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明代工藝珍品——宣德爐

宣德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運用黃銅鑄成的銅器。為製作精品的銅爐,明朝宣德皇帝曾親自督促,這在歷史上實屬少見。宣德爐以色澤為亮點,其色內融。宣德爐,是由明宣宗朱瞻基在大明宣德三年參與設計監造的銅香爐,簡稱“宣爐”。

淺析明代工藝珍品——宣德爐

爐唇口,圓鼓腹,圈足,線條圓弧流暢,造型典雅端莊。頸部飾回紋,肩部近腹部飾一週覆蓮紋。兩側綴飾對稱的高浮雕獅首,紋飾猙獰威武,毛髮細密捲曲,絲絲清晰可見,層次分明有序,額頭隆起,雙眉寬厚,作捲雲狀弓形,雙目圓睜,神采奕奕,桃形凸鼻下有一張大口。獅自古以來即為納吉,彰顯權貴之瑞獸。底心方框內鑄陽文“大明宣德年制”楷書款識,字體端正工整

淺析明代工藝珍品——宣德爐

不少收藏者認為宣德爐中含金。有些人認為有些銅爐表面的“雪花金”斑點就是銅質中含金的體現。有些人認為宣德爐若比重超過銅,就一定有金的成分。“雪花金”是一種色斑,不是銅質中含金,因為就算銅中加入金,煉出的成品也不可能呈金和銅分離的狀態。有些宣德爐比重是比銅大,但這並不足以說明爐中含金,有多種金屬的比重都大於銅,這些爐的鑄造中有可能是加入了其他比重大的金屬。

傳世的宣德爐很少很少,且價格為天文數字,非常昂貴。因此,各朝歷代都紛紛仿製,如今很多仿品充斥市場,無論到哪個舊貨市場或古玩店,均可見到“大明宣德年制”款的宣德爐,然而如果想從這裡找到真宣德爐簡直是大海撈針,但事物不是絕對的,河裡總會有魚,也許我們會在某個古董攤上遇到真品,那麼你如何斷定它的真偽?這就需要你掌握一些鑑定知識。藏品想送拍至國內一線拍賣行(北京保利,中國嘉德,北京翰海等)或私下交易,詳情可詢:一八七,一五五一,一八四零,陳經理!其實古玩中最容易鑑別的就是宣德爐,因為真偽之間相差太懸殊了,通常認為不易鑑別的,是因為沒有見過真的宣德爐,一旦見過真的宣德爐,真假優良一目瞭然。 鑑別時,首先要知道真宣德爐選用的是一種風磨銅。反覆提煉,同時銅中加入金、銀等貴金屬,這樣,愈燒愈純,金銀等貴金屬便浮於表面,輕輕擦拭,便泛出光澤,所以說銅質非常精細,而作假者不知其內加入金銀等貴金屬,不瞭解其比例,因此從銅質上能鑑別真偽,須看宣德爐底、足,露銅精者為真,粗劣者為假。

淺析明代工藝珍品——宣德爐

此三足雙龍宣德爐,包漿醇厚,整器形制大氣,古雅渾厚,銅質精純,入手沉甸,臘茶之色,包漿醇厚古樸,精光內含,色澤蘊藏於內,映出黯淡奇光。蓋鈕雄獅端坐,抬頭嗷叫,頗有威嚴。爐身繪有鹿和梅花等紋飾,置對稱雙龍耳,底為獸面三足,底部帶落款:大明宣德年制,款識清晰。整器鑄造深竣,精良的銅質、古拙的皮殼、古雅大氣的紋飾裝飾,均使得此物古意盎然,充滿渾穆之感。爐年久滄桑,保存完整,實為宣德爐的巔峰作品!

淺析明代工藝珍品——宣德爐

此件藏品是明朝時期吳邦佐監造的“三足橋耳爐”孤品,此件藏品出世揭開了近六百年古今收藏家對它懸而未解的神秘面紗,而今現身於春拍的現場,可謂是當今收藏界的一大幸事。 香爐底部落款“大明宣德六年工部尚書吳邦佐監造”,是出自宣德時鑄銅工藝名匠吳邦佐之手,屬於吳邦佐的私人定製款,此種銅爐一般是孤品,極為難得。又因吳邦佐為高手巧匠,是冶煉、鑄造宣德爐的督造官,也是爐式、款式、色種的設計者。實在是難得的一件精品佳作,具有極高文物價值、藝術價值和市場價值。

大明宣德爐是明代工藝品中的珍品,宣德爐的鑄造成功,開了後世銅爐的先河,在很長一段歷史中,宣德爐成為銅香爐的通稱。

為了牟取暴利,從明代宣德年間到民國時期,古玩商仿製宣德爐活動從未間斷。就在宣德爐停止製造後,部分主管“司鑄之事”的官員,召集原來鑄爐工匠,依照宣德爐的圖紙和工藝程序進行仿造。這些經過精心鑄造的仿品可與真品媲美,專家權威也無法辨別,至今國內各大博物館內收藏的許許多多宣德爐,沒有一件能被眾多鑑定家公認為是真正的宣德爐。鑑別真假宣德爐已成為中國考古學中的“懸案”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