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企業上市的一些個人思考|投行實務

關於企業上市的一些個人思考|投行實務

關於企業上市的一些個人思考|投行實務

大量中小民營企業經歷過多年創業後,其自身的發展進入了一個瓶頸階段,或需要進一步提升技術走上新的發展階段,或需要更加規範運作,使企業從家族企業轉換為公眾公司,因此,上市無疑就成為了很多創業者面對的重大課題。

01

上市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應該說上市好處很多,但是最明顯和基礎的當然是融資和交易功能,畢竟所謂的上市就是集中到一個地方進行股票交易。

其實,普通的公司也可以融資和交易,但是上市之後一個公司的融資和交易功能將變得很強大。這是因為公司股東人數可以突破200人的限制,可以採取先進的交易方式和系統,可以在全國範圍內進行交易等等,進而活躍的交易也為融資的便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定價和流動性)。

關於企業上市的一些個人思考|投行實務

關於企業上市的一些個人思考|投行實務

但從做生意到玩資本有很大的差別,做生意是一塊一塊地賺,而玩資本就是玩槓桿。

比如你公司原來年初股東擁有的淨資產是二個億,經過一年的辛苦運營,公司淨利潤是一個億,那麼傳統意義上,公司股東的淨資產就是三個億了。如果你真的要去把公司賣掉,我相信沒有股東會願意以3個億賣掉,因為公司含有商譽品牌等一些或許沒有在資產負債表上反映的“價值”,你或許會要求按照10個億去賣(對應併購市場常見的10倍PE估值);如果你去上市的時候要募集新的資金,那麼或許那個時候的募集資金就是按照100億元的估值去算的。

關於企業上市的一些個人思考|投行實務

因此,在投行資本眼中,比如A公司實現淨利潤2000萬量級到6000萬元量級只是三倍增長;但從資本思維看,公司市值能從2個億起碼漲到30個億(增長15倍),因為這其中跨越了能否IPO的門檻,公司只要IPO成功,基本的殼價值都在30億以上。

當然,對於中國很多企業而言,其利潤從幾百萬增長到兩三千萬這個坎還比較容易過,但是要做到五千萬、一兩個億的階段則非常難。很多企業利潤長期徘徊在兩三千萬之間而難以增長,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一個企業從幾百萬利潤做到兩三千萬利潤的增長,也許依靠特別牛的領頭人可以實現。但是若想再往上走,就需要強有力的團隊凝聚力、組織管理系統、文化凝聚力以及規範性的運作。如果完成不了這個轉型,這個企業就做不大。

總結而言,企業經營就是一個擺脫成功偶然性,不斷走向成功必然性的過程。

02

要不要去上市

具體企業是否選擇啟動上市,除了對利弊(關於掛牌上市的利弊分析下次專門刊文進行分析)進行充分分析,還要考慮如下幾個因素:

第一,企業的發展階段

每次有創業老闆朋友來跟我討論是否要進入資本市場時,我首先會問現在企業具備多大規模?發展到什麼階段了?

企業到了一定規模做這件事情就水到渠成,太小了暫時還是不要考慮了,揠苗助長肯定是不行的。企業只有到了一定規模,才需要更多外部力量,需要激勵員工,需要更多的錢和資源,此時便需要進入資本市場來借力。而“集權不透明,運作高效率”才是適合小企業的模式。

從企業自身發展的角度來看,如果是業務還在高速發展的公司,過早地成為一家受到嚴格監管及需要詳細信息披露的公眾公司,也有可能導致公司喪失業務發展和競爭的靈活性,不利於公司成長。

實際上,有的企業本來好好的,結果一上市反而倒閉了,很多15年一窩蜂去新三板掛牌的早期公司應該有比較深刻的教訓。因此,這一波趕時髦去港股上市的小企業也要高度注意了!

第二,企業所處的行業特性

有些行業明顯更受資本市場青睞,有些行業在資本市場則不是很受歡迎或者不是很合適。

有些不方便披露過多信息的行業,比如醫藥銷售等;還有些落後淘汰產能的夕陽產業、國家政策限制(房地產)的產業,以及天生財務不規範(農業、餐飲)的產業也應謹慎考慮;同時,明顯缺乏核心競爭力(純粹貿易型)的企業也需謹慎考慮。

關於企業上市的一些個人思考|投行實務

第三,企業所處的競爭環境

如果排名在你前和後的競爭對手都進入了各種資本市場,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你可能需要趕緊行動起來,因為當競爭對手進入了資本市場後,很可能會發展的比你快,你原有的行業地位很快就保不住了。這個時候,企業所處的競爭狀態,會迫使其不得不走向資本市場。

比如連鎖火鍋第一股呷哺呷哺於2014年赴港上市,IPO後的新店擴張和業績增長,讓同行看到了資本助力在餐飲行業的重要性。雖然呷哺呷哺和海底撈有著不同的定位和目標市場,前者定位於大眾市場的快速休閒火鍋,後者定位於中高端市場的傳統火鍋,但兩者都在積極開展新的業務,開拓新的市場,未來兩家火鍋業務的目標消費群體會出現一定重合,火鍋之外開拓的新業務比如茶飲也會存在競爭。在火鍋市場,已經上市的呷哺呷哺對海底撈存在潛在的威脅,這或許也是海底撈赴港上市的重要考量之一。

還有之前號稱不上市的順豐,最終打臉申請上市,應該也有競爭對手“三通一達”的刺激。

K先生在和創業老闆們交流的時候一直也說,生在中國,你不想做大做強,想守住現有的一畝三分地也很難,因為別人不允許你守成,

整個國家的產業集中度在不斷地提升。

03

去哪裡上市

至於去哪裡上市,一般主要考慮各交易所的上市條件,也就是企業是否具備這些條件;在符合人家設置門檻的前提下,再去考慮各個市場的估值水平、再融資能力、上市所需要的時間、可控性等等,當然,成本也是一個重要參考因素。

目前,中國大陸地區全國性的證券交易場所主要是滬深交易所和全國股轉系統,應該說這些各大交易所還是以錯位競爭為主,都有各自的服務目標群體。

關於企業上市的一些個人思考|投行實務

而海外市場主要是美股和港股,一上來和我來說什麼韓交所、新交所、澳交所,甚至是荷交所的,我基本都是直接拉黑的...

而最近特別火的就是港股了,K先生就多說幾句:從實際交易的情況來看,大多數香港投資者仍看重上市企業的現金流、穩定度和盈利可預期性,較多地以市盈率定價,對於業務仍處於成長期的企業不利;同時,IPO發行量小的公司難以獲得機構投資者的認可和關注,上市後流動性較差或股價較低,甚至有可能出現一二級市場價格倒掛的風險。

應該說,對於短期內受限於監管政策或盈利要求而無法在A股上市的企業而言,如互聯網金融,民辦教育、電商、社交等行業的企業,如果對於上市時間要求較為迫切,可能香港上市相比A股會更理想。同時,一些擁有國際業務及全球品牌的公司,可以藉助香港IPO過程在國際資本市場上宣傳、推廣公司業務。

04

其他注意事項

據公開資料統計,一家企業從開始啟動改制到上市成功,平均需要5.56年時間。所以時間上不用太著急申報,紮實打好基礎才是關鍵,待項目成熟,歷史不規範的事情得到較好解決,或以時間換空間後,不再存在問題,那時候再進行的申報,或許會在會里審核時走得更快、走得更順。

曾經就有一位圈內大咖向K先生吐槽,去年很多A股申報項目的材料是粗製濫造的,至少沒有等項目成熟就申報了,然後再撤銷回來,毫無意義,中介機構浪費了時間和機會成本,也使企業背上了本不該支付的沉重負擔。

因此,中介機構是否靠譜對於企業發行上市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其實很多中小企業IPO之路如此坎坷,與中介團隊不靠譜存在很大關係。

而優質機構對公司穩妥、高效上市至關重要。頂尖的機構理解自己的職責邊界,並能在危機的時候幫公司解決問題,將複雜問題簡單化。

關於企業上市的一些個人思考|投行實務

關於企業上市的一些個人思考|投行實務

上圖為國內上市主要中介機構的職責

最後,K先生還要提示企業要正確定義中介機構的作用。中介機構是服務機構,不是公司朋友,不是所有的問題都可以通過向一箇中介機構吐苦水來解決的。

而菁財資本這樣的賣方常年顧問可以協助企業做好上市時機,及券商、律師、會計師等中介機構的篩選,並在企業與中介機構之間進行協調,對企業上市全程進行監控,把握進度與問題協調。同時,隨時跟蹤IPO上市的最新政策與動態,根據情況調整公司上市的進程與策略。

企業IPO是一個系統工程,要做系統的統籌和長遠規劃,切忌走一步算一步,拍腦袋做決策。在IPO過程中,走出去的每一步都像潑出去的水,無法回頭,因此企業在專業的資本運作團隊的指導下,進行這些動作會更加穩妥。因此,企業應該有一個3-5年的頂層資本規劃(菁財資本的品牌服務項目--《成長期公司頂層資本設計規劃》),並按時間節點按部就班地做IPO準備階段的事情。

任何人都沒有所謂的上帝視角,商業實戰也沒有所謂的“如果”以及“重來一次”的可能。因此任何事後諸葛亮的評價都於事無補,我們只能在事前保持足夠的市場敏感度,至少創始人或者CEO腦子裡要有這個意識。

K先生認為,與其去猜審核政策的變化,抓緊時間規範發展或許才是成長期創業公司最重要的事情。獨角獸上市的推文、IPO門檻提高的推文可以欣賞和了解,但修煉內功才是更多中小民營企業發展的重中之重。

關於企業上市的一些個人思考|投行實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