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流佈最廣、劇團最多、觀眾最多、從業最多,你真不一定了解

豫劇,流佈最廣、劇團最多、觀眾最多、從業最多,你真不一定了解

馬金鳳《穆桂英掛帥》

豫劇,又稱河南梆子、土梆戲、靠山吼等。以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行腔酣暢、吐字清晰、韻味醇美、生動活潑、有血有肉、善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著稱。“豫劇”之名,起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一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才開始普遍使用。

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豫劇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豫劇,流佈最廣、劇團最多、觀眾最多、從業最多,你真不一定了解

豫劇五大名旦之馬金鳳

豫劇,誕生與開封和周邊各縣,是河南地區具有代表性的劇種,也是全國流佈最廣、劇團最多、從業人員最多、觀眾最多的地方戲劇種。流佈河南全省及河北、山東、山西、陝西、安徽、江蘇、北京、湖北、黑龍江、四川、甘肅、青海、新疆、臺灣等多個省區。據文化部統計,全國共有國有豫劇團300多個,民營豫劇團1300多個,從業人數10萬多人。

豫劇是我國梆子聲腔劇種中重要的一支,它產生的具體年代,目前難以考證,也沒有找到確切的文獻記載。與豫劇有關的最早記載出自乾隆十年(1745年)修編的《杞縣誌》,在卷七《風土風俗》篇中提到“好約會演戲,如邏邏、梆、弦等類”。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重修《杞縣誌》中,也有相同記載。乾隆年間完成的小說《歧路燈》,書中提到了“一個民間戲班,叫做梆羅卷”,就是指梆子戲、羅戲、卷戲同臺演出,說明當時梆子腔在河南已經相當流行了。這裡所說的“梆”就是河南梆子,即今天的豫劇,這就是說清乾隆年間豫劇已經誕生了。

豫劇,流佈最廣、劇團最多、觀眾最多、從業最多,你真不一定了解

豫劇五大名旦之閻立品

河南梆子逐漸吸收多種藝術營養,特別是在與羅戲、卷戲的同臺演出中,大量吸收羅戲的劇目和音樂、表演語彙,很快成為一個可以獨立演出的劇種。到清代末年,河南梆子已經佔據河南的腹心地區,開封、商丘和鄭州等地都有梆子戲的演出,而且向北到了滑縣,向南流佈到駐馬店一帶,向西到了澠池、義馬。

豫劇,流佈最廣、劇團最多、觀眾最多、從業最多,你真不一定了解

豫劇五大名旦之陳素真

唱腔。

祥符調。流行於開封及其周圍中牟、通許、尉氏、杞縣、陳留、儀封、蘭封、封丘、原武一帶。和其他地域的河南梆子相比,具有雅緻、俏麗、清新、明快、活潑的特點。祥符調是豫劇的母調,是最正宗的豫劇唱腔。

豫東調。流行於商丘及其周圍的永城、柘城、夏邑、虞城、睢縣、寧陵以及魯西南的菏澤、曹縣等地的稱為。語音比祥符調稍硬,音樂唱腔更加高亢、挺拔、激越、奔放,唇音較多,行腔中喜愛加襯字、疊字,具有輕巧抒情的特色,語言口語化,詼諧幽默。

沙河調。流行於漯河、周口、許昌、臨潁、長葛、舞陽、鄢陵、郾城以及安徽的界首、阜陽一帶的稱。聲調更加粗獷高亢,擅長營造熱烈紅火的氣氛,有一種[搬板凳]的板式是沙河調獨創,字多腔少,如說似唱,語速極快。

豫西調。

主要流行於鄭州以西的密縣、登封、偃師、鞏縣一帶。腔調多用真嗓,旋律平穩、舒展、渾厚、深沉、悲壯,經常演唱的劇目也大量增加了悲劇題材。

行當。豫劇的角色行當體制是“四生、四旦、四花臉”,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後旦行發展為八個分行。四生、四花臉稱“外八角”,八個旦行稱“內八角”。

配樂。豫劇的音樂結構形態屬於板腔體,慢板類、二八板類、流水板類、非板類是其四大板類,每一個板類都有居於中心位置的基本板式,此外還有一些變體板式。

豫劇,流佈最廣、劇團最多、觀眾最多、從業最多,你真不一定了解

豫劇五大名旦之常香玉

豫劇流派。經常被談論的有陳(素真)派、常(香玉)派、崔(蘭田)派、馬(金鳳)派、閻(立品)派、桑(振君)派等旦角六大流派;老生(即鬚生、紅臉)唐(玉成)派、唐(喜成)派、劉(忠河)派;小生行當黃(儒秀)派、劉(法印)派、王(素君)派;武生行當流派王(二順)派;淨行李(斯忠)派和醜行牛(得草)派、高(興旺)派等。

豫劇,流佈最廣、劇團最多、觀眾最多、從業最多,你真不一定了解

豫劇五大名旦之崔蘭田

劇目。據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調查,豫劇有傳統劇目1000多出,包含以下題材類型:表現愛國主義思想的,表現家庭倫理道德和美好愛情的,表現階級壓迫和人間不平的,表現宮廷鬥爭、忠奸鬥爭的,表現戰爭的,還有一些神話故事改編的劇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