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姥山福鼎白茶與宋代鬥茶!

太姥山白茶以其特有的白茶品位,神奇的白茶功效和藥用功能,高超的太姥山白茶製作工藝和加工藝術,引來和傾倒了歷朝歷代的文人和品茶高手,他們或著文,或吟詩,或作記,熱情謳歌了太姥山白茶的精妙和神奇,記載了有關太姥山白茶的傳說和各種加工工藝,傳承了太姥山白茶的文化。

太姥山福鼎白茶與宋代鬥茶!

太姥山白茶的揚名還與鼎鼎大名的唐代茶聖陸羽有關,據《茶經》載“永嘉東三百里有白茶山”,在陳椽先生編著的《茶業通史》中說“永嘉東300裡是海,是南300裡之誤。南300裡是福建的福鼎,系太姥山白茶原產地。”陳椽先生此說應該肯定。太姥山白茶到明清時期己極其有名,史料記載也最詳。

太姥山福鼎白茶與宋代鬥茶!

宋代,朝廷在地方建立了貢茶制度,地方為挑選貢品需要一種方法來評定茶葉品位高下。根據點茶法的特點,民間興起了鬥茶的風氣。

鬥茶,多為兩人捉對“撕殺”,三鬥二勝。決定勝負的標準有兩條,一是湯色,二是湯花。湯色即茶水的顏色,以純白為上。青白、灰白、黃白,則等而下之。

色純白,表明茶質鮮嫩,蒸時火候恰到好處,

色偏青,表明蒸時火候不足;色泛灰,是蒸時火候太老;

色泛黃,則採製不及時;色泛紅,是烘焙火候過了頭。

太姥山福鼎白茶與宋代鬥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