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代我們能吃到什麼?

喬鬆

民以食為天。中國的主要糧食作物,北方是黍稷,南方是稻穀。古代的生活方式變化比較緩慢,在春秋戰國時代,依然存在這一南北差異。但是,當時已有粟、粱兩種顆粒較大的種屬成為北方的主要穀食。

(稻穀)

麥類的原生地是今天的中東地區的兩河流域,麥類在新石器時期傳入中國。到了春秋戰國,小麥在中國已相當普遍。戰國時期北方已經有很多水利系統,而我們都知道,黍稷粟粱比較耐旱,但麥類作物需要水利灌溉,因此可以猜測,這時北方的水利系統就是為了供應麥類需求而修建。而南方灌溉便利,可以栽培原是水生植物的稻穀。

這時的穀食都是粒食,經過適當的去秕手續就可以煮食了。然而,古代煮食穀類,可能是有蒸有煮。蒸飯用的炊具大概是一種瓦器,叫作甑,底部有許多透蒸汽的孔格,置於鬲上蒸煮,如同現代的蒸鍋,上層蒸食物,下層沸水。如果直接用鬲煮食,大約就是相當於今天半乾半溼的粥糊。這些穀食的作物,都是釀酒的原料。中國的酒類早已用曲釀製,這時還不知道可以使用蒸餾,都是用的過濾的方法。

(戰國青銅釜甑)

除了這些穀類食品,我們在春秋時代還可以吃到豆類食物。菽豆的原生地可能在山西。豆類包括各種大豆與小豆,既可以用作佐餐的蔬食,也可以煮成豆羹當作主食。豆科植物的根部有固氮功能,可以肥田,或許是農夫注意到這一特性,豆類迅速傳播於各地。而且,中國的農業在戰國時代就已經傾向於精耕細作,種植面積擴大,牧地減少;動物性的蛋白質供應不足,豆類的植物性蛋白質填補了這一缺失。

(豆類含有豐富的植物性蛋白)

據歷史記載以及考古所見的春秋戰國時期的植物種籽,人工栽培的蔬菜至少有瓜、瓠、韭、蔥、薤、蒜、葵、蕪菁、蘆菔、姜、菱、芡、荷、芹……果實有桃、李、梅、杏、棗、慄、梨、橘、柚、榛、柿……採集的蔬果類則有蕨、薇、荼、鬱、藻、蘋、薺、卷耳、荇菜。孔子時代,《論語》中提出老圃與老農兩種專業的農夫就可以說明蔬果栽培已經是農業中的重要成分了。這些野生作物種類頗多,大多為主食的補充,不是主要食物。但是,當農業栽培糧食不足時,採集的食物可能就佔了相當比率了。

春秋戰國時代的肉食是十分珍貴的,基本上只有貴族們才能享受。牛、羊、豕、雞,均是主要的肉用動物。馬與狗也可以作為食物,但終究還是分別以騎乘與守望為人所用。狩獵固然是貴族的活動,一般人打幾件小野物,也是補充食物的一種途徑。《詩經》中就有朋友邂逅,炰炙燒烤兔子的記載。《詩經·豳風·七月》中說到,莊園主人率領農夫打獵,打來的大野豬獻給主人,農夫們自己可以保留小野豬。


楊早講史

這個很難說啊,關鍵靠運氣。

如果您是打算玩一把穿越呢,建議您帶點平時愛吃的好吃的過去;如果是單純瞭解那個時代的狀況呢,還是高中歷史課本上的介紹更準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