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不懂生命的来源,如何修道?汉民族的劣根性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唯吾将以为教父。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不懂生命的来源,如何修道?汉民族的劣根性

大道产生一,一就是道产生的组成世界的基本微粒。这个基本微粒会形成两种性质相反的物质,就是阴和阳。正如磁铁就是基本的原子构成,这些原子形成磁铁的正极负极,或者南极北极。磁铁从宏观上看,就是由正极负极构成。人也是由无数分子原子构成,形成了男女。人类就是由男性和女性构成。

阴阳是两种性质相反的物质,阴阳进行组合,就会产生世间万物。世间万物的祖先,就是阴阳。比方说,八卦里的三阳,是天。两个阳夹一个阴,构成火。两个阴夹一个阳,构成水。

世间万物都是由阴在外包着内部的阳形成,比方说,肌肉属于阴,骨骼属于阳,肌肉骨骼就构成人体。汽车轮子,轮胎是软的,属于阴,内部是刚硬的轮毂,轮毂属于阳。

万物都是阴气包含着阳气,阴气是收敛作用,阳气是扩散作用,阴阳在互相冲击震荡,产生了新的生命。

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如果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却反而得到减损。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强暴的人死无其所。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这一段明显是给汉武帝讲解道德经时,加上去的。)

敦煌藏经洞中发现的老子《老子·德道经》写本,多以《德经》为上卷,《道经》为下卷,不分章,与今天流传的《道德经》上下二卷(《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次序不同。

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给几千年来的老学研究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光明。帛书《老子》有甲、乙两种版本,皆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尤其乙本在两篇后分别有“德”、“道”二字,明确分出篇名。 不仅如此,先秦韩非子《解老》《喻老》亦言德在前,汉代张道陵《老子想尔注》虽保留已不完整,但可以看出其以《道经》为后。可见,《老子》实为《德道经》。 可见《老子·德道经》以“德”、“道”分上下是战国以来的旧传,符合老子淳德归道、全德复道的本意。

史称汉武帝刘彻继位后,喜好儒术,从此运用黄老学说修身治国的方略就被逐步抛弃。同时,汉武帝不满太皇太后祖母的管制,在武帝六年时,武安侯田蚡向汉武帝献策曰:“绌抑黄老,崇尚儒学”(《史记》)。而且有一位“弃孔学仁治之灵魂,独采义治为法用”的异变型儒学者董仲舒亦向汉武帝献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全面以“三纲”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人分等级的观念,完全取代“道生之,而德畜之”的万物平等、和睦、慈爱共生观。同时,也替换了孔子正儒学中的仁政观,彻底否定了亚圣孟子的“民贵君轻”、“臣可易君”等思想。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不懂生命的来源,如何修道?汉民族的劣根性

就这样,在学术上一个“狸猫换太子”般的巨大转变悄然地在中国社会中发生。文化学术专制的枯井,在“尊皇贵权”的奉迎之中赫然诞生。老子五千言中的一些关键字句也被加以篡改。 例如

1、书名是《德道经》,而不是《道德经》‘

2、“上善治水”,而不是“上善若水”;

3、死不忘者,寿也,而不是“死而不亡者寿也”。

4、将影响儒学“独尊”的字句“中”改为“冲”

等等 ……

老子的五千言虽然保留下来了,但经过一翻编修和颠倒篇序,编修成了现在的通行版,已经把部分原意篡改了。

表象上仅仅是修改了一些内容,其实从此开始,汉族的主要劣根性逐渐形成:

1、不尊重历史;

2、只向上负责,唯命是从的奴性。

3、信仰缺失,惟利是图。

4、根本的一点:讲儒术、为权力服务,无德无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