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神洲几燕然——李白与新晃那些事

万里神洲几燕然——李白与新晃那些事

万里神洲几燕然

——李白与新晃那些事

夜郎故地——湖南新晃有个地名叫“大字湾”。

大字湾悬壁上有两个醒目大字——燕然。笔力苍劲,浑厚丰腴,远望清晰可见。

万里神洲几燕然——李白与新晃那些事

民国二十一年,晃县县长李奉三考察“燕然”,并在大字左边题跋:世传李太白题此,款识莫能辩,嗣而葺之,此韵事也!

“燕然”果真是李白题刻的吗?且看:

李白在长流夜郎那段时间里,有两首诗中写过燕然。

一是《长相思.二》,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

二是《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一诗中记有“呼吸走百川,燕然可摧倾”。

燕然,本来是一座山,在今蒙古境内,原名杭爱山。历史却付与它两层意思。

一是功名。秦汉时期,每一个武将,都把“封狼居胥”、“燕然勒功”当成毕生追求。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了功名未就,思念回不去的故乡的愁怅。

二是边关。代指偏远寂寞和孤单。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遇候骑,都护在燕然”,描写的是边关的悲凉。

李白题刻“燕然”,是很符合当时他的心境的。

万里神洲几燕然——李白与新晃那些事

公元757年冬,李白因附逆罪本该腰斩,幸得郭子仪力保流徒一千里到夜郎。

流徒夜郎,功名从此如流年逝水,对家人和朋友的思念也“忆君迢迢隔青天”……

越想越痛,越痛越想。李白不由悲从中来,挥泪题下“燕然”二字,勒石大字湾。把愁绪和功名永远留在不会说话的石头上!

这种推测,是合情合理的。但有人会说,李白流放地是贵州桐梓夜郎而非湖南新晃夜郎。

如无铁的证据且慢下结论。

万里神洲几燕然——李白与新晃那些事

新晃在贞观八年公元634年设置过夜郎县。李白流放的夜郎当然是唐朝设置的夜郎,而非秦汉的夜郎,也不是今日我们民间探讨的夜郎。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就标明当时的夜郎就是王昌龄贬谪地——湖南洪江市的周边。

而且,唐朝中后期,王昌龄、柳宗元等等文化人都贬往湖南。因为唐玄宗被封过楚王,习惯把湖南当成王土中的王土。此后,流放湖南慢慢就成了一种方向,包括最得宠的高力士也贬往湖南洪江。

在浔阳(今江西九江)犯事的李白当然是就近流放湖南新晃的夜郎。

再有,李白当时是流徒一千里。九江到新晃一千里多一点,到桐梓怕就是“三千里路云和月”了。

有人还会质疑,李白根本就没到过夜郎。并以诗为证中途就遇赦。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用这首诗证明李白中途遇赦没到过夜郎,时间逻辑上是有错误的。

李白长流夜郎是公元757年冬。《早发白帝城》写于759年。

江西九江至白帝城(今重庆奉节)最多用三个月时间。朝庭是不允许一个罪人一路游山玩水,三年而不至的。

这三年时间,李白哪里去了?

李白自己讲他去了夜郎,而且在三十多首诗里提到过夜郎。

“辞官不受赏,翻谪夜郎天;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

《 忆秋浦桃花旧游.时窜夜郎》更是写道,“三载夜郎还,于兹炼金骨”。

新晃民间世传李太白来过的故事很多,可考痕迹也有几处。

大字湾的燕然赫然还在,龙溪古镇的镇江阁也一直设有李白读书台……

霜叶唐时路,风骚楚客心;

笛声中夜发,似怨五溪深。

诸君,唐朝我们是回不去了,龙溪古镇,笛声悠悠,五溪幽幽,仿佛还流淌着唐朝的声音。你来,我们一起寻找李白!


湖南新晃宣传文旅+

监制:中共新晃县委宣传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