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命、养生、修行我们该如何追根溯源?

河洛,易卦之源。关于河洛的出处,自古争论很多。但有一点可以确信,就是洛书源自河图的演化,河图与天文星图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就对应着古者包牺氏仰则观于天这句话。本人喜爱研究易经之学,每每思考河洛,总有不尽的情怀思想抒发,今斗胆写文感悟河洛。

算命、养生、修行我们该如何追根溯源?

河图、洛书

一、“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言天地之由来

天一生水,原来字字藏着万千玄机,斗胆拆而悟之:天,一,生,水:

天:乾道也,说明天本就有自强不息之根本属性;

一:先天太极一气也,原始祖气,万物之本;

生:因天有乾道,故生一气,一气生万物,上天有好生之德;

水:宇宙万物本源为水;

地:坤道,顺,顺应天道,天成象,地成形;

六:坎水中之阳爻为天之一气,落地被阴爻包围而成有形之水。

算命、养生、修行我们该如何追根溯源?

天一生水

为何为水?愚斗胆妄断:天地万物唯水无色,无形,无争与气最近,故气先化水,天一为何先生水,天为乾,为健,为金性,为水母,从这个角度也是天一生水。在天为水之气,成象后落地为有形有质之水,水不动则真气潜藏,水一动则真气泄露,则火产生,水中之火为万物能量的根本,水中自有真阳为火,用最庸俗的比喻,火即为能量,水利发电即为水中有火的印证。

算命、养生、修行我们该如何追根溯源?

水动火生

水动,火出,能量显,水动则气动,火生则温差显,温差显则气流通,故水火一动则生风,水,火,风合而生木,即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才立,万物生。三才本一贯之气,在天为日月星,在地为水火风,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人乃天地结合,人生之精气神,即本于水火风、日月星。水火化精气,风令成其神,此人之得乎地者此也。而得乎天者,日月化精气,星辰结其神,人乃天地之聚,天乃人之散见者也。人即天地,天地即人,无二物。但天地大些,人不过小些,故三才之中,人本为后天世界中可与天地齐之一太极。故三才之道,可称大道。

二、由河洛之理思养生之道

我们做人,而不知命为何?只知五脏六腑血肉之形,而忽略了先天之一气,忽略了精气神,而人之精气神在天为日月,为星辰,无一毫纤尘,非思虑之神,但是到了我们人的后天却成了思虑之神,只因我们只注重地二之火与血肉之躯合成的欲望,现代医学诊病,各种先进仪器只在探求五脏六腑表面之状况,五脏六腑影像学上无病灶,则更能激发我们心中的欲望,认为自己身体很好就更加饮酒纵欲,穷奢极欲,而正是此过程中将先天一气所化的一点真灵,真神,真精,真气消耗殆尽,当此真气,真灵消耗殆尽之时,各种欲望和血肉之躯所结合成的疾病丛生。

算命、养生、修行我们该如何追根溯源?

先天真灵

算命、养生、修行我们该如何追根溯源?

治病与钱

养生之道在于内静己身,外正己行,内静之静应包含“净,静,靖”心静则欲火消,心中无欲火,则火则迁神归腹,归肾,归水,归先天一气,先天一气固,则精气神固。即使我们不求长生,心能多静一些,欲火则能更少一些,自然能活得快乐一些,长久一些,能多完成一些人生的有益之事。而怎样才能心静?心静之本是什么?本书揭示,即为天机,即为“良心”。人之初,性本善,只要我们能依良心做事,自可心静,行善就是最大的修行,心静就是最好的养生。

算命、养生、修行我们该如何追根溯源?

修心

三、从河洛之理思预测之法

书中云:“河洛者,象数之已形者也。吾讲河图,已形之中,更有形也。尔等能于有形上寻无形,则性命之原知,而河洛之真见矣。”

此话揭示了世间万物俱为:理,象,数,形之合体,理即为先天一气,先天一气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自有一定数。任何预测学也是如此,局内为数,数之在天为象,在地化形,以形象反推人之命,命即为一气,为老师讲之执用返体之理,而用在体中不能尽体,所以,预测学之理论框架之大小,放眼之高低就是用的范畴,用大则足以近体,用小则只窥一斑。洛书乃河图所化,世间之预测均出在河洛之理,出于河图则出于本体,出于洛书则本出于用。预测之根本为究竟先天之一气,而气本无形,化出形象,所以断任何之局,决不可执于小小之局内,需不停变化太极之点,紧握先天一气之根本为体才不能错取用神,用神越多越广,就如树木之枝叶,一枝一叶即为用神,取之枝叶越多,越能看清树木的本源,越能近似于执用返体,返还一气,才是预测的根本。

四、悟河洛之理,思己做人、学习、读书、修行之道

每观河洛之理,最大益处即在已命做人,学习,读书,修行之道,学生读此书后,明确了自己以后的人生准则,即抱一静心、读书爱身、耐住寂寞、安贫乐道、尽人事、听天命。

“人于静养之时,主一无适,则久而久之,自有豁然贯通时候,何必于高远上寻讨?抱一者,抱其无妄之真,而不为私欲所夺。守中者,守其秉懿之性,而不为习俗所挠,即曾子所谓“慎独”,即夫子所谓“时习”,即颜子所谓“不违”,即子夏所谓“无妄”,即孟子所谓“有事”,即程子所谓“静存”,即朱子所谓“主敬”,俱此意也。”

做人做事勿忘己之先天那点真灵之气,即先天之太极之气,此为养命之源,安性之本,时时刻刻不忘内察,内观,内省己之心动,思己之心火之动所生之欲究竟背离良心多远,远了必定要内省以改,近了更要发勇猛刚毅之心以求更近,这样才能逐渐靠近,返还生命的本源,太极真气。

而在此过程之中,最扰人心志者还是欲望之火,而当代之人之欲望主要来自于钱、事业、感情。

钱为首,当代社会,物欲横流,世人皆知没钱万万不能,也就是变言无欲无以为人,河洛一贯中有一句:“哈哈,吾本使尔等活一个好人,尔等怕贫,奈何!吾自降世以后,不知经了多少折磨,始得成真,尔等还受得过我?人不苦,智不明,而心不净,欲求成个好人,尚在不能,安望超凡入圣?此是尔等最难破的一关,破得此关,方能了其大事。”

算命、养生、修行我们该如何追根溯源?

金钱

祖辈父辈我辈都怕穷,怕苦,而正如书中所言:人不苦,智不明,而心不净,欲求成个好人,尚在不能。从而可见,我们始终在能不能做人,是不是人的范围打转转,虽为人身,不一定是人,受不得清苦,难得富贵,人秉先天一气而生,先天之气定有厚薄,贫穷富贵自有定数,奢求只能徒增心中之困扰,只能欲火丛生,反而越发耗尽生命的本气,最后只能怨天尤人,郁郁而终。如果能做到不分先天之气之厚薄,始终抱定,安贫乐道,将心中之欲火降到最小,欲越小,则人生的道越宽,当代有句话: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原本以为此话有误,现在想来,颇具道理,能将心中之欲降到最少,心被真阳之火,原始祖气充盈,水火本是同根同源,心中欲火降,则真阳生,自可行正道,立正念。自可有无限大的舞台。

而想做到安贫乐道,自然要多读圣贤之书,然圣贤之书千千万万,汗牛塞屋,读的过来吗?读书之前应先明此三才一贯之理,否则也只能枉做一个念经人,不过图些斋茶足矣。

书中云:“人不知格本身之物,而图诗书上寻文意,谬矣(是玩物,非格物)。尔等欲三家相见,若不将皮壳化尽,而在血物间求之,远矣。(血肉与诗书,不过证其身中之事物,若不明身中之物事,而图诵诗书、搬血肉,非诗书血肉误人,是人以诗书血肉自误耳。)”

读书之前应明己身之中本有太极真气,人位天地三才中之一太极,只不过是天地大些,人小些。人之先天真气已含天地至理,是己身之禀赋,读书只是一把钥匙,如果只知漫无目的地乱读书,瞎读书,每天听着别人此说东,彼说西,岂不是乱了自身的真气? 专心读书

算命、养生、修行我们该如何追根溯源?

专心读书

现代很多人注重形与象,偌大的书柜,琳琅满目,看不看姑且不论,书柜中有几本真学?书的作者又是何等人品?我们谁都信得过,唯独信不过自己。我每日也是读经,听很多大师言讲,读经不必思考经文之意,读久了智慧自然就开了,还有人行住坐卧时时口中念诵咒语,现在想来,只不过是执用返体,事倍功半的做法,心中本不静,妄图用口中不停念诵之经文咒语让心安定下来,如果这样可以,我们又何必读经呢?读任何文字,又有何别?而为何不先反观内心,反省内心,思考自身而后再读,再思呢?岂不事半功倍。

读书之前,读经之前,先要内察己心,内省己身,得遇名师指点,诚心读书,重在于行,抱一静心,不断靠近自身的太极真气,真灵真性才是根本。 三省吾身

算命、养生、修行我们该如何追根溯源?

三省吾身

而读书做学问之事最怕耐不住寂寞,当代社会人心浮躁,最怕寂寞,反省自身,更是如此,三五成群,今日小聚,明日大聚,聚在一起无非是东长西短,排解心中之压抑欲火,说到底,还是不能发勇猛之心内求自身之真。不知自身之太极真气本能包含天地之理,包含天地之中最大最真的乐趣。

当今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口老龄化,而老龄化后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空巢”老人的内心归属。说到底就是害怕寂寞,而怕寂寞之根本还是欲,情欲,性欲,种种欲,到了老时还是不明白性命的根本意义,还不知保护好自身最后一点太极元气。

算命、养生、修行我们该如何追根溯源?

耐住寂寞

现在想来,寂寞,独处虽然难耐,但也正是反观内心,反省自身,接近真气,返还太极的时候,说到底还是人人都忽略自身,忽略的我们自己做人的最根本的东西,先天元精,元气,元神。如果能时刻体察自身,自心的元阳真灵,豁然开朗,到时恐怕想寂寞也不能得了。

人,得天地之中,能静能动,谓之动物不可,谓之植物而亦不可,人乃动植中之灵秀者也。人乃不知人之所以为人,果何以保其人之真也?

书中云:“人乃天地之中之小天地,人能于初生之时,抱定真元,即至识欲一开之后,真元不失,即求名师,指点得了心性,指出元机,将外物一齐扫净,内念丝毫不分,主一无适,守定中宫,将四象五行,合于一处,入于鼎中,炼有形归于无形,炼有象乃成无象,此时混混沌沌,即如太初之始,然后药物自来。采之烹之,火候一到,自然结成金刚之体。”

按书中所言,“人能于初生之时,抱定真元,即至识欲一开之后,真元不失”,愚人已经难以做到,但能趁真元未尽之时,得遇名师指点心性,力争做到自己的目标:“抱一静心、读书爱身、耐住寂寞、安贫乐道”,也不枉为人一回。

而我们在向内以求自身之元阳真灵之时,可否多从人事?观古今中多少大德圣贤多隐居深山,以求静心修行,即使当今社会,舍去百万身价,隐居深山修行者也不在少数,然读此书,方名一理:人事未尽,大道远矣。

算命、养生、修行我们该如何追根溯源?

隐山修行

书中云:“精进之理,尔等晓否?此道知之者鲜,闻之者希,即道所谓金丹,释所谓了性,儒所谓神化。人自明心见性以后,本来良知良能,①一一悉了于心,而神化之道,未曾闻也。此道乃是古圣未传之密,何以不传?恐其世间之人,不明一贯之理,而执虚守寂,入于异端,将筑基炼己之功夫,未曾阅历,而即谈元,致使学道者不修五伦,不尽五常(人不成人,安望成圣?)将性中之固有,职分之当然,一概扫除,妄称了道,假仙释之名,藏无为之拙。孤守空寂,坏其真传,将生生不息之理,而归于一一执中之权,使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敬之道(人事未尽,大道远矣。),一一扫而除之,抛其妻而别其子,使国无桢干之臣,家无蟲干之子,为世间之罪人,尚在不及,又安望夫成仙成佛!”

此言真可谓振聋发聩!读此书方知:天一生水乃为天地万物本源,天若不生,不行乾健之道,则天不生,天不死,天不生则万古不变,天既生则有始有终,天且不惧生死,人岂能为己之长生而不行人道?上天有好生之德,行乾健之道,人自当相仿天地,内静己心,身行大道,尽人事,听天命!

算命、养生、修行我们该如何追根溯源?

水利万物而不争

修行之道,在于在道上行走,苟且安神,岂能得道?西游记中唐三藏自幼出家,久居禅寺,如果隐居深山,吃斋念佛即可成佛,为何还要行十万八千里,度过九九八十一难方成正果?由此看见,即为人,必须行人道,只有在行中抱一静心内求己之先天太极真气,不在外界七情六欲沉沦,方能成其大道。

我等不求成圣,成佛,但更应尽人事,发勇猛之心,近于道,临死之前,明得生命本源之一二,也不枉为人一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