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成绩单(2001—2017)

从2001年到2017年,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多边经贸合作纲要》为指导,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成就斐然。

有关区域经济合作的法律文件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间关于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目标和方向及启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进程的备忘录》(2001年9月)

《上海合作组织中期发展战略规划》(2012年6月)

《上海合作组织至2025年发展战略》(2015年7月)

《2017—2021年上海合作组织进一步推动项目合作的措施清单》(2016年10月)

区域经济实现快速增长

2001年至2017年间,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经济大幅增长,成为世界经济史发展中的一大亮点。

2017年,上海合作组织6个成员国(中、俄、哈、乌、吉、塔)GDP总额约为12.63万亿美元,比2001年的1.67万亿美元增长了7.56倍。2017年,中、俄、哈、乌、吉、塔6国GDP比2001年分别增长9.1倍、4.8倍、7.1倍、7.2倍、4.7倍、6.58倍,均实现跨越式增长,增幅皆高于同期全球经济增长速度。

2017年,新加入的成员印度、巴基斯坦GDP分别为24390亿美元、3044亿美元,同比增长7.2%和5.3%,也保持着上升势头。

区域贸易规模迅速扩大

1.自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以来区域整体贸易实现高速增长

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6个成员国贸易总额为6720亿美元,2017年,这一数字则为4.90万亿美元,增加了7.2倍。其中,中、俄、哈、乌、吉、塔6国的贸易额分别比2001年增长8.2倍、3.73倍、3.7倍、4.5倍、5.9倍、2.6倍。印、巴加入后,2017年,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贸易总额则达到5.719万亿美元,区域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

2.成员国间贸易联系日益加强,相互成为主要贸易伙伴

2017年,中国与各成员国贸易额达2168.96亿美元。其中,中国成为俄、吉、印、巴第一大贸易伙伴,哈、乌、塔第二大贸易伙伴。其中,中俄、中印双边贸易额分别占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贸易总额的38.7%和39.4%。与此同时,与上海合作组织其他成员国的贸易额在各成员国进出口贸易额中的比重均在不同程度上有所上升,区域内贸易比重明显增加显示了区域经济合作的成效。

区域吸引外资规模快速上升

2017年,上海合作组织6个成员国FDI流量总额为1787.71亿美元,比2003年的636.99亿美元增长2.8倍。

1.成员国之间的相互投资也大幅增长

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17年9月底,中国对各成员国累计各类投资超过846.2亿美元。目前,中国已成为乌、吉、塔第一大投资来源国,俄、哈第四大投资来源国。与此同时,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对华投资日渐活跃。截至2017年9月,各成员国来华投资总额累计达20.6亿美元。

2.相互投资领域、投资方式和投资主体呈多元化态势

投资领域由资源开发、农业、加工业扩大到基础设施建设、机械制造业、服务业等;在投资形式方面,除直接投资外,还有中长期贷款、股权、财务投资、合资基金以及对外援助等多种形式;从投资主体看,为数众多的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也积极参与了区域经济合作。区域投资合作的扩大极大地带动了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促进了区域贸易的发展。

多领域便利化取得明显进展

1.制度性安排逐渐推进。上海合作组织贸易便利化工作组完成建章立制并已召开3次会议,为研究制定贸易便利化切实举措奠定基础。

2.互联互通建设成效大。2014年各成员国共同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间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协定》,该协定有利于提高成员国过境运输潜力,深入推动区域互联互通,提升成员国间经贸合作水平。近3年,一系列互联互通项目在俄、哈、乌、塔等国“开花结果”,中欧班列、双西铁路、安格连—帕普铁路卡姆奇克隧道、达特卡—克明项目、艾尼—彭基肯特高速公路和瓦亚铁路项目等一批示范性基础设施领域项目顺利完成,连接本地区的能源、交通、电信等网络初显轮廓。

3.海关通关、支付结算、检验检疫等方面的便利化皆取得进展。成员国就推动上海合作组织信息高速公路和利用电子签名进行跨境电子合作示范性项目达成共识,极大地提高了双边及多边贸易的便利性。中国与俄、哈、塔、巴还签订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2017年3月,中国工商银行(莫斯科)股份有限公司在莫斯科正式启动人民币清算行服务,进一步便利人民币在中俄经贸中的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