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談判,中國企業到底能獲得什麼?

中美谈判,中国企业到底能获得什么?

導讀:中美貿易談判終於達成了部分共識。令不少國內企業家擔憂的是,這一次中美雙方達成的合作,是否會造成一些本土企業的利益受損,甚至處於競爭劣勢呢?

閱讀本文,馬薩諸塞大學洛厄爾分校創業與創新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孫黎教授分享了他的洞見。

消息傳來,為期2天的中美貿易談判宣告結束,雖然中美只就部分經貿問題達成共識,然而特朗普已經在推特上給自己的談判團隊叫好。

這注定是一場艱難的談判,雙方放在賭桌上的賭注實在太大,短期估計難以達成和解。

中美谈判,中国企业到底能获得什么?

但回想當年WTO談判,中國與其他國家都已經達成協議,美國是最後最難啃的骨頭。後來在膠著階段,關鍵時刻,朱鎔基一聲令下,協議最後不也談成了嗎?當時看似中國放棄了許多巨大利益。但歷史數據表明,在國際貿易歷史上,中國是全球各國加入WTO後經濟受益最大的國家。許多國家,例如印度與越南,也都紛紛向中國學習,將國際貿易成為全球化時代的立國之本。所以從中美兩國未來、國際貿易可以共同分享的紅利角度看,我們大可為決策者與談判者放心。

但我們擔心的是,這一次,是否會因為中國達成貿易合作,一些本土企業的利益會受損,甚至處於競爭劣勢呢?

筆者最近出版的《藍軍戰略》一書有一個主要觀點就是,企業的發展,一定要人為創造出紅軍的對立面——藍軍,在矛盾的張力中推動陰陽轉化,使企業不再死氣沉沉、熵值增加,同時在衝突中增加活力,在複雜、動態環境中增加延展性與反脆弱性,從而實現奇正相生。

從這個視角出發,我們可以得出三個預測:

01 從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中,中國企業家比美國跨國公司更快獲得收益

仔細看美國代表團的談判條件,第二部分就是要求保護美國科技和知識產權,要求“中國將立即停止提供扭曲市場的補貼和其他類型的政府支持,這些補貼可能有助於創造或維持中國製造2025年工業計劃所針對行業的過剩產能······中國將消除有關技術轉業的特定政策和做法······中國將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執法力度。”

三位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管理學者Huang、Geng、and Wang (2017) 在《組織科學》發表的文章認為,中國企業往往深深植根於過去的非正式制度,對正式制度變革的反應不及在中國運營的西方企業。他們將2001年主要的中國專利法改革作為一個外生事件,該法律加強了先前保護較弱的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發現中國企業申請專利以及維護其專利要比西方公司慢。但在促進研發和創新地區,如果有高質量知識產權和法律制度,中國企業的覺醒反倒加快了。

這個結論與筆者最近在《國際企業評論》研究風險投資與跨國企業生態系統的一項研究異曲同工(Sun、Chen、 Sunny& Chen, 2018)。這項與上海交通大學陳潔等教授的合作研究表明,新興市場的跨國公司往往與風險投資公司一起合作,可以共同提升創業公司的創新活動的數量和質量。

也就是說,如果有更好的知識產權保護,風險投資將會更活躍,為中國新創企業提供更多更好的財務、法律、金融等方面服務,也能和跨國公司在一些先進產業共同投資,在戰略退出上實現更多的合作。

從這個意義上說,知識產權保護是一個地區創業生態系統的基礎制度架構,如果中美貿易戰能實現知識產權保護的一視同仁,反倒能消除國有企業利益集團獲取國家政策傾斜的優先權,更好地催生一個新創企業、風險投資與跨國企業相互競爭與合作的共生系統。

02 在以透明規則為基礎的競爭中,中國企業家將強者越強

美方代表的另一項核心要求是,要求中國在世貿組織關於解決爭端的規則和程序下,取消特定的非關稅壁壘。

“中國和美國將每季度召開一次會議,審議在實現商定的目標和改革方面取得的進展。”

事實上,WTO 是一個規則透明的全球通用遊戲,它以公平競爭和自由貿易的市場經濟為基礎。中國另一項巨大的WTO紅利,就是尊重非歧視原則、自由貿易原則和公平競爭原則,消除了國內各省之間的競爭壁壘,在過去的17年,能夠讓全國各省中最有競爭力的企業高速發展,打破省際之間原有的貿易壁壘,從而成為龍頭企業。

這一巨大的WTO制度紅利是許多中國經濟學家所沒有研究的。在進入WTO之前,中國各省因為經濟發展的不均衡,省際貿易壁壘窮出不盡。但在WTO以透明規則為基礎的市場競爭下,限制省際貿易、甚至縣際貿易等各種土政策一掃而空,不僅中國的外貿獲得更快的發展,中國企業家也可以利用本土廣闊的市場,實現最快的規模成長。

這次中美貿易戰後,進一步開放金融、保險、汽車等許多特許行業,看似給外資有了更好的進入基礎,但強龍不壓地頭蛇,事實上,本土民營企業可能將更快地抓住進入這些特許行業的機會。例如,中國移動互聯網交易的發展速度與質量已經超過美國,很多新創企業缺的是牌照。

03 中國企業家將加大對外投資,通過“一帶一路”國家轉移對美貿易逆差

美方代表還要求自2018年6月1日起 12個月內減少中美貿易順差1000億美元。

這是看似不可能的任務,但對中國企業家來說,卻是巨大的機會,那就是將一些產能轉移到“一帶一路”國家。日本和美國在80年代發生巨大的貿易衝突,簽訂《廣場協議》以後,日本的跨國公司實現了高速成長,將產能轉移到東南亞、到美國直接設廠。從藍軍的視角看,這也可能是中國企業跟隨的策略。

有趣的是,中國企業如何在一帶一路國家的投資中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與當地企業更好的合資合作?

能保護中國企業跨國利益的最大的尚方寶劍,可能不是該東道國與領導人的特殊關係,而是美方代表在談判教給我們的,如何在該東道國建立以透明規則為基礎的競爭制度,實現與當地企業的平等競爭與合作。

美國直到1891年才開始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美國經濟在全球崛起的時候,也是和英國、法國打過各種貿易戰(Peng、 Ahlstrom、Carraher& Shi, 2017) 。在各種貿易戰中,全球貿易的遊戲規則才更加透明,更加成熟。

我們樂觀地相信,貿易戰從上次美國總統競選以替罪羊的方式出現,也可能會在美國中期選舉前和平地解決,從長遠看,雙方的核心利益都是可以調和的。而在一個更加公平、透明,以規則為基礎的全球競爭機制下,中國企業家將告別過去野蠻生長的模式,有智慧地實現更快的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