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要反向思考?《道德经》:因为结果不一样!

是个正常人,就会思考。越是有所求的人,就想得越多,但并不是想得多,想得全面就会有用。为什么?

因为思考的角度问题。我们永远是站在自身的立场上,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很少换一个角度,换一个方向去思考。而换视角和方向,大家都不陌生,却很难做到,为什么?

世界上只有“同理心”,而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东台有句口头禅:刀子不割自己身上,永远不会疼。

那有读者朋友要问了,我为什么要学反向思维呢?有什么好处?东台大言不惭的说:世界都会不一样!今天,我们借用《道德经》十八章中短短二十六个字,来解释什么叫“反向思维”。

人为什么要反向思考?《道德经》:因为结果不一样!

原文:大道废 有仁义 慧智出 有大伪 六亲不和 有孝慈 国家昏乱 有忠臣

什么意思?老子认为,每当大道废丧的时候,就会有仁义的人和事出现。当我们推崇智慧和聪明的时候,就会有很多伪装的高人出现。当大多数亲戚朋友不和睦的时候,有些家庭却会父慈子孝。一个国家昏乱的时候,就会涌现出忠臣。

老子写这段话的时候,到底是公元前571年--471年之间,还是后人根据他留下的手札整理成型于汉朝,这个问题,不是我们必须要考究的。我们只需要知道,这两千多年来,这二十五个字,没有一句被推翻过!

那么问题又来了,老子做过“周典藏室之史”,那可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一职,难道就为了凑数,写这么二十五个字?

老子的意思是,大道废丧的时候,仁义才会显现出来,大道不废丧的时候,大家都仁义,所以大家就不会去提倡和标榜仁义。同样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很多年了,还会有谁去和别人炫耀自己是初中毕业呢?这段话后面提到的几个连句,都是讲的这个意思。

那么这又怎么和反向思维就扯上了呢?

人为什么要反向思考?《道德经》:因为结果不一样!

诸葛亮通过“观”这么个手段,知道司马懿生性多疑,又是个很求稳的人,所以,出了个题目给司马先生,“我到底是有埋伏,还是没有埋伏?”司马懿之前取了包括街亭在内的三座城池,肯定不愿意这份天大的功劳葬送在这个题目上的。诸葛亮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不是积极调兵增援,也不是撒丫子跑路,而是赌了一把自己对司马懿的认识,使人不能不感慨反向思维的魅力。

第二个,是把反向思维用得不精,丢了自家性命的故事。说的还是三国,曹操和杨修。杨修是个非常聪明的人,非常会揣测曹操的意图,手下人给曹操修了个院子,曹操一看,也不说话,在门上写了个“活”字,工匠们百思不解,杨修出来抖机灵了,门里加个活字,就是阔,嫌门宽了。工匠们一改,曹操满意了。按说,一般的领导看到手下有这么善解人意的秘书,高兴还来不及,可曹操偏不,曹操觉得杨修会坏自己的大事。

后来有次打仗,手下的将官来问曹操,今天晚上的口令是什么,曹操正为战事苦恼,觉得这个仗打赢了,没多少甜头,打输了更划不来,于是,看着碗里的菜随口一句:鸡肋。这个杨修也是命里该绝,知道这个口令后,到处和人说:赶紧收拾行李,老大要撤了!曹操晚上出来巡营,看见士兵收拾东西,大为惊异,一问才知道,是杨修这个家伙泄了自己的心思,于是责怪杨修惑乱军心,一把砍了杨修的脑袋。

杨修能反向思维到曹操是怎么盘算战局的,可偏偏忽视了曹操是最嫉恨别人揣测他心理活动的,如果杨修仔细看过《道德经》,知道“知者不言”,也不会送了自己的性命。

可见,反向思维是个好东西,但是该怎么用呢?

人为什么要反向思考?《道德经》:因为结果不一样!

反向思维这个思考方法,使用得当,会使很多局面都会改变。

当我们停留在某一个很纠缠不清的局面的时候,我们做一件事感觉到非常吃力的时候,我们为一段很糟糕的感情弄得焦头烂额的时候,我们拼命为了孩子好,而孩子却非常叛逆的时候,等等等等。所有不利的、莫名其妙的局面,其实,换个方向去思考,会得出很不一样的结论,并积极的指导我们下一步的行动。

我有个朋友叫小张,最近谈了个女朋友,女孩子在一所学校教书,人很温柔漂亮,本来打算暑假一起回女方家里见面,可临到快放假的时候,女朋友却变得不冷不淡,闭口不提回去见家长的事。小张觉得不对,拼命追问原因,女朋友就是不说。小张觉得应该是女方家长拒绝见他,我看见他非常沮丧的样子,就提醒他:你天天说要去见她的家长,你有没有和她商量,给她爸爸妈妈准备什么礼物啊?这个时候,小张才恍然大悟。

这个世界,没有白吃的午餐,也没有平白无故的爱和恨,更加不存在谁天生就欠了谁的,当我们感觉到不顺利、不好的时候,就应该停下来,换一个方向来考虑。当然,感觉好的时候,也不能掉以轻心,适当的反向思维,能规避掉更多的风险。

反向思维,说白了,就是一个自我反省,冷静观察全局的方法,大家觉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