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年間的一場抗日援朝戰爭,換來東亞地區300年的和平局面!

萬曆朝鮮戰爭(1592年—1598年),又稱萬曆朝鮮之役、萬曆援朝戰爭(朝鮮稱:壬辰倭亂;日本稱:文祿・慶長の役),指明朝萬曆年間中朝人民抗擊日本侵略朝鮮的戰爭,因在農曆壬辰年(1592年)爆發而得名,是著名的“萬曆三大徵”之一。這場戰爭由日本關白(官稱,類似首輔的稱呼)豐臣秀吉在1592年派兵侵略李氏朝鮮為開始。而日本出兵朝鮮的原因,其主要為了平息國內武士對分封不均的不滿併為削弱各個諸侯勢力,決定對朝鮮發兵,以獲取更多的土地。再以朝鮮為跳板,最後佔領並統治中國,這是日本歷史上第一次針對中國的領土擴張戰爭,也是日本“虎視大陸野心”的第一次軍事實踐。

豐臣秀吉(1536—1598年),原在戰國大名織田信長(日本“戰國”時代勢力強大的封建領主)部下為將,因屢建戰功,漸受重用。本能寺之變後,在織田信長諸家臣內部鬥爭中勝出,成為織田信長實質的接班人 。1585年任關白,1586年任太政大臣(相當於清朝的攝政王),1590年完成日本統一。1591年將職位讓給其養子豐臣秀次,自稱“太閣”(相當於“國老”),改而專事“海事征討”謀略及計劃實施。

萬曆年間的一場抗日援朝戰爭,換來東亞地區300年的和平局面!

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治國有方,多年戰亂的日本一時間國泰民安。他見日本已經安定,遂萌發了建立一個亞洲大帝國,遂迫不及待發動對中國的戰爭。早在戰國紛爭階段,他奉命征伐時,就說過“圖朝鮮,窺視中華,此乃臣之素志”,1585年時更是說:“如今為已征服全日本,地位晉升,鄰國在握,財富充裕,已無他求。唯望自己的名聲和權勢遺留後世。待日本諸事穩定後,將讓日本於兄弟,自己為征服朝鮮和中華,決意渡海”。1587年他在給愛妾淺野氏的信中說:“在我生存之年,誓將唐(明)之領土納入我之版圖”。

1590年,豐臣秀吉致信朝鮮宣祖李昖,表示他有意於1592年春天假道朝鮮進攻明朝,並請予以協助。但朝鮮因久事明朝而拒絕。此時的朝鮮處於李氏王朝時期,是明朝的翻版,國內承平日久,武備鬆弛,而朝堂上又黨爭不斷,互相傾軋,政治和軍隊日趨腐敗。這恰好給日本提供了一個極好的侵略機會。

萬曆年間的一場抗日援朝戰爭,換來東亞地區300年的和平局面!

出兵朝鮮後,豐臣秀吉坐鎮名護屋為統帥,宇喜多秀家擔任前線總指揮,黑田長政、小西行長和加藤清正兵分三路進擊,並迅速攻佔朝鮮京城和大片國土。

1592年5月8日朝鮮宣祖李昖倉皇出奔平壤,隨後日軍第一、第二、第三軍團追擊而至,突破臨津守備攻陷開城,李昖離開平壤,再繼續流亡至中朝邊境的義州,並遣使向宗主國明朝求援。

萬曆年間的一場抗日援朝戰爭,換來東亞地區300年的和平局面!

當時朝鮮全國八道已失,僅剩平安道以北,靠近遼東半島義州一帶尚未為日軍所陷,李昖認識到若沒有明朝的幫助,根本不可能光復朝鮮,因此便派幾批使臣去明朝求救。朝鮮的使臣們除了向萬曆帝遞交正式的國書外,分別去遊說明朝的閣臣、尚書、侍郎、御史、宦官,甚至表示願意內附於明朝,力圖促使明朝儘快出兵援朝。

然而對於明朝而言,朝鮮的告急難以讓人相信,不斷地詢問朝鮮戰事如何,此舉讓朝鮮國王與諸臣一時驚懼,擔心明朝懷疑朝鮮與日本同謀,想要假借嚮明朝求援引誘明軍進入朝鮮來殲滅之。

當時也有福建海商,以到朝鮮經商時聽聞的消息,回報朝廷說,朝鮮與日本同謀。李昖在得知此消息後,為了讓明朝釋疑,除了反覆派出使臣外,也將日本威脅朝鮮的書信轉呈給明朝,以表示朝鮮無二心。與此同時兵部尚書石星也秘密派遣曾經出訪過朝鮮,看過朝鮮國王者,來辨別朝鮮國王的真假,遼東也遣畫師前來,秘密畫下國王的相貌以資辨別。

萬曆年間的一場抗日援朝戰爭,換來東亞地區300年的和平局面!

最後明朝朝廷亦認為“倭寇之圖朝鮮,意實在中國,而我兵之救朝鮮實所以保中國”。因此,不久後便答應李昖渡過鴨綠江,居住在大明領土遼東半島的寬奠堡,正式受到明廷的保護,同時出兵援助朝鮮。明朝政府派遣的援軍李如松部近5萬人與朝鮮軍隊配合,相繼收復失地,日軍退縮,豐臣秀吉提出議和,第一次戰爭暫告結束。

4年後(1597年),不甘心失敗的豐臣秀吉再次增兵犯朝,侵朝兵力達60餘萬,戰艦近3000艘,在中朝聯軍全力反擊下,日方損兵折將,被壓縮於朝鮮南部一隅。1598年8月,豐臣秀吉病死,遺命撤軍。完全掌握制海權的中朝聯軍水師,遂在朝鮮半島以西海域露梁海峽設伏,予日軍以沉重打擊。七年戰爭遂以日本全敗而結束。

萬曆年間的一場抗日援朝戰爭,換來東亞地區300年的和平局面!

戰後不久,豐臣家族失去對日本的控制。日本真正地結束了“戰國時代”,直到19世紀,經過明治維新,日本的實力才得以恢復。朝鮮從亡國到復國,付出了數十萬軍民傷亡的沉重代價。因此,從長遠來看,萬曆朝鮮之役實際上起到了重新整合東亞各國政治軍事力量的作用,奠定了之後三百年的東亞的和平局面。

這場戰爭前後打打停停7年(大多時間在和談)。明朝方面雖勝,但卻帶來了嚴重的後果:削弱了遼鎮的軍事實力。此戰後遼鎮的戰鬥力開始下降精銳損失殆盡。短時間無法恢復。據戶科都給事中李應策統計,遼東原有兵額95000,至萬曆二十八年(1600)只有40000,也就是說減少了60%。戰爭後,遼東兵力之不足、防禦之單薄可見一斑。這恰恰成為一些有野心的少數民族首領提供了擴展勢力的良機,蟄伏已久的插漢部蒙古開始猖獗騷擾和努爾哈赤建立後金便是明證 。已陷入全面政治經濟危機之中的明王朝,在戰後不到50年便滅亡。

萬曆年間的一場抗日援朝戰爭,換來東亞地區300年的和平局面!

豐臣秀吉時代的日本,無論經濟、軍事、科技,皆落後於明朝,然最後竟以一人之志而圖滅一數千年文明大國,並於戰爭之始即宣佈“遷都北京”,既可見倭人之狂妄,又可見其圖華野心由來已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