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傳入中國,與儒、道融為一體,是一次偶然事件的結果嗎?

我們在上一篇用甲骨文字義解讀《郭店楚竹書老子》第五章的時候,發現了一個非常神奇的字。

練習過正宗的佛教「止觀」的網友一定會發現,按照老子的描述,這個字就是佛教「止觀」的內涵。

這個字就是金文「濁」字。

佛教傳入中國,與儒、道融為一體,是一次偶然事件的結果嗎?

現在很多人都搞不清楚「止觀」與「內觀」的區別,把「內觀」當做是「止觀」,而在《郭店楚竹書老子》甲編的第五章中,「濁」字所表示的,就是佛教正宗「止觀」的意思。

「濁」字的左邊是一個甲骨文「水」字,但是,這個「水」字並不是表示現實意義上的河水,而是一個象徵意義,表示顯性世界與隱性世界的交界。

「濁」字的右邊一個甲骨文「蜀」字,這個「蜀」字上半部是一隻眼睛的象形,下半部是個「人」字內包含這個一個表示「小孩」的字符。

這個「小孩」表示存在於隱性世界中的真正自己,用《老子》的說法,這個「小孩」就是穀神,用佛教的說法,這個「小孩」就是真如自性。

所以,金文「濁」字與甲骨文「蜀」字都是「內在真正的自己感知自己、守住自己」的象形,「內在真正的自己感知自己、守住自己」落實到實際操作上就是「止觀」。

「止觀」並不是「內觀」,而是內在真正的自己在「內觀」中只是關注於自己,其他的什麼都不觀,金文「濁」字與甲骨文「蜀」字所表示的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在這章中老子最後說:「竺能濁以朿者,□舍清」,意思是牢牢地感知、守住內在意識,顯性人體以及心智系統就開始要昇華了。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隨著我們甲骨文字義解讀《郭店楚竹書老子》的深入,發現在《老子》、甲骨文中包含著與釋迦牟尼佛在印度開創的佛教高度一致的內涵。

在之前解讀中,《老子》中非常重要的字:「谷」,所包含的內涵就是《楞嚴經》中的「心不在外、也不在內」內涵。

老子在函谷關前寫《老子》的時候,佛教才出現,遠還沒有進入中國,而在甲骨文造字的時代,就連釋迦牟尼還都沒有出現。而被我們認為屬於佛教的內涵,卻早已經出現在了中國人的甲骨文中……

這,其實給我們帶來了一個思考,在甲骨文的時代,中華原生文化其實已經是一個非常具有高度的文明,後世的中國人都在努力傳承著這種文化,但是,中華原生文化,本身是超越人的感覺經驗的,在歷史的長河中,依靠感覺經驗的傳承,只會讓這種文化變得越來越模糊,衰落……

所以,在這個過程中,老子出現了,孔子出現了,佛教後來也傳入了中國,儒釋道又融為了一體,這一切難道只是一種偶然、巧合嗎?

在他們各自的背後,我們是不是都能讀出一個主題:接力、傳承中華原生文化。

甲骨文字義還原《道德經》鏈接

佛教傳入中國,與儒、道融為一體,是一次偶然事件的結果嗎?

用甲骨文字義還原《道德經》連載中,請關注:心智玩家——揭秘重疊結構世界、還原中華源頭文化、體驗心智系統轉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