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昉:中國未來最理想的戶籍制度是登記制

蔡昉:中国未来最理想的户籍制度是登记制

蔡昉:中国未来最理想的户籍制度是登记制

在近日舉辦的中國城市百人論壇2018年會上,中國社科院副院長蔡昉接受鳳凰網財經採訪時表示,中國理想的戶籍制度是登記制。

蔡昉在論壇上例舉了小崗村包產到戶、92年南巡講話、收容制度的改革等三個案例,以說明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勞動力資源的重新配置和勞動人口的流動,對中國城市化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蔡昉在百人論壇上發言稱,在上世紀80年代有三分之一的農業勞動力過剩。當時,以小崗村包產到戶為代表的改革,推動了農村剩餘勞動力的釋放,勞動力資源的重新配置從此開始。“這是勞動力的退出。”

蔡昉還例舉了92年南巡講話後東南沿海就業機會的大量增加,和本世紀初收容制度的改革,以此說明勞動力的流動、清除體制障礙對中國城市化發展的重要作用。

蔡昉:中国未来最理想的户籍制度是登记制

他認為,目前我國的人口流動仍有進步空間,現行的戶籍制度仍然形成了一定障礙。蔡昉在會後接受鳳凰網財經採訪時表示,最理想的戶籍制度,是實行登記制。“任何地方的人來到一個城市,登記一下就好了,沒有太多限制措施。”

“當然,我們過去的戶籍制度改革已經取得了很大進步。”蔡昉生於1956年的北京。“以前大家聚在一起開會,聽到外地口音是很奇怪的,現在聽到北京口音才是奇怪的事情。”

(作者蔡昉繫上海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中國社科院副院長、黨組成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