩,還是需要每天盯一盯的。”

家長:“是呀,他爸爸工作太忙了,只能我每天下班趕著回家盯他功課“

老師:“小明,你看媽媽多辛苦,你是小學生了,自己也要學會自覺。”

家長和老師交談的內容都是關於孩子,可是那個乖乖倚在一邊旁聽的小孩,卻彷彿成了一個透明的存在,又或者是個不會說話,需要主人代言的寵物小狗。

我們愛孩子,關心孩子,為什麼會如此忽略孩子的感受呢?因為這個世界是成人主導的,孩子無疑是弱勢的群體,他們幼小的身軀、稚氣的聲音、天真的想法,在成人世界裡顯得那麼不起眼、不重要、不成熟,成人自然而然地處在居高臨下的位置。以至於心肝寶貝似地看著孩子,卻沒有真正看見他們。

“孩子在這裡!”讓我們時常如此提醒自己,看見孩子,用心眷顧他們的存在,為孩子們創造一個更美好更平等的生存環境。

楊逸,翼展風迎(菩提樹屋)家庭教育發展中心創始人,“PPM繪本親子教養模式”理論創立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