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习俗防病养生的秘密!跟着中医养生过端午

如果你最近有去市场,看到粽叶出现,就是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快到了!


端午习俗防病养生的秘密!跟着中医养生过端午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因时值夏季,是许多传染病流行的季节,自古便有许多防疫的习俗流传下来,如挂菖蒲、艾叶等。加上爱国诗人屈原的传说,包粽子、划龙舟等活动,更加深了端午节的重要性,其实这些特有习俗都有其特别的意涵。


为何要挂菖蒲、艾叶?作用为何?

端午习俗防病养生的秘密!跟着中医养生过端午


中国古时候认为农历五月五日是一年当中,正式进入阳气最旺的日子,所以「端午节」又有「端阳节」之称;而一天当中,阳气最旺的时辰又是正午的午时,即中午 11 点至下午 1 点,故亦称「正阳节」。

唐代以前,人们把每月的初五,都称为端午;直到唐玄宗作 《 端午 》 诗,诗中提到「端午临仲夏」等词句,五月五日才渐渐被称为端午。

而农历仲夏五月,自古就有「恶月」、「毒月」、「死月」之称,原因是这时节,山林间常常瀰漫着有毒山岚瘴气,此时又是动物离开冬眠,进入活动频繁的时期,毒蛇、蜘蛛、蜈蚣等有毒动物和昆虫特别多,加上天气炎热,细菌容易孳生。

由于古时候医学不发达,加上迷信,往往以为与鬼神作乱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古人认为这就是「瘟疫」的发生。

于是每逢端午节便会于门口插上艾叶、菖蒲。菖蒲在药典中记载「辛苦而温,芳香而散」、「去湿逐风」、「解毒杀虫」等功用,又因形状似剑,故又有「水剑」之称,将之挂于门上,可以驱鬼辟邪。

艾叶或称艾草,芳香、苦燥辛散,能理气血、温经脉、逐寒湿,用来预防瘟疫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烟燻法,将成熟艾叶放于盆子里,然后点燃;



但不能以明火(旺火)的方式,因为只有利用艾叶烟燻,燃烧不完全时所产生的挥发油,才具有杀菌的功效,也才能达到除疫避虫的作用。除此之外,我们 亦可在庭院里种些艾草和除蚊菊以达到相同的目的。

戴香包的目的为何?一般香包内放些什么中草药?

端午习俗防病养生的秘密!跟着中医养生过端午


而小孩于端午节配戴的香包,其内多为艾叶、木香、小茴香、桂枝、藿香、薄荷等成份,具芳香化湿、开窍避秽之功效,与菖浦、艾叶的避秽臭、除瘴疠有相同祈福概念。

雄黄酒主要作用为何?现代人为何不再喝雄黄酒?

端午习俗防病养生的秘密!跟着中医养生过端午


另一习俗喝雄黄酒,李时珍所着之「本草纲目」记载,「雄黄味辛温有毒,具有解毒,杀虫等功效;主治百虫毒、蛇毒」。



因此用雄黄可以杀毒远蛇,杀菌防腐,若浸于米酒或高粱酒而制成雄黄酒,则可外用涂擦于疔疮、疥癣等皮肤病。但现在科学已经証实「雄黄」为有毒矿物,不宜内服,提醒国人必需慎用。

粽子除了传统用的糯米、咸蛋黄及肥肉,我们亦可用哪些材料替代?

端午习俗防病养生的秘密!跟着中医养生过端午

吃粽子过端午,是最为应景的习俗,在这个节日,许多餐饮业者纷纷推出各式各样的粽子,以讲究营养均衡的现代社会而言,如何吃的美味且没有健康负担,正是在我们大啖肉粽之际所需面对的问题

随着现代越来越注重健康饮食,我们不一定要照传统方法来包粽子,不妨制作现代健康概念粽。

所谓的健康粽,多采用五谷杂粮来代替糯米,也可以在糯米中添加红豆、薏仁或麦片等,以增加纤维含量,或者多放点蔬菜等纤维质含量高的素材,如香菇、竹笋等。而内馅部分,最好用腌料略腌即可,不必再下锅炒过,用瘦肉代替咸蛋黄及肥肉。

而在食用之际,少放一些调味料,如酱油、甜辣酱等含钠量高的调味料。如果我们能选择少油、少盐、低热量的粽子,就可以过个健康轻松没有负担的端午节。或者我们也可以选择养生药膳粽,来替代高热量的传统粽。

现代人过端午节要用现代人的新观念,对于好的传统活动应积极参与,如划龙舟、包粽子、悬蒲艾、挂香包等。也藉由过端午流传下来的优良习俗,再次提醒我们养生保健的重要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