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世间再无美味传,关键在于食材而非厨师和配料

为何世间再无美味传,关键在于食材而非厨师和配料

年前,南宁一位小老弟要请几位师友吃个团年饭。情急之下,订不到地方,只有望园路一家中档馆子还有包间,来电征求我的意见。我一听就表示可以,这家店我去得太多了。坦率地说,那么多年来这家店的厨师手艺一直不怎么的,但架不住他家食材要得,吃起来还是很有感觉的。

这家店最大的特色,是强调食材的绿色环保,颇为切合了时代要求和特色。所以,菜价要比同档次的饭馆贵上两三成,但十几年来生意一直很火。有好几年,去稍晚就没有空座了,门口排着等翻台的客人,等到晚上九点。近一年来整条开了不少中低档大众饭馆的望园路,甚至整个南宁市,餐饮行业都颇为萧条,这家店也没那么一座难求了,但午晚饭市仍然能坐满人。

店里摆着不少自己制作的宣传资料,按正式印刷品的模样印得很精美,不定期更新,我要了不少回去。从中了解到,这家店的背后还有一个组织,这个组织还和台湾一些类似的支农组织有联系并得到指导,统一整合、扶助农民,按他们的要求生产禽畜菜粮,每一头禽畜,每一块地的菜或粮食,都签订了合约,进店的食材甚至包括酱油、米酒之类的佐料、配料,都可以明确溯源。资料里也经常介绍一些种养比较好的农民,以及其他地方类似组织的经营情况。

店内的陈设,明显地模仿农村样式,看似粗糙,其实很是精工细作。桌椅是用木头打的,上了油漆,大堂内一概是方桌或长桌,椅子仿大量椅。周围摆置着一些农具和农家居家用品,如石磨、水缸之类。卖给客人的农村米酒,就用大缸装着摆在大堂里。还摆了几个货架,上面装着他们从农村收集回来的农家土货,卖给食客。有生姜、土鸡蛋、红薯粉条、腐竹、菜干、笋干、大米、杂粮、蘑菇、蜂蜜、豆类几十个品种应时而供,甚至花生油、酱油、豆豉、酒、酸菜之类调味品、配料,都是人们爱吃又对超市、菜市不放心的东西。但是价钱要比市场上卖的贵很多,有的甚至翻倍,一瓶酱油可以卖几十块钱。至于是否真正的农家货,我也不敢肯定,但我是买过不少,吃起来感觉是不一样,也不知道是否心理作用。店里的餐具,原来一概用过去农村那种粗陶土器,现在盛菜的换了部分洁白的细瓷。但饭碗、味碟、茶杯甚至分酒器,仍然还用粗陶。

平时在一般饭店吃寻常菜式,有些店有些菜确实做得美味无比,但那是不能让人服气的。比如鸡肉,个个店都号称土鸡,吃起来确实也肉质紧致。香味浓洌,恍恍惚确实也疑似幼年时吃过的无数真正土鸡。但就算我常年住在城里,我也知道不会有那么多土鸡卖到市场。农民自己吃鸡,也已大多上市场买了。家里还养着的,但绝对是留给自己吃或送给至亲。我常托人利用乡村老家亲人关系寻找土鸡,大多不得善果。但上饭店吃到的鸡,就硬是比在市场高价买回来自己做的所谓“土鸡”要好吃得多。

只能说,是技术催生了这个奇迹,不但厨师的技术高明,生产各种添加物的技术也高明。在市场分工越来越细的背景下,食物其实已经变成工业化生产,从源头的种养采集到后期的烹饪加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套用严打术语,工业化的要求就是要“从重从快”,追求速度和产量,著名的袁隆平教授研发出超级稻,但这种产量惊人的稻米,真的不好吃,日本米好吃正是因为产量少。不用在农村生活过也会知道,动植物的生长期越长,味道越好。以前的土鸡好吃,是因为养了长长一年,现在几个月出栏。问题是在谁还愿意慢吞吞地给你养一年?仅仅时间成本就非常巨大,人家一年出栏三四次,你一年出栏一次,价格能翻三四倍吗?这一点大家心知肚明,宁可多花点冤枉钱去买个稍贵的假土鸡,也不会有人真正为了吃上一口土鸡肉多花三四倍价钱的。还不一定是三四倍呢,饲料也要多用三四倍,这笔账是要算到吃鸡人头上的。再说了,就算愿意按传统方式饲养,规模也不会做得很大,这是需要巨大的人工投入的。

工业化带来的是标准化和技术化,在适应大规模生产和保证安全健康的基础上,才能追求味道。以前虽有名菜一说,但厨师的自主性是很强的,所以同一道名菜,每个厨师做起来都各有特色。现在饭店里的大厨房,已经实现精细分工,各管几个菜,甚至各管每个菜的各个环节。有一点最让人不齿的是,为了尽快上菜,他们会把尽量多的菜先做成半成品,客人点单以后,再过一把火就可上菜了。虽说这是应对现代餐饮人流的无奈之举,但一般的菜经这么来回折腾,哪还有什么趣味可言。便算再不进厨房的人都会知道,中国菜的核心在于火候,评价一个厨师的水平,就看他做菜能否把握火候。现在好了,一群从烹饪学校精修出来的厨师,按着操作流程,像流水线上的工人,各就各位,各行各是,做出一道道菜来。为什么我们觉得到了乡镇,一些小饭馆做的菜要比城里的好吃多了?是因为厨师自由发挥度大,虽然能做的菜来来去去也就那么十几道,但这要更能凭经验就能把握一道菜的方方面面。另外,乡镇小饭馆不像城里的饭店,他们的客源不多且不固定,除了猪、牛、羊之类的大牲畜,鸡、鸭、鹅、鱼之类都是现杀取肉,杀完下锅,而不可能把食材加工成半成品等待客人上门。

技术化还有一个内容,就是添加物。无论是对食材——为了保鲜或改变口感之类的原因——还是在烹饪加工过程中,都少不了要添加一些东西。虽说添加什么东西、分量多少国家有标准,但你能挡得住种养和烹饪的人那么乖地依从国标吗?至于有些不太怕老天爷报应的,再胡乱添加一些可以增色加香的违禁物品,已经是另一回事了。鸭肉加上一种粉剂拌一下,吃起来就完全是羊肉的味道,往清水锅里滴几滴几十块钱一大瓶的神油,就是浓浓一熟麻辣火锅汤底的味道——这几乎已经成为常识了。卖的人知道,吃的人也知道,知道为什么还吃?很简单,不吃你吃什么去?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侥幸罢了。无论如何立志要开百年老店,生意场上压降成本必是最大的考虑。有些饭店是从管理上来压的,有些饭店却是从假冒伪劣、弄虚作假、谋财害命上来压。至于碰上哪一类,端的要看客官您的运气了。

平心而论,也只有工业化的生产,才能保证大规模市场化餐饮。追求技术改善口感确保安全也是应有之义。但怎么说,没有良好的食材做根基,技术都只是离源之水、离根之木,充其量也就是改善而已。很多中老年人痛感现在吃什么都不香了,这是对的,现在吃的是工厂里种养的食材,到另一个车间加工成的出品,这东西有个标准名称,叫做食品。你以前觉得好吃的,那叫菜。现在有些时髦的叫法,已经把田地、大棚称为种植车间,把猪舍、水塘称为养殖车间。

年前这顿饭,让我这样胡思乱想,努力辨别自己吃的是食品还是菜。不过,从发展大势来看,总有一天,大家吃的都是食品。传统种养的没落已是不用置疑的事情,菜也将成为历史名词。就像多情人唱的歌,“一切的一切,都在回忆中。”好在我这代人还有些回忆,将来的人,会幸福地回味起他们从小吃到老的食品。纠结于麦当劳好还是肯德基好,地下铁能配哈斯达根吗?然后写几句歪诗,吟之咏之。

食材一好遮百丑。在我的记忆里,充满对食材的旧梦。上世纪末,我有几位已经油腻的中年老乡,到现埌东汽车站对面租了几十亩地,挖了个小鱼塘,种些果树,起了五六间砖房,备了些简单的卧具和厨具,打算周末或节假日去住一住,打打牌,轻松一番。当时那里还是一片低矮的小丘陵,整治一番,也实在有些乡野味道。但可惜的是,这伙人不是忙着升官就是忙着发财,几乎没怎么光顾过,成了雇来看守的一位农村老伯的自由王国。2000年元旦,大家互通声气,决定非要去活动一番。于是,有位小老弟专程返乡买回了四十斤精挑的陆川猪肉,还有四条五六斤重的大阉鸡。元旦当日,大约三十多人齐聚该地,杀鸡的杀鸡,煮肉的煮肉,无所事事、不擅厨工的,躲到一边打牌。鄙乡食俗,猪肉先焯熟再切块回锅,鸡则白斩蘸料吃。老乡中有手熟的,自然当了这差。

我不好打牌,也不愿干活,围着小鱼塘转了几圈,回来看到,门前垒了几眼灶,大锅里正煮着猪肉和鸡,便守在旁边看热闹。没多久,主厨的拿筷子扯了条肉伸向我,让我试试熟了没有。我蘸了点盐,几口撕扯下去,告诉他熟透了。然后自己拿个大碗,捞了一大陀瘦肉,足有半斤,用手撕着,一条条沾着盐巴吃将起来。刚要吃完,鸡也砍得差不多了,我又扒拉了一堆到碗里,同样用手抓着蘸盐吃,还开了一瓶二锅头,吃几口肉喝一口酒,实在快意!一直吃得有点儿腻了,抓了块肉,边啃边踱到打牌的房子,奇怪地问他们为什么不吃。时已下午两点多,估计他们也饿得差不多了,一听说可以吃了,把牌一掷,夺门而去。

我跟着回到灶边,看到这群男女老少个个手里抓着肉,学我一样蘸盐吃。这肉本来是晾着待切片回锅再炒的,姜葱蒜都切好放在一旁了,但架不住大家你扯一块我扯一块,很快不成体统。一商量干脆不炒了,只是弄了个吃鸡肉的蘸料,个个是用手抓着肉,蘸蘸料或蘸盐,吃得风卷云翻。带来的两箱二锅头,我自己吹了大半瓶,有几个酒鬼共分了一瓶,几箱啤酒根本就没人动。总而言之,集中肚量吃肉。吃到四点多钟,肉基本上告罄。原本还有人盘算,老家弄来的东西,吃不完打包回去,看来也是落空了。本来还用煮鸡的汤煮了几锅鸡油饭,闻着就香喷喷的,但几乎没人动过。吃饱洗干净手,牌也打不成了,三五成群,围着小鱼塘转来转去,手不断地揉肚子。今天想起,犹觉得惊讶,总共三十多个人,还有几个小孩子,四十斤肉和四条大阉鸡,就这么粗鲁地被吃了个精光。但是,从那以后我确实也没遇上过如此好吃的肉了。

这种吃法,小时候回老家遇上做社,早就见识过了。做社即是鲁迅所言社戏,春秋农闲时节,挑个日子,乡村里按祠堂组团,凑钱买条猪,几条鸡,到收割干净的田里杀了,煮熟即为社肉,整条供上,烧香喃斋(神汉念经)作法后,就在田头埋锅煮饭,把社肉分了。连肥带瘦,每块怕有半斤重。然后,各家各户零散坐着,就拿这社肉蘸了盐,在田地里痛吃一顿。也有人家带了水酒去,边喝酒边吃肉,女人孩子就举着块肉下饭,再无别的菜。我母亲挑了一块瘦肉最多的给我,但我也没吃完。不是不香,而是我的肚量小。

社肉也好,世纪之交南宁郊区那餐肉也好,算是我们桂东南客家人的一种食俗,吃法非常粗暴,几乎用不上什么厨艺,白水把肉煮熟,蘸了盐就吃,香得回味年年。这么毫无章法的加工,却有如此效果,原因就是食材硬是过得去。

为何世间再无美味传,关键在于食材而非厨师和配料

香味浓郁的土鸡汤

为何世间再无美味传,关键在于食材而非厨师和配料

香煎五花肉,肉好,咬起来有点粘牙,香味窜鼻

为何世间再无美味传,关键在于食材而非厨师和配料

带皮小牛肉

为何世间再无美味传,关键在于食材而非厨师和配料

黄蜂鱼焖豆腐,真正的手工豆腐,吃起来比鱼还吸引人

为何世间再无美味传,关键在于食材而非厨师和配料

酱爆排骨,大有嚼头,送酒极佳

为何世间再无美味传,关键在于食材而非厨师和配料

酸辣鸡杂

为何世间再无美味传,关键在于食材而非厨师和配料

百合炒西芹,很是清爽脆口,当场解酒

为何世间再无美味传,关键在于食材而非厨师和配料

香煎豆腐,这此店的招牌菜,豆香极浓,外酥里嫩,我每来必点

为何世间再无美味传,关键在于食材而非厨师和配料

素炒大白菜,清甜之至

为何世间再无美味传,关键在于食材而非厨师和配料

粗陶酒海

为何世间再无美味传,关键在于食材而非厨师和配料

店堂一角的货架上,摆着从农村收来的手工食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