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军为何总是出工不出力?国军败仗铁律:派系林立,打仗还看关系

答案就是派系林立。

国军的派系,早在孙中山依靠军阀建政时就已产生,后来几经整编平叛,终于成立了统一指挥的国民革命军。

友军为何总是出工不出力?国军败仗铁律:派系林立,打仗还看关系

图:德械装备的中央军

而实际上,第一批成立的8个军,在本质上分为8个派系,在接下来的北伐战争中,当局又收编了各路军阀,这就使本来已经复杂的派系环境更为复杂。

历经抗日战争的扩编、缩编,依然还有如下派系——

大派系有中央军(以蒋为首),整编师(军)计有44个

桂军(以李宗仁为首),整编师(军)计有3个

晋军(以阎锡山为首),整编师(军)计有5个

滇军(以卢汉为首),整编师(军)计有3个

绥军(以傅作义为首),整编师(军)计有3个

友军为何总是出工不出力?国军败仗铁律:派系林立,打仗还看关系

图:桂军

此外,还有相对弱小或分散的派系,如粤军、西北军、东北军、川军、陕军、马家军、镇嵩军,甚至还有接受当局改编的伪军诸派系。

不仅如此,即便是中央军,还分嫡系和旁系,嫡系之中又分为若干大小派系。大者如陈诚的土木系、胡宗南的黄埔系,小的如杜聿明、王耀武等等。这些大大小小的派系,既互相利用,又互相猜忌,使一支名义上统一的军队各搞一套,有如诸侯割据。

在地方派系中,川军虽然拥有9个整编师,但内部派系繁多,有潘文华、邓锡侯、刘文辉、王陵基、杨森五派。

友军为何总是出工不出力?国军败仗铁律:派系林立,打仗还看关系

图:奇怪的是,老蒋竟然也容忍这样挂晋绥军的名号

其他各派大抵如此,不再赘述。

尽管如此,各地方实力派系仍然在谋求新的发展,就连中央军也在发展中衍生出新的小派系,比如被称为“三小派”的宋希濂、罗广文、李弥。

随着战争的扩大,老蒋的主力不断遭到重创,甚至是被歼灭。他不断依靠二线兵团去重新成立新的部队,地方实力派也在同时寻找机会扩编武力。

从表面上来看,老蒋的中央军在整个军队中,占据了一半以上的兵力,也因为他的“独大”而成为“盟主”。但实际上,另外一半看似松散的地方军系,却各自或明或暗地反对蒋。

比如李宗仁的新桂系,在抗战胜利之后虽然只拥有3个整编师(军),却不断压蒋,且从1947年开始陆续扩军,至1949年已拥有8个野战军。

作为新桂系第二号人物的白崇禧,还利用自己华中军政长官的身份,在广西和湖南自编了8个新编军。

派系的不断复杂化,使得国军内部矛盾重重。嫡系看不起旁系和杂牌,作战时总让杂牌充当炮灰。杂牌则为自保,出工不出力,在同一系统中又有争权夺利而产生矛盾。

1947年的鲁西南战役期间,作为中央军的整编第66师被围于羊山集,负责指挥的第2兵团司令官王敬久,命令杂牌刘汝明的整编第55师和整编第68师急速驰援,但刘汝明的两个师先前已经遭到过我军打击,此时为了保存实力和自己的资本,名义上服从出援的命令,实际上却行动缓慢,坐看整66师全军覆没。

友军为何总是出工不出力?国军败仗铁律:派系林立,打仗还看关系

图:注意地图上83、25师距离

又如1947年初的山东战场,整编第74师被围于孟良崮,因师长张灵甫与同系同僚李天霞不和,导致李天霞的整83师不以全力解围,其他两路的旁系整编第25师和桂系第7军也是出工不出力,仅仅做个姿态而已,以致张灵甫直接向外围的嫡系第8军和整11师求援。但远水解不了近渴,整74师的覆没就这样成了定局。

荒唐的是,在战后的检讨会议中,负有责任的李天霞、黄百韬、钟纪等人都没有受到惩处,还在半个月后被分别授予三等和四等云麾勋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