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小學校長廖文勝:教育本身就是生活,它是一種藝術!

世界上沒有才能的人是沒有的。問題在於教育者要去發現每一位學生的稟賦、興趣、愛好和特長,為他們的表現和發展提供充分的條件和正確引導。

—— 蘇霍姆林斯基

巴蜀小學校長廖文勝:教育本身就是生活,它是一種藝術!

重慶巴蜀中學校長廖文勝認為

教育之源是生活

教育之根是生命

以德為先的教育理念

教育是一種啟迪

是一種激勵、是一種期待

是一種關懷、是一種給予

教育應該用心去體驗其中的愉悅

同時“要引導學生向大自然學習

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

教育本身就是生活,它是一種藝術

而對於生命的兩種認識

一種認為孩子來到

這個世界如同一張白紙

我們只需要填滿

一種認為生命與智慧是與生俱來的

教育就是把他原有的智慧激活

可以說是先天而來還是後天獲得

當我們面對孩子時

他肯定不是白紙

孩子的大腦不是容器

而需要等待我們去填滿

是一塊可以燃燒的煤

等待我們去點燃

廖文勝,重慶市巴蜀小學校長

國家教育部進入“當代中國教育家”

廖文勝曾任中國教育學會常務理事

中國教育學會小學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

教育部“更新教育觀念”全國巡迴報告團成員

重慶市巴蜀小學校黨總支書記、校長

重慶市教育學會副會長等職務

作為一名美術教師出身的校長

廖文勝是中國兒童美術教育改革的探索者

他所帶學生創作的135件

兒童美術作品參加了日本、美國、英國

等24個國家的國際兒童畫展覽

1994年獲四川省頒發的“小學特級教師稱號

”2002年被評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2004年獲教育部“當代教育家”稱號

先進的教育思想

和教育辦學理念都值得

從事教育行業的我們

共同探討和學習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近

巴蜀小學校長廖文勝

的“教育成長之路”

一同汲取他在“取經”之路

上的寶貴經驗

巴蜀小學校長廖文勝:教育本身就是生活,它是一種藝術!

青年校長

合川師範附小是合川的重點小學,廖文勝將學校的一間雜物室清理出半邊來作為畫室,並在學生中挑選了10名5-10歲的兒童組成興趣班,開始了艱難的探索。興趣班的學生不用交一分錢培訓費,學習的時間是每天下午放學到晚上9點。由於學校地處城鄉結合部,很多孩子都住偏遠的農村,因此,他每天晚上都要挨個把學生送回家。

1987年4月,廖文勝將只有6歲的學生陳軼的一幅版畫作品《共傘》寄向“波蘭彼爾納國際兒童版畫大賽”組委會,就再也沒有放在心上。誰知,一個多月後,校長突然通知廖文勝,合川縣教育局局長、縣文化局局長已經來到學校,趕快去見面。見面後,他們向廖文勝祝賀,廖文勝莫名其妙。經過解釋,他才知道,寄出去的作品一舉奪得波蘭彼爾納國際兒童版畫大賽惟一的大獎。1990年,廖文勝23歲,前任校長退休,他眾望所歸地走上了師範附小校長的位置。

推倒心牆

1993年3月,廖文勝被調到巴蜀小學做了一名普通的美術老師。從頭開始,他又找來5名9歲左右的小孩從頭輔導。一年以後,這5個孩子在文化宮舉行了“5人學生義賣書畫作品展”,所獲得的1萬多元收入全部捐贈給希望工程。由於廖文勝的出色教學,1996年,他升任巴蜀小學副教導主任;1999年,升任副校長。

聊文勝繼任校長後,遇到學校用地租賃到期的問題。廖文勝感覺到的是一種責任。“這件事情必須儘快解決,以時間換經費、以時間換髮展,否則,巴蜀小學要被拖垮。”他果斷地採取兩條腿走路方法,一方面,通過訴諸法律,了結與開發商的法律關係;另一方面,學校傾其所有,籌集800餘萬元退還了業主的購房款。同時,他以向開發商分期付款的方式,將老師的房子也置換到花園小區。“剩下的,就是自身發展的問題。”

營銷風波

由於公寓事件一拖就是幾年,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多對巴蜀小學不利的輿論影響,接下來廖文勝要做的,就是重塑學校的形象。他想到了了手提袋,“將巴蜀小學學生們燦爛的笑容印在袋子上,讓孩子和家長提著,一定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然而,這道風景線推出後卻在社會上引起了軒然大波,招來教育界同仁的罵聲一片——教育一直以來都是賣方市場,被稱為“ 市場經濟改革最後一塊堡壘”。而巴蜀小學卻打破常規,最先用營銷的手段傳播學校。

對於教育同行的指責,廖文勝不以為然,“學校是文化單位,我們營銷文化,營銷教育產品,有什麼不對?”隨後,他在巴蜀進行了一系列有違學校常規的改革,最先聘請專業的保安公司,最先聘請專業的保潔公司,最先聘請法律顧問……“ 把不同的職能交給社會成熟單位,而學校只專心於教育,將更有利於教育的專業化。”他解釋說。

經過一系列的營銷,巴蜀小學名聲大噪。但是,第二階段還有一項艱鉅的任務,就是,強化教師的專業化素質。為了達到這個目的,2002年暑假,廖文勝又走了一著奇招。當時,正值中國新一輪課程改革,“所有老師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很多老師,特別是年齡越大、越優秀的老師,可能越不適應這一場顛覆性的改革。廖文勝提出,“教師能走多遠,學生才能走多遠。”他決定將全校141名老師帶到中國師範教育的最高學府——北京師範大學接受培訓。

課程規劃

現在,巴蜀小學已經進入“穩定品牌、強化細節”的第三階段,廖文勝思考得更多的是,如何對小學的課程進行規劃,“為巴蜀100年作課程規劃”。他解釋道:“

不同的人生,應該接受不同的課程。規劃課程就是規劃孩子們不同的未來。 ——這是中國教育必須接受的挑戰。” 但是,廖文勝坦言,在中國,要做到這一點太難,“我們的課程,80%是固定死了的,只有20%的自由空間。”

以小學生的綜合實踐課為例。教委的要求是,每週必須有3節課,而巴蜀小學卻將這些課集中到一週上完,平常,只在每天下午上課前留出8分鐘進行自主活動,形成了大、中小結合的課程形態。結果,教委來檢查時,對巴蜀的作法提出了質疑。廖文勝反問,既然叫做綜合實踐課,課時分散,孩子們如何去綜合,如何去實踐?結果,教委同意了廖文勝的說法及學校的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