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去殲滅匈奴,有意義嗎?

小龍蝦148499353

意義非常重大,如果秦始皇沒有出兵匈奴,就不會有河南地,不會有河套,這裡被後世譽為“新秦中”,是秦漢兩朝都城的北大門,失去了這座大門,秦漢王朝的心臟將直接暴露在匈奴人面前,後世面對北方遊牧民族將會更加被動。

《史記》記載,秦始皇是因為收到燕人盧生的圖錄,上面有“亡秦者胡也”的讖言,秦始皇才決定大舉出兵匈奴的。表面上看,這的確是秦始皇出兵匈奴的原因,但是我們要知道,作為政治家的秦始皇絕不是意氣用事之人,他做出這樣的軍事決定一定是深思熟慮的結果。因此,我認為“亡秦者胡也”的讖語只是秦始皇出兵匈奴的一個重要契機,秦始皇其實早就意識到匈奴的威脅了。

匈奴的歷史非常久遠,早在商周時期,就已經和中原王朝發生衝突了,只不過當時還不叫匈奴,而是被稱之為鬼方、獫狁、獯鬻。一直到春秋時期,匈奴都還不算很強大,也沒有統一的部落首領,同時期的還有赤狄、白狄、林胡、樓煩等。

然而,從戰國開始,匈奴就已經開始逐漸走向強盛,時常南下侵犯中原,居於中國北邊的秦國、趙國和燕國都深受其擾。面對匈奴的頻繁侵擾,秦、趙、燕三國都修築長城以抵禦匈奴和其他北胡。

秦昭襄王時期,分別在隴西、北地、上郡修築長城。趙武靈王時期,從代郡至高闕修築了長城。燕國的長城,西起上谷郡,東至襄平。

還有一件非常值得一提的事是,趙武靈王在位時期,展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這就是後世所熟知的胡服騎射

這一改革涉及到兩個方面,一是服裝,二是軍隊。首先,傳統的服裝過於笨重,尤其是甲冑過於沉重,嚴重影響了士兵在戰場上的衝鋒陷陣,趙武靈王銳意革新,結合胡服樣式做了改良,軍裝頓時變得輕便很多。其次,戰國時期的武裝以步兵為主,車兵為輔,趙武靈王發展騎射之術,圈養戰馬,鍛造出一支強大的騎兵隊伍。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改革幫助趙國一舉滅亡了中山國,同時擊敗了樓煩、林胡,在北邊設置了雁門、雲中和代郡。這無形中威懾到了匈奴,同時也直接為李牧抗擊匈奴留下了寶貴的遺產。

匈奴人的主要活動範圍原先主要在陰山山脈以北的蒙古高原地區,但是那裡的冬季寒冷漫長,夏季炎熱,自然條件比較惡劣。而在陰山山脈以南的地區,氣候就非常溫暖而溼潤了,這正是匈奴人嚮往之所,而這片地區恰恰是趙國的國土,匈奴和趙國的矛盾日益尖銳並開始訴諸武力。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李牧“大破殺匈奴十餘萬騎”,逼得“單于奔走”,“其後十餘歲,匈奴不敢近趙城邊”,可為戰功卓越。然而,隨著李牧被殺,趙國覆亡,且秦國無暇北顧,匈奴趁機南下,從而奪取了陰山以南的大片地區。

秦統一六國之後,其實就已經注意到戰亂中丟失的這片地區了,而且,對秦而言,陰山以南的這片地區可謂是關中的門戶,換句話說,國都咸陽作為帝國的心臟幾乎是完全全暴露在匈奴人面前,這才是秦始皇是出兵匈奴的最根本原因。

陰山以南河套地區到底有多重要呢?我們把話題轉回到趙武靈王這裡。

前文說到,趙武靈王在北邊設置了雁門、雲中和代郡,其中一個重要謀劃就是伐秦。《史記·趙世家》記載,趙武靈王曾假扮使者,隻身冒險親入秦地,甚至走上了秦國的朝堂,都沒人認出他,同時還偵察秦國地形,籌謀“從雲中、九原直南襲秦”。

北京大學歷史教授辛德勇

在一篇論文裡對此有過專門論述:

  • 趙國始設雲中、九原兩郡,它們就在地緣政治格局中承負著兩種使命。一是對外抵擋防禦匈奴,二是對內威脅秦國。其對外的職能顯而易見,無需多事解說。對內的功用則可以用前述趙武靈王欲從“雲中、九原直南襲秦”一事作為證明。
  • 趙國欲從雲中、九原南襲秦國,看起來取道過於迂遠,似乎不可理解,實際上是因為趙國據有的今山西、陝西兩省之間壺口以上的南流黃河河道,正流經地理學上所謂“山陝峽谷”之中,兩側河岸險峻,水流湍急,不太適於大兵團跨越通行;而云中、九原兩郡南部的東流黃河河段,流速舒緩,岸線平坦,是展開大規模渡河軍事行動的理想地點,九原、雲中兩郡,便是控制這一戰略要津的橋頭堡。

通過辛德勇教授的分析可以看出,趙武靈王設置雲中、九原兩郡的第一天開始,就是為了外御匈奴,內謀秦國的,而趙武靈王“從雲中、九原直南襲秦”這一戰略,也頗具軍事戰略眼光,也進一步證明了這片區域的確是叩開關中大門的一把鑰匙,對關中形成了非常明顯的威脅。

秦朝統一天下之後,匈奴之患猶如芒刺在背,河套與關中可謂近在咫尺,秦始皇必然對此早有籌謀,然而當時的丞相李斯極力反對秦始皇出兵,理由是“得其地不足以為利也,遇其民不可役而守也”,礙於以李斯為代表的的反對,秦始皇這才沒有把征討匈奴提上日程,直到燕人盧生獻上圖錄,徹底觸動了秦始皇的敏感神經,秦始皇力排眾議宣佈發兵匈奴。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蒙恬領兵三十萬北擊匈奴,徹底奪回其河南地,又於公元前214年,向西北發兵匈奴,奪回河套、高闕、北假等地,並大築長城。後來又修通了從咸陽到九原的直道。真正實現了賈誼所說的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然而楚漢戰爭時期,這片區域再一次落入了匈奴人之手,隨著漢王朝建立,匈奴便成為懸在漢王朝心臟上的一柄利劍。由於劉邦在白登之圍中吃盡了匈奴人的苦頭,漢朝初年始終對匈奴採取隱忍和親之策。此後,在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匈奴又多次擾邊,令漢朝頭痛不已。

漢武帝時期,衛青收復了這片秦朝故地,蘇建在此修築朔方郡,九原郡改名五原郡,陰山南麓修築長城,漢武帝切實加強了對這一地區的控制

。同時,又將大批關中百姓遷徙到了河套地區,發展農業生產,墾荒耕種,這裡從此有了一個新名字——新秦中。顧名思義,秦中就是關中,新秦中也就意味其富庶程度不亞於關中。直到今天,這裡還被人們稱作是“塞上江南”



二十四史憑欄處

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秦剛剛完成了國家的統一,秦始皇想趁勢將匈奴一舉攻滅,可承相李斯則認為:


一,秦剛定,基未穩。而匈奴居無定所,是馬背上的民族,人來我走,人走我進。他們無重要資產需要守護,不怕別人去打他。

二,如果用輕騎襲擊,糧草無法跟進。如果用大兵壓境,糧草輜重跟進後,致使部隊失去靈活性,無法追擊騎馬的行動快速的匈奴部隊。


三,就算攻滅了匈奴也無利可圖,匈奴地處蠻荒,人煙稀少,經濟文化落後,對秦國整體發展有害無利。另外俘虜的匈奴民眾不肯歸化,很難馴服他們,弄不好成了國家安全的隱患,將他們殺了,也不是階下願意做的事情。

秦始皇聽取了李斯的意見,決定暫停攻滅匈奴。始皇32年,(公元前215年)秦國有了6年的發展和治理,國力有所提升,經濟欣欣向榮,此時有燕人盧生上圖讖雲:“亡秦者必胡”。六字讖語,使始皇帝心中不免擔心了起來,這“胡人”太過猖獗,屢屢欺擾中原,如不將其攻滅掉,邊疆不穩,民心不固,必養虎為患。始皇帝下定決心,要將匈奴人攻滅,驅逐致大漠北。



他指令常勝將軍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地對匈奴開展大規模的攻擊,未幾,收復了河南、榆中地區,第二年又收復了高闕,及陰山地區和河套地區。匈奴受到了沉重地打擊,根本無法扺抗秦兵的攻擊,只好狼狽逃躥之大漠北寒苦之地。


正如李斯所言,匈奴人居無定所,與秦軍周旋,你來我跑,你走我又來,這游擊戰非常耗費錢糧,且效果不佳,要徹底消滅匈奴,難度很大。秦始皇只好草草收兵,並想出了一個宏偉的大膽的想法:修築萬里長城,以阻“胡人“對邊境的侵擾。

在秦朝時,生產力低下,全國總共大約1600~1700萬人口(公元前221年秦初時的估計,到公元前212年開拓南疆後秦朝有2000~2100萬人口)。其當兵服役佔了200多萬,修築萬里長城可是個大工程,其難度不亞於給“太平洋安個穹頂”。這麼多的青壯勞動力服務於此工程,民不聊生,“穿牛馬之衣,吃犬彘之食”。



在暴吏酷刑下,大量人民逃入山林,舉行暴動。公元前209年秦二始胡亥繼位,秦二始以:“以稅民深者為明吏,殺人眾者為忠臣”。並繼續加快修建阿房宮,新帝即位人們奢望會改變困苦之局面,沒想到,不但絲毫沒有減輕人民的負擔,反而大大增加了百姓之苦役。


先是陳勝、吳廣起義,後劉邦、項羽爭奪天下,公元前207年秦國亡,歷二帝,國祚十四年,華夏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土空前遼闊的封建帝國凋亡,而西漢立。


老蛇正宗

首先糾正一下,秦始皇不是殲滅匈奴,而是去驅逐匈奴。

作為和西方、北方少數民族進行了幾百年纏鬥的秦國而言,遊牧民族是什麼樣子,秦始皇應該是心裡有數。

所以,想要以秦朝的步兵集團去消滅草原上的匈奴騎兵集團,簡直就是天方夜譚。所以秦始皇制定的戰略是驅逐匈奴,而不是殲滅匈奴。

因為在當時的條件下,匈奴騎兵來無影去無蹤,根本就不可能達到殲滅的目的。

而秦始皇所做的一切到底有沒有意義呢?答案是肯定的,不僅有意義,而且對中原民族影響深遠,確立了中原王朝對北方遊牧民族的基本行為準則。即:強盛時主動出擊,守成時以長城為屏。

秦始皇驅逐匈奴,至少達到了以下幾個目的:

1、收復河套,北方邊境從此定型

戰國時期開始,匈奴就不斷南下侵擾,為了抵禦匈奴,秦國、趙國以及燕國相繼修築了邊牆抵禦匈奴南侵,這就是長城的前身。

此時的匈奴,佔據了北方最富饒的土地之一—河套平原。河套平原是黃河沿岸的沖積平原。由賀蘭山以東的銀川平原,內蒙古狼山、大青山以南的後套平原和土默川平原組成,面積約25,000平方公里。是鄂爾多斯高原與賀蘭山、狼山、大青山間的陷落地區。地勢平坦,土質較好,有黃河灌溉之利。

在戰國時期,這一地區水草豐美,氣候宜人,是匈奴的重要據點之一。匈奴南下,這裡又是匈奴的前出基地,是匈奴南下的重要據點。

對於秦朝而言,奪取河套,不僅可以斬斷匈奴的觸角,更可以有效打擊匈奴的力量,使其元氣大傷,最重要的是,中原可以反過來,以河套作為北上匈奴的基地,對匈奴發起猛烈打擊。

所以,誰擁有河套,誰就擁有戰爭的主動權。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派蒙恬北上,第一步就是奪取河南地,也就是河套平原南部的地區,為徹底奪取河套做準備,隨即大軍北上,徹底將匈奴逐出河套平原。匈奴於是在黃河流域喪失立足點,不得不北遁700餘里。

差不多一個世紀後,漢武帝北伐匈奴時,衛青也是先奪取了河南之地、河套平原,然後對匈奴發起猛烈攻擊。

收復河套之後,秦始皇開始對河套進行經營,這一傳統意義上屬於遊牧民族的區域徹底成為農耕文明的地盤,從此徹底併入“漢地”。

2、修築長城,從此確立了中原文明對遊牧民族格局

驅逐匈奴後,秦始皇開始在北方大興土木,將秦、趙、燕三國的長城連起來,構成橫貫北方的萬里長城。

因為匈奴騎兵來去如風,居無定所,所以即使秦朝大軍深入漠北,也不可能徹底肅清匈奴勢力。而且即使匈奴被消滅,馬上還會有其他少數民族填補北方的空白。漢人王朝一直以來都沒有找到有效統治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辦法。

所以,權衡之下,秦始皇繼承先祖辦法,繼續加固並連接萬里長城。作為防禦匈奴南下的重要屏障。

匈奴騎兵來去如風,但是在高大的城牆面前,還是不能隨心所欲的。

秦始皇確立了以長城應對遊牧民族騎兵的辦法,被後繼王朝不斷運用並登峰造極。漢朝、隋朝、唐朝、明朝等,都曾大規模修築長城。

不僅如此,長城的位置也基本沿著秦朝長城的走向。

可以說,秦始皇以長城確立了遊牧民族和中原文明的對峙格局,這一格局在其後的發展中,衍生出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的分界線,即“農牧分界線”。

可以說,秦始皇對匈奴的驅逐不僅功在當代,而且利在千秋!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Yes

匈奴是一個很古老的民族,在戰國時期,他們已經進入奴隸制社會,開始形成國家政權,頭曼單于成為匈奴國家的第一任首領。當時中原各國忙於征戰,無暇北顧,匈奴經常襲掠與其接壤的秦、趙、燕三國北部邊地。

秦朝剛建立時,秦始皇並沒有立刻揮師北上,而是將目光轉向了南方的百越等地,畢竟匈奴是以騎兵為主流,而秦軍以步兵為主流。如果棄輜重集中騎兵追擊,難以久追,但等大軍集結、輜重跟上,匈奴人早就跑沒影了,所以秦始皇先將同屬農耕文明的百越定為征服目標。

但匈奴不時南下掠奪,秦軍暫時沒空搭理他們,於是開始將原來秦國,趙國和燕國北邊原有的長城連接起來,修建長城,用以保護北部邊境人民的生命財產的安全。

後來燕人盧生上圖讖雲:“亡秦者必胡”。秦始皇結合匈奴的威脅,當即決定出兵北上。

秦始皇三十三年至三十四年(公元前214年-前213年),秦始皇派大將蒙恬出征匈奴,並且抽調民夫,加緊修築長城。

三十三年春,蒙恬率秦軍主力軍從上郡北出長城攻擊匈奴東面,楊翁子率偏師由肖關出長城攻擊匈奴西面,匈奴大敗而逃。

秦軍佔領河南地(今內蒙古烏加河以南及伊克昭盟地),沿黃河置44縣,移民墾守。

匈奴不甘失敗,等秦軍退回休整後不斷來攻。次年秋,秦始皇命蒙恬再次率軍北渡黃河,攻取高闕(今內蒙古狼山中部計蘭山口),攻佔陽山(今內蒙古烏加河北的狼山、陰山)、北假(今烏加河以南夾山帶河地區)等地,匈奴不敵,只能向北遷徙。

為鞏固河南地區,秦置九原郡。為防止匈奴再次南下,秦始皇命令蒙恬留守長城,監督修建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到遼東的萬里長城。

秦朝反擊匈奴後,匈奴被迫“北徙”十餘年,即“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這場反擊戰,解除了匈奴奴隸主貴族的侵擾與破壞,使今河套內外,大河南北的廣大地區,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擺脫了兵禍的災難。並且秦朝對這些地方大規模移民,對於開發北方邊地,充實武備,發揮了重要作用。

秦末北境武備鬆弛,頭曼單于再度南下侵擾,但沒多久,他就被自己的兒子冒頓殺了,冒頓自立為單于,這一年,是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兩個年輕人相繼登上兩個國家的王座,一個將之毀滅,一個則將之帶向了頂峰。

到漢初初年,秦末的混戰使中原人口銳減,而匈奴卻達到了歷史的巔峰,屢敗漢朝,中原王朝在等待下一個北擊匈奴的偉大帝王。


平沙趣說歷史

秦始皇派蒙括帶領三十萬大軍去攻打匈奴,就是為了奪取河套地區。河套地區對中原王朝意義重大,得之則關中、河北穩如泰山,失之則整個北方震動。秦始皇為了北方的安定才攻打匈奴。

後來在秦滅亡過程中,匈奴趁機又奪回河套,從而使漢王朝初期,一直處在匈奴的威脅之下。匈奴可以從河套地區長驅直入直接到達中原腹地,而且還能在河套地區養馬放牧,壯大自己的實力。所以說河套地區的地理位置十分的重要。知道漢武帝時期,奪回河套,才使得漢王朝和匈奴的之間的軍事實力得到逆轉,漢王朝才有了足夠的騎兵。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8d8d000839ec9e960622\

江湖人稱0諸葛不亮

觀看中國的歷史,北方的遊牧民族,經常來犯,攻城掠地,搶了就跑,讓你不得安寧!秦始皇派出蒙括,領兵三十萬,將匈奴遊牧民族,趕到了北方的苦寒之地,讓北部的邊疆安寧了很長的時間。

一個國家只有在它強盛的時候,才能將來犯之敵據之國門之外,落後了就要捱打,就要割地賠款。誰都不想要有一個侵略成性,持強凌弱蠻不講理的鄰國。

中華民族有過榮耀輝煌,也有過被人凌辱割地賠款。出過成吉思汗,也出過慈禧太后。

在毛澤東主席的領導下,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歷經近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我們不會持強凌弱,我們更不會忍氣吞聲!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用戶64077389477

戰國時期,北方草原上的匈奴民族開始強大起來,利用。北方秦趙燕三國各自修建長城進行防禦。匈奴人趁中原各國連年混戰無暇北顧之際佔領河套地區。並以此為基地利用騎兵快速機動優勢不斷深入北方邊境地區搶劫財物和人口,嚴重危脅著北方地區的邊境安全。這就是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主動派軍隊攻擊匈的原因。秦始皇三十二年,秦始皇親自到北方邊境巡視,燕國博士盧生說過“亡秦者胡也"古人比較迷信,比較信江胡術士這一套,況且匈奴人太猖獗,不修理不行。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將蒙恬北擊匈奴奪取了河套地區,移民幾十萬墾殖,設置了四十四個縣,置九原郡。但奴人不斷騷擾,蒙恬率秦軍北渡黃河打擊匈奴,匈奴人戰敗北逃千餘里不敢南下牧馬。然後秦始皇派人把原先秦,趙,燕三國長城連接起來,構成一道西起陝西臨洮東到遼東萬餘里的長城,作為反攻北方草原遊牧民族的重耍基地。萬里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



關東俠客

秦始皇殲滅匈奴意義不大,為什麼呢?請看我的分析。

秦始皇是第一個實現大一統的帝王,他完成了許多諸侯國都想實現的願望,秦朝也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為了實現多民族、諸侯國的融合始皇帝制訂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文字、貨幣、車輛、度量衡、政府行政機構等等許多方面全部實現了統一的標準,這樣做有利於各地區的人們相互交流發展,從而推動整個社會進步。



同時因為是剛剛統一六國,還需要防範一些勢力的反撲,且經過連年征戰國庫空虛實在不想再有大規模的戰爭動作。

還有一點就是此時的匈奴勢


力很弱,並不足以給全盛的秦朝造成困擾,因此始皇帝只派了蒙恬大將軍將匈奴進一步驅趕之後就不在對其作戰,轉而採取了防禦措施以秦、燕、趙三國的長城為基礎修築了抵禦匈奴的長城,並從中原地區遷移了大批老百姓充實西北地區的人口。

或許也正是因為秦朝對匈奴的放縱,等到漢朝時給邊塞造成了相當嚴重的危害。


鍾世傑

匈奴蒙古高原上一個古老民族,在春秋戰國時期,沒少被暴揍,一直處於不溫不火的狀態。直到秦始皇滅六國時,他才遇到一個千載難逢戰略機遇期,逐漸強大起來,並趁機佔領了地肥草美的河套平原。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北方匈奴已是兵強馬壯、虎視眈眈 。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滅六國後不久,就決定拔掉這顆眼中釘,肉中刺。他派大將蒙恬帶領30萬秦軍,攜滅六國之霸氣,在河套地區與強大匈奴騎兵展開史無前例的大決戰。秦軍主要以步兵戰車為主,對匈奴騎兵而言是處於劣勢。

但秦軍有強大的弩兵,秦弩製作精良,精準度極高,堪稱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再弩兵面前,匈奴騎兵就成了活靶子,一群奔跑的獵物。即使勉強衝到秦軍跟前,也被秦軍長槍兵刺死於馬下。再加上蒙恬指揮有方,善用奇兵。因此,這一場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的大決戰,最終以秦軍的完勝,匈奴的慘敗而告終。匈奴勢力被完全逐出河套地區。想想劉邦當年征討匈奴的遭遇 ,就會明白秦軍的戰鬥力有多麼強大。

有人說,秦始皇缺乏戰略眼光。為何不來個宜將剩勇追窮寇,徹底將匈奴殲滅呢!秦軍當時絕對有那個能力與實力,只是秦始皇覺得沒那必要。當時蒙古高原氣候比較寒冷,不適合精耕細作,更不適合大規模農業生產,佔領那裡完全成了包袱。不僅要派兵駐守,還要從內地運送大批糧食供駐軍使用,完全是得不償失。這也是歷代中原王朝在擊敗北方遊牧民族後,主動放棄對那裡統治的主要原因。

所以,秦始皇驅逐匈奴後,便開始修築長城,以抵擋匈奴騎兵的騷擾。從此,長城成了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的分水嶺,同時,也是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交匯融通的主要地帶。


洛水清風cuixiaosheng

秦始皇的遠見卓識和雄才大略,是世人有目共睹的。他所做的每一件事和每一重大舉措,都是經過深思熟慮,雖然統治中國短短十幾年,二世而亡。並且他的暴政多為後人所詬罵,但是其影響中國的歷史意義卻極其深遠,而且毫不掩蓋他“千古一帝”的成就和光環。

匈奴是我國古代的一個強大的遊牧民族,勇猛善戰。我們簡單一點可以理解為今天的蒙古人,也可以說是蒙古族的原始祖先。作為一個逐水而居的遊牧民族,以野蠻的破壞和搶奪著稱於世。他們主要生活在蒙古高原、陰山以北到貝加爾湖畔的廣大地區。戰國時期,隨著匈奴的逐漸崛起,再加上中原地區七雄爭霸,所以匈奴貴族常常率兵南下侵擾、掠奪財物。邊境百姓苦不堪言,被迫只好不斷南遷。秦統一六國後,匈奴繼續南下作亂。由於秦朝初創,國力虛弱,於是秦始皇採取措施,積極防禦,命蒙恬、王離等大大將屯戍邊疆。公元前215年,經過五六年的準備,秦始皇命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當時匈奴首領是頭曼單于。公元214年蒙恬大軍渡過黃河,橫掃千軍,匈奴首領帶著殘兵敗將逃匿草原深處。蒙恬乘機佔領了高闕、陽山、北假等地。秦朝政府在此共設44個縣,實行行政管理。別一方面大量遷徙刑犯,並鼓勵一般民眾移居邊地繁育生息。為鞏固勝利成果,秦始皇又命蒙恬負責修建秦長城。



歷史意義:秦朝反擊匈奴的勝利,是匈奴貴族遭受的第一次沉重打擊,使河套地區的廣大人民在很長時間內能夠安居樂業,而且對我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及邊遠地區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縱觀歷史,匈奴人的搶掠不外乎生存吃飯,每遇災年不至餓死。其實完全可以通過貿易交流,和中原民族互通有無,一方面繁榮了經濟,自己也解決了吃飯難題。還有一個方法就是,向中原王朝稱臣納貢,中原人民富庶心善自然少不了匈奴人的一口吃的。而戰爭永遠不要做為第一選擇!雖然你強悍兇猛,但我我們也是來者不懼!

您有什麼看法?歡迎發表你的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