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聖旨與太后懿旨有何區別 慈禧太后曾有一道懿旨受到全國歡迎

要說“聖旨”與“懿旨”,就得先說太后。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幾千年的皇權專制,造就了皇太后在特殊時期垂簾聽政、執掌朝政的歷史現象。

皇帝聖旨與太后懿旨有何區別 慈禧太后曾有一道懿旨受到全國歡迎

從早期戰國時代的秦國宣太后,到西漢的呂后、東漢的鄧太后以及唐代的武則天武后、宋代的劉太后,遼代的蕭太后,直到距離我們最近的清代慈禧太后,個個都對歷史進程產生過重要影響。

人們熟知,在位的皇帝下達號令被稱為“聖旨”,而太后聽政也要發號施令,她們的號令則被稱為“懿旨”。

這兩種最高統治者指令的稱謂是怎麼形成的,“聖旨”與“懿旨”有何不同?

史料介紹,中國古代統治者對朝廷公文都設立了明確規定:秦代上行文為奏,下行文為制、詔;漢代上行文分為:章、奏、表、議;下行文分為:策書、制書、詔書、戒書;唐代下行公文有制、敕、冊、令、教、符六種,上行公文也有表、狀、箋、啟、辭、牒六種;平行公文有關、移、刺。

宋代的公文繼承唐代體制,種類更趨繁雜。元代公文略有變化,開始把詔令稱聖旨,命令稱令旨,指令稱懿旨,並增加了一些新的文體,如行移、申狀等。

據此,人們把皇帝的詔令稱為聖旨;對於皇太后或皇后的詔令、諭旨稱為懿旨;把皇太子下達的旨令叫鈞旨。

皇帝下的指令被叫做聖旨,意為一言九鼎之言,其開頭常寫道:“奉天承運,皇帝昭曰.....”。皇太后的命令則稱之為懿旨,常常表述為:太后有令或太后懿旨.....

皇帝聖旨與太后懿旨有何區別 慈禧太后曾有一道懿旨受到全國歡迎

那麼皇帝的聖旨和太后的懿旨哪個分量重?衝突了怎麼辦,下面聽從誰的?

有研究者認為,這實際上要看皇帝和太后誰真正掌握大權,誰的權力大,誰的旨意就大,比如晚清慈禧太后的懿旨就比光緒皇帝的聖旨要大。

在一般情況下,皇帝親政且很有能力,皇太后不得干預政事。此時聖旨一定是大於懿旨的。但是事實上,皇帝也須遵守孝道。當自己的意見與母親或祖母的旨意發生衝突時,皇帝都會通過一定渠道進行斡旋協調,儘量不去激化與長輩的關係。

但一旦事關朝政特別緊急事務時,皇帝的聖旨還大於懿旨的。因為當政的畢竟是皇帝。所謂特殊時期,就是皇帝幼小或無能,不得不由太后聽政輔佐,此時皇帝說話的分量沒有太后重,那隻好聽太后的。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皇帝為了表示孝敬,有意謙讓太后,讓太后的懿旨在某件事上要大於聖旨,這類謙讓,並不表明皇帝沒有太后說話算數。

總體來說,古代皇帝的聖旨絕對是至高無尚的,就是權勢熏天的攝政王之類,在下達旨意時,也要藉助皇帝的聖旨旗號。

不妨盤點幾份離我們時代最近的太后----慈禧的懿旨,看看她都決策了啥內容:

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戊戌政變之後,慈禧太后一直打算廢掉光緒,另立新帝。光緒二十五年,慈禧以光緒皇帝的名義下了一道懿旨:“以多羅端郡王載漪之子溥雋承繼穆宗毅皇帝為嗣,欽奉旨成性英名,謹當仰遵慈訓,封載漪之子溥雋為皇子,以綿統續。”

慈禧沒料到,她的這道懿旨受到各國公使的強烈反對,外強都不支持慈禧廢掉光緒皇帝,致使該計劃最後流產。也正是由於這件事,促使了八國聯軍侵華···

皇帝聖旨與太后懿旨有何區別 慈禧太后曾有一道懿旨受到全國歡迎

青年女子裹足是封建社會的陋習之一。慈禧太后本人也極力反對裹足。1905年她下達了一道勸禁纏足的懿旨,說:“漢人婦女率多纏足,由來已久,有傷造物之和,嗣後縉紳之家,務當婉切勸導,使之家喻戶曉,以期漸除積習。”

這道懿旨很得民心,一時間全國各地紛紛響應,得到很好貫徹。

1908年11月15日(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慈禧太后病危,在臨終前遺言說:“此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相違,必須嚴加限制。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鑑!”

這應當是慈禧太后生平的最後一次懿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