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不懂識人用人,誰幫你成就大業?

夫聖賢之所美,莫美於聰明;聰明之所貴,莫貴乎知人

”,這是《人物誌》開篇中的一句話。大意是,最聰明的人,莫過於知人。善於知人用人,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曾國藩可以說最擅長這個了,他正是以善於發現人才、使用人才而著稱的。

他曾說:“鄙人閱歷世變,但覺除得人之外,無一事可恃也。”他認為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多,但是除了知人用人這塊,沒有什麼可以驕傲的了。可見他對知人用人的重視。

曾國藩:不懂識人用人,誰幫你成就大業?

1、為什麼曾國藩這麼重視人才的發現和培養呢?

“千羊之裘,非一腋可成;大廈之傾,非一木可支”,面對當時內憂外患的大勢,曾國藩認為國家需要振興,社會需要發展,就需要大量與之相適應的大量人才,所以,對人才的需求曾國藩一直掛在心上,至於需要多少人才,當然是多多益善。正如因此,曾國藩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蒐集人才。

他在京師為官的時候,曾國藩就曾向年輕的咸豐皇帝兩次上疏,建議他重視人才的使用、培養,甚至還向皇帝推薦了5位傑出的人才。

曾國藩:不懂識人用人,誰幫你成就大業?

2、曾國藩是如何發掘人才的?

在治軍以後,曾國藩更是重視人才的發掘,曾國藩求取人才更是到了極致的地步,真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他是什麼手段都用。他會根據不同對象,或結以交情,或待之以誠,或激之以情,正如他自己所說如白圭之治生,如鷹隼之擊物,不得不休”“又如蚨之有母,雉之有媒,以類相求,以氣相引,庶幾得一而可及其餘”

曾國藩每到一個地方,都會四處去打聽當地的人才,在江西、皖南、直隸等地,他一到任就發佈求賢令。他的幕僚中如王必達、程鴻詔、陳艾等人都是通過求賢令來到他身邊為他出謀劃策的。

淮徐一路自古多英傑之士,山左中州亦為偉人所萃。

本部堂久歷行間,求賢若渴,如有救時之策,出眾之技,均準來營自行呈明,察酌錄用。

如有薦舉賢才者,除賞銀外,酌予保獎。借一方之人才,平一方之寇亂,生民或有蘇息之日。

正是曾國藩這種求賢若渴的態度,薛福成(近代著名的外交家)給曾國藩上了一道《萬言書》,曾國藩看後非常讚賞,把薛福成留在身邊,讓他處理洋務。

除了這種求賢令,曾國藩還有其他的手段尋找人才,那就是讓別人推薦。每當他在與人通信、交談之後,都會非常誠懇地請求對方給他推薦人才。方宗誠、陳艾都是吳廷棟推薦的;吳汝綸是安徽人,是方宗誠推薦入幕的;凌煥是劉星房推薦的……容閎則是李善蘭、張斯桂、趙烈文三人推薦的。

曾國藩:不懂識人用人,誰幫你成就大業?

3、曾國藩是如何吸引人才的?

人才來了也得有適合人才發揮特長的環境,不然人才也會被庸才同化。所以,曾國藩十分注重革除用人唯親之弊。

不敢惡規諫之言,不敢懷偷安之念,不敢妨忌賢能,不敢排斥異己,庶幾藉此微誠,少補於拙。

在家書中,曾國藩也不忘給弟弟講述如何對待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求人自輔,時時不可忘此意。人才至難,往時在餘幕府者,餘亦平等相看,不甚欽敬。洎今思之,何可多得?弟當常以求才為急,其閶冗者,雖至親密友,不宜久留,恐賢者不願共事一方也。

在封家書中,曾國藩告訴他的九弟,要想成就一番大業,沒有人才輔佐是不行的,所以一定要時時記得這一點。人才是很難得的,過去在我的幕府中的人,我只是平等相待,不很欽佩,如今想起來,獲得這麼多的人才,那是多麼不容易的事啊!弟弟應當經常去求見拜訪人才,向他們請教問題,至於軍營這種那些平庸的人,關係再親密,也不能留在身邊,不然的話,真正的人才不會來你身邊共事的。

曾國藩:不懂識人用人,誰幫你成就大業?

曾國藩正是用這樣的手段和精神去搜集人才、聚集人才、留住人才的。

容閎在《西學東漸記》中記載:“當時各處軍官聚於曾文正之大營者,不下二百人。……總督幕府中亦有百人左右。幕府外更有候補之官員、懷才之士子,凡法律、算學、天文、機器等專門家無不畢集。

曾國藩對人才的重視,正是他日後成就“大業”基礎,縱觀曾國藩一生,推薦擔任各級官吏的各類人才有1000餘人,其中擔任巡撫一級的官員就達幾十個,著名的有李鴻章、左宗棠、沈葆楨等;而其他管局要職的更多。

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籬笆要想牢固不壞,需要多個結實的木樁來支撐,一個人要想有所成就,需要多個優秀的人來幫助。小事業靠單幹,大事業靠合夥,單人成不了大事,一人成不了英雄。所以,要成大事,就必須要團結一批有才幹的人才,做到群策群力,同舟共濟,共赴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